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乙、广丙 |
释义 | § 简介 巡洋舰(钢胁钢壳鱼雷快船) 二舰皆福州(FooChow)船政局制造,每艘造价20万两银,由魏瀚、陈兆翱、郑清濂、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监造,“广乙”为福建船政局所造第30艘舰、“广丙”为第32艘舰。分别于1888年1月2日、1887年7月28日开工,1889年8月28日、1891年4月11日下水,1890年11月30日、1891年12月18日竣工。 § 舰船资料 二舰为同级舰,长71.63米、宽8.23米、吃水3.96米、主匡面积78.89平方米、风帆面积51.55平方米、排水量1000吨、动力为3座圆式锅炉、2座康邦省煤卧式2汽缸蒸汽,功率2400匹马力、航速16.5节、编制110人,管带为守备衔 § 主要武器 克虏伯120mm炮3门(甲午战争前更换为江南制造局造120mm速射炮)、57mm哈乞开斯速射炮4门、37mm5管哈乞开斯机关炮4门、18寸鱼雷发射管4具。 舰史: “广乙”、“广丙”同属广东水师,1894年5月,清廷第二次校阅水师,广东水师记名总兵余雄飞带“广甲”、“广乙”、“广丙”三舰往北洋会操,演习时“广东三船沿途行驶操演船阵,整齐变化,雁行鱼贯,操纵自如”,“中靶亦在七成以上”。会操结束后,朝鲜局势渐趋紧张,程璧光上书李鸿章,请求留北洋备战。李鸿章采纳此议,“广乙”、“广丙”二舰因留北洋,后均调入北洋水师。“广乙”舰参加了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海战中被优势敌人围攻遭重创,自焚于十八岛。“广丙”舰参加了威海卫保卫战,于1895年2月17日和被困威海卫的其他军舰向日军投降,“广丙”舰后被编入日本舰队,1895年12月21日在澎湖遇风暴沉没 § 军官 “广乙”舰管带林国祥 指挥“广乙”舰参加了丰岛海战,海战中被日舰“浪速”击伤,被迫在十八岛搁浅毁舰。后接替被斩首的方伯谦担任“济远”舰管带。 林国祥,广州人(一说福建人)。1867年前江西巡抚沈葆桢总理船政,设福州船政学堂,招生肆习制造、驾驶诸术。又从广东招到已通英文的邓世昌、林国祥、李和等十人作为外学堂学生,分班就学。1871年,林国祥等毕业,登“建威”练船实习。1875年,又上“扬威”舰为练生。分配海军任职,积功至守备,后调任广东水师管带“广乙”舰。 7月,“广乙”与“济远”奉命护送仁字军赴朝,以增援屯扎牙山的叶志超、聂士成军。行前,林国祥向丁汝昌请示:途中如遇日舰攻击,将如何处置?丁汝昌答曰:“两国既未言明开战,岂有冒昧从事之理。若果倭船首先开炮,尔等亦岂有束手待毙之理,纵兵回击可也”。25日晨,“广乙”、“济远”返航时刚驶抵丰岛附近海面,便看到日本“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舰,似欲拦阻去路。林国祥“知其来意不善,遂严阵以待”。此时日舰倏开一炮,“广乙”还击。双方激战1小时20分钟。“广乙”受伤多处,伤亡亦重,林国祥因下令驶向东北方向逃避。 “广乙”驶至朝鲜西海岸搁浅后,林国祥未免军舰资敌下令凿坏锅炉,焚火药舱,率残卒79余人登岸后,往牙山投叶志超军营,见营垒已空,然后搭乘英国军舰回国。途中“复截于倭舰,听命立永不与闻兵事服状,林国祥以下联署与倭,乃得纵归”。 黄海海战后,“济远”管带方伯谦以临阵脱逃,被斩首于旅顺。此时,朝野上下将林国祥与方伯谦比较,赞语颇多,纷纷奏请擢用。或对其寄以莫大希望,认为“勇猛精炼如广乙管驾,而济以定、镇诸舰,岂不可以夺对马、据釜山哉?”10月16日,李鸿章便奏请以林国祥接替方伯谦之缺,其奏曰:“广乙管带林国祥,前在牙山口外以孤船当劲敌,战阵颇勇,虽力竭船沉,功不掩过,应请暂行革职,委令接署济远管驾,以观后效”。林国祥接署“济远”管驾后,在威海卫之战中并无突出表现。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后,林国祥被革职。 “广丙”舰管带程璧光 威海卫失守时受命代表北洋海军向日军接洽投降,民国时策动海军南下护法,被任命为南方护法政府海军总长,后被刺身亡。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