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释义 | § 基本概述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Zhanjiang Mangrov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呈带状散式分布在广东省西南部的雷州半岛沿海滩涂上,跨湛江市的徐闻、雷州、遂溪、廉江四县(市)及麻章、坡头、东海、霞山四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0′-110°35′,北纬20°14′-21°35′。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境内,面积1.9万公顷,1990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生态系统。 § 简介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四个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成立于 1997 年 12 月,总面积约 2 万公顷 ,是中国保护红树林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2002 年 1 月该保护区被列入拉姆萨公约名录,是中国 30 个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 68 个保护小区组成。 区内有红树林植物 15 科 24 种,其中红树科植物 4 种。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西伯利亚至澳大利亚候鸟迁徙必经路径之一。大量鸟类到保护区内停留、栖息和觅食。据调查,保护区内有鸟类 194 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鸟类 25 种,广东省重点保护名录 34 种,国家 “ 三有 ” 保护名录 149 种,中日候鸟条约 81 种,中澳候鸟条约 36 种,中美候鸟条约 51 种。 2006 年该保护区内发现了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内有 鱼类 60 科 139 种,贝类 41 科 130 种,虾类 3 科 19 种,蟹类 11 科 57 种,水体浮游生物 126 种,底栖硅藻类 256 种,昆虫 130 多种等。[1] § 发展状况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雷州半岛,受热带海洋气候的影响,沿海滩涂上分布着较大面积的红树林植被,其中红树植物有12科、16属、17种,是除海南岛外我国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此外,保护区内拥有数量和种类众多的鹤类、鹳类、鹭类等水禽及其它湿地动物,据初步统计,仅鸟类就有82种,其中留鸟38种、候鸟44种。湛江红树林保护区作为中国现存红树林面积最大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在控制海岸侵蚀、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始建于1990年的省级保护区,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总面积20278.8公顷,其中红树林面积7256公顷,约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33%,广东省红树林总面积79%,是我国大陆沿海红树林面积最大、种类最多、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它属森林与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热带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包括红树林资源、邻近滩涂、水面和栖息于林内的野生动物。保护区2002年1月被列入"拉姆萨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性地区和国际湿地生态系统就地保护的重要基地。2005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野生动物﹙鸟类﹚疫源疫病监测点、国家级沿海防护林监测点。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真红树和半红树植物15科25种,主要的伴生植物14科21种,是中国大陆海岸红树林种类最多的地区。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为白骨壤、桐花树、红海榄、秋茄和木榄,主要森林植被群落有白骨壤、桐花树、秋茄、红海榄纯林群落和白骨壤+桐花树、桐花树+秋茄、桐花树+红海榄等群落,林分郁闭度在0.8以上。记录有鸟类达 194种,是广东省重要鸟区之一,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 7 种,广东省重点保护名录的 34 种,国家 “ 三有 ” 保护名录的149 种,中日候鸟条约的 80 种,中澳候鸟条约的34 种,中美候鸟条约的50 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的1 种,附录Ⅱ的 7 种,列入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易危鸟类的 4 种。因此,保护区既是留鸟的栖息、繁殖地,又是候鸟的加油站、停留地,是国际候鸟主要通道之一。此外,贝类有3纲41科76属130种,鱼类有15目60科100属139种。贝类以帘蛤科种类最多,达20种;发现我国大陆沿海为首次记录的有皱纹文蛤、绿螂、帽无序织纹螺、鼬耳螺4种。鱼类以鲈形目居绝对优势,27科49属65种。有重要经济价值的贝类28种、鱼类32种。 目前,湛江红树林正按总体规划超常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强科研力量,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探索充满活力、富有挑战性的人事制度,力争十年把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多功能、多效益、国际知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地理位置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分为 72个保护小区,成带状分散分布于广东省雷州半岛沿海滩涂,总面积 20278.8公顷 。 保护区西北以高桥片(高桥红树林)为主地理坐标为 东经 109 °44 ′ 9″ — 109 °56 ′ 10″,北纬 21 ° 9 ′ 19″ — 21 o°34 ′ 15″; 东北以官渡片为主地理坐标为 东经 11 0°21 ′ 51″ — 110 °38 ′ 19″,北纬21 °6 ′ 29″ — 21 °27 ′ 27″; 最东以湖光片为主地理坐标为 东经 110 °6 ′ 35″ — 110 °30 ′ 19″,北纬 20 ° 48 ′ 5″ — 21 °7 ′ 53″; 东南以和安片为主地理坐标为 东经 110 °17 ′ 49″ — 110 °27 ′ 40″,北纬 20 °34 ′ 11″ — 20 °43 ′ 48″; 西南片以角尾片为主地理坐标为 东经 109 ° 41 ′ 20″ — 110 °12 ′ 15″,北纬 20 ° 14 ′ 6″ — 20 ° 52 ′ 19″。 § 地理环境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呈带状散式分布在广东省西南部的雷州半岛沿海滩涂上,跨湛江市的徐闻、雷州、遂溪、廉江四县(市)及麻章、坡头、东海、霞山四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9°40′~110°35′,北纬20°14′~21°35′。 保护总面积20278.8公顷,其中红树林面积7256公顷,约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3%,广东省红树林总面积的79%,是我国大陆沿海红树林面积最大、种类最多、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本区地处雷州半岛,受热带海洋气候的影响,沿海滩涂上分布着较大面积的红树林植被,其中红树植物有12科、16属、17种,是除海南岛外我国红树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此外,保护区内拥有数量和种类众多的鹤类、鹳类、鹭类等水禽及其它湿地动物,据初步统计,仅鸟类就有82种,其中留鸟38 种、候鸟44种。湛江红树林保护区作为我国现存红树林面积最大的一个自然保护区,在控制海岸侵蚀、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历史沿革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0 : 广东省政府于 1 月 1 日 批准成立湛江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旨在保护红树 林相关的鸟类资源,地点为廉江市高桥镇,面积为 2000 多公顷。 1992 : 经广东省林业局批准,省级保护区管理站在廉江市高桥镇成立。 1995 : 湛江市政府申请将保护区面积扩大,并申请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 1997 : 国务院批准该保护区升为国家级保护区。同年 11 月 7 日更名为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1: 中国政府与荷兰政府双边合作项目(实施期为 5 年)—红树林综合管理和沿海保护项目在雷州半岛正式启动。该项目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完善和加强机构能力建设,以符合保护区保护和管理的要求。 2002 :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保护区被拉姆萨公约组织列为国际重要湿地 2005: 保护区局长( 1 人)和副局长( 2 人)正式任命到位,保护区员工聘任全面展开。 § 资源条件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鸟类资源 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既是留鸟的栖息、繁殖地,又是候鸟的加油站、停留地,成为国际候鸟通道。除了众多的鸥形目、雀形目等留鸟外,每年秋冬季,还有大量的候鸟(包括鹤类、鹳类、鹭类、猛禽类等)在从日本、西伯利亚或中国的北方地区飞往澳大利亚的途中需要在保护区停留,使保护区成为中日、中澳国际候鸟的通道。据初步调查,红树林中的鸟类达 194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有 7 种,广东省重点保护名录 34 种,国家 “ 三有 ” 保护名录 149 种,中日候鸟条约 80 种,中澳候鸟条约 34 种,中美候鸟条约 50 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1 种,附录Ⅱ 7 种,列入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易危鸟类 4 种。 红树林资源 湛江红树林保护区丰富的红树林资源,为林内和海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境。 2002年9月湛江海洋大学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调查队对雷州半岛6个红树林区的鱼类和贝类进行了清查,清查结果表明,雷州半岛红树林区有贝类3纲38科76 属110种,有鱼类15目58科100属127种。贝类以帘蛤科种类最多,达20种;发现我国大陆沿海为首次记录的有皱纹文蛤、绿螂、帽无序织纹螺、鼬耳螺4种。鱼类以鲈形目居绝对优势,有27科49属65种。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中贝类有28种、鱼类有32种。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滩涂上的木本常绿植物群落,形态婀娜多姿,在潮起潮落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由于其长期生长在海潮浸淹的盐渍土壤上,所以它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独一无二的生态学特性:具有胎生现象,奇形怪状的呼吸根、支柱根和板根,叶子有泌盐现象等。红树林下荫凉,浮游生物丰富,栖息着大量鸟类及鱼、虾、蟹、贝类。可见红树林的森林景观具有较高的观赏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贝类资源 雷州半岛红树林区有贝类3纲38科76 属110种,有鱼类15目58科100属127种。贝类以帘蛤科种类最多,达20种;发现我国大陆沿海为首次记录的有皱纹文蛤、绿螂、帽无序织纹螺、鼬耳螺4种。鱼类以鲈形目居绝对优势,有27科49属65种。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中贝类有28种、鱼类有32种。 该资料由2002年9月湛江海洋大学(现广东海洋大学)红树林生物多样性调查队对雷州半岛6个红树林区的鱼类和贝类进行了清查。 § 人文景观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树林区的人文景观也很丰富,如高桥红树林区的"三圣堂"和"阿婆庙",相传是北宋元符三年,被贬到海南的苏东坡获赦北迁,驾船沿雷州半岛西岸而上, 到达英罗港时适逢天黑,便靠岸采集松子照明。后人为了纪念此事,把苏东坡 当年靠岸的村子改称"松明村",并建造一座"三圣堂"(即苏东坡纪念堂) ,以供奉其父子三人,以表达对他们的崇高敬意。北面的"阿婆庙",则传说是 苏东坡被英罗港的红树林风光所陶醉,留连忘返,就在庙里住了几天,每日对 着旖旎的英罗港吟诗作对。现时当地还流传着他创作的诗篇。"阿婆庙"的门 联:"声传万岁龙颜悦,班列千官虎拜齐。"就相传是苏东坡所作。 广东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顶住人 口增长与商业开发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加强红树林资源的管护并积极进行宣 传教育,大搞科技兴林活动,使保护区的各项事业稳步发展。今后,我们将一 如既往,全力将其建设成为南海之滨、北部湾畔的一颗璀璨明珠。把这一片" 净土"留给后代子孙,为雷州半岛、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环境保护事业作出贡献 。[2] § 重点资源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树林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湾、河口滩涂上的木本常绿植物群落,形态婀娜多姿,在潮起潮落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由于其长期生长在海潮浸淹的盐渍土壤上,所以它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独一无二的生态学特性:具有胎生现象,奇形怪状的呼吸根、支柱根和板根,叶子有泌盐现象等。红树林下荫凉,浮游生物丰富,栖息着大量鸟类及鱼、虾、蟹、贝类。可见红树林的森林景观具有较高的观赏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黑脸琵鸳 黑脸琵鸳 黑脸琵鸳(Platalea minor)是中等体型的涉禽,隶属于鹳形目、鹭科、琵鹭属。琶鹭属与众不同的特征是生有一个似琵琶或汤匙状的长嘴,所以它的英文名称是 “Spoonbill”。琵鹭属在全世界共有6种,其中有2种在亚洲有分布,即黑脸琵鹭和白琵鹭(P.leucorodia)。前者仅见于亚洲东部,其特征是全身羽毛大体上为白色,有黑嘴和黑色腿、脚,前额、眼先、眼周至嘴基的裸皮黑色,形成鲜明的“黑脸”。白琵鹭则分布广泛,几乎遍布全球,不过在亚洲也主要见于东北亚。它的外观与黑脸琵鹭极似,唯一明显的区别是嘴的先端黄色和没有“黑脸”。 中国绿螂 中国绿螂 中国绿螂,拉丁学名:GlauconomechinensisGray。特征:壳呈长卵圆形,由壳顶向前的距离约占贝壳全长的三分之一。贝壳前缘圆,后端尖瘦,腹缘平直。表面被有褐绿色壳皮,生长线明显,在腹侧常呈褶皱状。韧带端,褐色。壳内面白色,铰合部具主齿三枚,左壳中央主齿和右壳后主齿较大,端末分叉。前闭壳肌痕长卵圆形,后闭壳肌痕近方形,外套窦深达壳的中部。先端翘向背侧。分布:广东省沿海。有淡水注入的潮间带沙泥底。本钟在我国浙江以南沿海和日本、朝鲜、越南、泰国、印度也有分布。 § 管理现状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建于 1997年,保护面积20278公顷,是中国最大的红树林湿地保护区。湛江红树林保护区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保护区域,而是由散布在广东省西南部雷州半岛 1,556公里海岸线上72个保护小区组成,这些保护小区由红树林群落、滩涂以及相关的潮间带栖息地组成。保护区于 2002年加入拉姆萨公约,成为国际重要湿地。 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中国热带北缘海岸红树林类型的典型代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湿地保护区。它在控制海岸侵蚀、保持水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2年1月被正式列入拉姆萨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但长期以来,由于对红树林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忽视了对红树林的建设和保护,使红树林面积显著减少,破坏了海湾和河口地区的生态平衡。 自2001年起,中荷两国政府通过中荷合作红树林综合管理和沿海保护项目(以下简称 IMMCP项目)对该保护区及其海岸带自然资源实施保护和管理。 IMMCP项目协助保护区恢复和保护红树林湿地以及相关沿海自然资源,项目涉及许多内容,重点是红树林的恢复、保护、教育和共管等方面。 2003 年6月15日,由湛江市科协、湛江市生态协会、湛江游程户外俱乐部等级组织的“科学理性,关注家园”环保考察活动与湛江市团委、环保局、教育局等组织发起的“珍爱我们的家园”环保考察活动同时启动。遂溪廉江分队一行九人,在红树林项目办专家陈粤超的带领下,对遂溪北潭、廉江高桥、市区特呈岛等地的红树林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采集到大量文字、图片和录音资料。并在当地群众和学生中进行广泛的“珍爱我们的家园”环保宣传教育,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 重要意义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湿地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东、南、西面海岸滩涂带,是北部湾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其中有林面积12375公顷,宜林滩涂7625公顷,是中国面积最大、最有代表性的红树林生态类型。退潮后露出大面积裸滩为水禽觅食和栖息的提供优良场所。湛江红树林林分组成属于世界红树林东方群系类型,据调查有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15科的24种,鸟类82种,大多在此停歇和觅食的冬候鸟是国际保护野生物种,从而成为候鸟的重要迁徙地和国际重要鸟区之一。 是广东西南部海岸天然红树林沼泽湿地类型的最好范例。湛江红树林在抗御台风暴潮、减缓潮水流速、促淤造陆、保护堤岸、吸收转化污染物、净化海水等方面发挥着极重要的生态功能作用。区域鱼类资源丰富,据统计,有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包括鳗、章鱼等)11种,螺贝类48种,甲壳类44种。红树林为近海鱼类提供了良好的隐蔽、觅食、产卵、育幼等优良场所,是近海鱼类洄游路线的食物基地。湿地周边地区的原生植被为热带常绿季雨林和热带落叶季雨林,在雷州半岛迂回曲折的入海河口形成的港湾大多适于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大量繁衍发展,发育形成了热带北缘海岸红树林沼泽植被类型。雷州半岛由于历史开发生产的原因,目前残存原生树林群落不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