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仰渠
释义 张仰渠

张仰渠,森林生态学家。终生致力于林业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培养出一批高层次人才。对秦岭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栓皮栎开花结实规律的研究填补了空白。主编中国首部《简明林业词典》和《陕西森林》,参编过6部著作,为西北林业高等教育和科研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 生平简介

西北农业学院

张仰渠,字希哲,祖籍河南省延津县。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河南省林县一个邮政职员家庭。父亲张邦才毕业于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武昌中华大学,任林县邮政局局长,思想开明,办事认真,淡泊明志,善诗文,通英语,教子严格。张仰渠无兄弟姐妹,父母对他从不溺爱。他自幼秉性温和,平日除认真读书、练字、背诵诗文外,还在邮局里干一些杂活。在学校里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1942年,为躲避日本侵略军的扫荡,随家四处奔波,时年9月在河南省安阳中学豫北分校教书,抚养妻儿。1944年考入西北农学院森林系读书。大学期间,学习刻苦,成绩优秀,积极靠拢当时西北农学院的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于1948年10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49年6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林业教学工作。1951年在西北农学院给林业专修科讲授树木学;1952年讲授植物学和造林学各论;1954年开始为林学专业讲授森林学。1957年9月,被选送到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进修森林学,并担任中国共产党列宁格勒市留学生总支书记。留学期间学习认真,支部工作出色,受到中国驻苏联使馆党组织的表彰。

1959年学成回国后,从事森林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61-1964年,他带领教研室的青年教师,对栓皮栎的开花结实规律及结实量的测定方法进行研究。利用课程教学的间隙和休息日,深入林区进行观测调查。他曾有诗曰:“暮色入苍林,漠漠起尘烟,……山高星斗暗,风劲月光寒。唯恐栎花落,夜深苦不眠。”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还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从1979年开始,在搞好本科生的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培养硕士研究生;80年代末,与奥地利维也纳农业大学合作,为奥地利培养林学博士生4人、硕士生2人。

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多次被西北林学院评为“优秀教师”和“优秀共产党员”,1985年被林业部表彰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1986年被评为“陕西省科教系统优秀共产党员”;1992年被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陕西科技精英”称号;同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离休后,仍心系林业教育事业,认真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申报课题、撰写论文;热情接待来访或求教的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的林业科技人员,共同探讨林业科技问题。1997年11月,他被确诊患有肺癌,在住院治疗期间,仍为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审阅了“黄土高原区域水土保持与农业发展综合研究报告”,并写出了评审意见。在他病逝的前一天(1998年1月11日),他还向前来看望他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谈了校园绿化的一些构想和建议。张仰渠曾作诗自喻:“一生作快牛,拉车无他求,莫叹桑榆晚,人皆有白头。”

§ 成就

《中国森林》编委

治学严谨,把责任心和爱心倾注在教书育人之中

张仰渠在长期的林业教学工作中,为人师表,工作一丝不苟,既重视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把对林业教育的责任心和对学生的爱心融汇到整个工作之中。

1959年他从苏联留学回国后,在西北农学院林学系担任森林学教研室主任,讲授森林学课程。在教学中,他潜心研究教学规律,使理论讲授—启发自学—专题讨论—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环环相扣,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60年代初,他根据课程内容和平时积累、整理的资料,制作了近百张专题卡片用于指导学生自学,同时,还编印了包括120多道森林学复习、讨论题的题集,开设专题讨论课,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学习气氛,从而沟通了师生之间的联系。他还开设生态现象观察实习课,带领学生到现场边观察、边讨论,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写出具有个人见解的生态现象观察报告。

张仰渠把对学生的爱心融汇到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和高度负责的工作之中。学生的读书报告、实习报告、作业设计等他都逐一亲自审阅,并认真写出详细的评审意见。他对学生和蔼可亲,向学生介绍专业学习和外语学习的方法和经验,与学生亲切交谈。对他这样学识渊博,严格而又慈祥的长者,学生们无不怀着深深的敬意。有些学生现已临近退休年龄,但仍珍藏着30多年前张仰渠审改过的森林学课堂笔记。

张仰渠要求研究生“深筑基、博见闻、通外语、善思考、勤工作、勇创新。”除了在培养方案中有周密细致的学习任务要求外,还在工作中重视研究生的素质培养。他不仅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还亲自带研究生拜访一些学术界的老前辈,一起虚心聆听前辈们的教悔。要求研究生每学期翻译2~3篇与研究方向有关的专业文献,由他亲自审改。鼓励研究生积极撰写论文,参加有关学术会议。他所培养的13位硕士研究生,都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有11人分别在不同国家深造,现在已有8名获博士学位,6人学成回国,成为各单位的业务骨干,有些已走上领导岗位。

笔耕不辍,把毕生的知识和智慧奉献给林业事业

为了适应林业建设的需要和促进林业科学知识的普及,张仰渠主编了《简明林业词典》。他在广泛查阅国内外专业词典的基础上,拟定了编写计划和编写纲要,并组织编写组成员选录词条,经过几上几下反复征求意见和修定。张仰渠本人除自己亲自编写森林生态和森林经营方面的词条外,还对全书的每一个词条从科学性、准确性、简洁性等方面认真审校,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历时2年多的辛劳,中国第一部《简明林业词典》于1980年1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深受林业各部门科技人员欢迎。1980-1984年间,连续再版4次,发行量近6万册,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林业科学术语的规范化。

1979年6月张仰渠被任命为《中国森林》编委,同年秋又任《陕西森林》主编。张仰渠根据编写要求,对《陕西森林》一书拟定编写提纲,反复多次征求意见。编写过程中,他还先后组织部分编写人员到陕北、关中、秦巴山区调查、收集资料,多次召开编委会统一要求,几易书稿。在6年多的时间内,不分酷暑寒冬,几乎没休过节假日,在承担学校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终于完成了《陕西森林》的编写任务,于1989年1月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和中国林业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这部著作获得了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70年代后期,在郑万钧先生主编《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一书里,张仰渠完成了元宝枫这一树种的编写任务,并承担了中国西北地区18个树种书稿的整编和定稿工作。1978年他被林业部聘为林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并承担《森林生态学》统编教材中“水分因子”章节的编写任务。在80年代期间,还完成了《中国森林》一书中“华山松林”的编著任务;参加编写《陕西省省志·林业志》和《森林水文学》等著作。

面对人类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严峻形势,张仰渠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经常利用各种机会向全社会呼吁:拯救、保护森林,发展壮大森林资源,维持改善生态环境。1984 年,他向陕西省政府、陕西省林业厅提交了《关于在重点国营林业局(场)建立具有自然保护性质的禁伐区的建议》,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和采纳;陕西省林业厅签发了《关于在重点国营林业局、林场划定天然林保护区的通知》,并要求各林业局(场)认真执行。1988年他撰文“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维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文中指出:保护和发展陕西省的森林资源应首先普及生态学知识,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宣传森林的作用。他用诗歌寄寓着对林业事业挚爱的热情:“出没丛莽密林间,盘山涉水一日还,走遍群山迎红日,踏破层云吻青天。学海无涯任穷索,韶华有限莫荒闲。此先永作林中客,绿遍中华方心安”。

求实创新,开创秦岭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50年代末,陕西省建立了以系列软木制品为主产品的林产化工厂,其产品质量蜚声国内市场。为了加速栓皮栎的繁殖,他对开花结实规律及结实量预测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在1961-1964年期间,张仰渠在秦岭北坡低山地带进行了广泛的调查,采用定株定位,定时观测记载的方法,研究了栓皮栎开花结果的年龄及制约因素;提出了系统测定栓皮栎结实量的方法。其研究结果填补了中国栓皮栎开花结实特性研究的空白,结实量的测算方法也具独创性。

面对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70年代初发起了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中国于1978年成立了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原林业部科技司及时组织部属科研单位和院校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张仰渠认真分析了秦岭林区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依据西北林学院在秦岭南坡中山地带建有教学试验林场的有利条件,积极组织、落实、开展秦岭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他提出:在秦岭林区的油松、华山松林占针叶林总蓄积量的70%以上,锐齿栎林占阔叶林总蓄积量的近50%,这3个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整个林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并提出在火地塘教学林场建立基地,以定位观测研究为主,把秦岭林区分为西、中、东3个地段,并分南北坡进行全面调查研究。在他的指导和参与下,完成了“秦岭林区华山松生物产量和生产力的研究”、“陕西省油松人工林生物产量测定及其与生态因素的相关分析”、“秦岭林区锐齿栎林生物产量测定分析”、“华山松林水源涵养功能的研究”、“秦岭火地塘华山松、油松、锐齿栎林水源涵养功能及水量平衡的研究”、“华山松针叶及其营养元素含量动态之研究”、“秦岭主要林区锐齿栎林营养元素的时空分布及概算”、“陕西省油松林营养元素的空间分布”等研究共13项。指导青年教师撰写学术论文60多篇。他不仅开创了秦岭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工作,而且使之逐步深化,同时积累了大量宝贵资料,并培养出了一批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研究队伍。

§ 工作履历

1948-1952年 西北农学院森林系助教。

1953-1962年 西北农学院森林系讲师。

1957-1959年 在苏联列宁格勒林学院进修,任中国共产党列宁格勒市留学生党总支书记。

1963-1979年 任西北农学院副教授。

1979-1982年 任西北林学院副教授。

1982-1991年 任西北林学院教授、森林资源保护系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林业分组)成员。

1992年 离休。

1998年 1月12日病逝于西安。

§ 主要论著

1 张仰渠.陕西武功地区水极的引种及其生长测定.陕西林业科技,1973,(4):16~30.

2 张仰渠.关于水杉插条繁殖问题.陕西林业科技,1973,(4):31~39.

3 张仰渠.朝鲜落叶松在宁陕火地塘引种情况.陕西林业科技,1974,(1):5~7.

4 格尔德,保兰德(张仰渠译).松树不同杂种后代苗木向光性反应的研究.陕西林业科技,1974,(1):27~32.

5 张仰渠,元宝枫.中国主要树种造林技术.北京:农业出版社,1978,761~765.

6 张仰渠.火地塘教学试验林场几种落叶松引种阶段总结.西北农学院学报,1979,(2):57~65.

7 张仰渠.森林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及其科学培育、利用的途径.陕西林业科技,1979,(6):20~25.

8 张仰渠主编.简明林业词典.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9 张仰渠.我省森林合理经营的途径.陕西农业科学,1980,(2):33~36.

10 张仰渠.水分因子.见:全国高等林业院校森林生态学试用教材.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1.

11 张仰渠.次生林抚育改造中的若干问题和几点意见.陕西林业科技,1981,(5):40~41.

12 张仰渠主编.陕西森林.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 人物评价

张仰渠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积极投身于林业科技社会活动,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林学分组)成员、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森林生态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林学会理事、陕西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林业部林业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等,以及其他林业学术兼职共34项。

张仰渠一生在林业教育和科研工作中辛勤耕耘,为人正直,待人和蔼可亲,虽学识渊博,但从不盛气凌人。他廉洁奉公,严于律己,一生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他敬业无私、乐于助人、甘为人梯,全心全意地为林业事业培养后继人才,他曾写诗自勉:“莫做绊脚石,碍人向前行;当做台阶石,载人向上登。一人力有限,全献无愧心;使命完成后,请退让贤人,后浪推前浪,永远运动中”。张仰渠高尚的情操和道德风范激励着一代新人,为社会主义的林业事业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 参考资料

[1] 中国数字科技馆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7604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3: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