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崇相集 |
释义 | § 崇相集 诗文集。明代董应举所撰。共十八卷。 董应举,明代诗文作家,字崇相,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授广州府教授,升南京国子博士,历吏部郎中、南京大理寺丞、太常少卿、太仆卿等职,官终工部右侍郎,罢归家居,八十余岁卒。董应举为人浩然正气,慷慨任事。在初做广州府学教授之时,就敢于与朝廷钦差税监李风争夺府学旁边的土地。李凤的舍人在文庙前跑马,他就把那舍人的马扣下,传说连鬼神都畏惧他,他在壮年之时,有一次去参加宴会,宴会上有一个客人会奇术,能使酒杯走到每位客人的面前,撞击他的酒杯,但是酒杯走到他面前时,却突然停下,不敢撞击他的酒杯,那个会奇术的客人再三斥责,那酒杯反而退到其他酒案上不动了。这种精神体现在其诗文中“所为诸疏奏条议,以及叙赠酬答,一语之不本乎经济,公弗妄脱诸口也”。 董应举爱谈论边塞防务,曾向朝廷抗疏极论,但是仅报闻而已,当辽阳陷没后,他邀朋友饮酒谈论此事,目张齿击,仿佛朔风猎猎射窗纸,这种情绪在他的诗作中有所反映。如《丙寅闻边报》:“出山已分沙场死,今日生还亦主恩。忽报辽阳飞骑近,白头垂泣向江门。”诗中忧国之情非常浓厚,他的诗还有讽制官场之辞。如《杂作》:“小官事大官,曲意逢其喜。事亲能若此,岂不成孝子!”对于官场宦途中的阿谀奉承之辈做了辛辣无情的鞭挞。除此以外,他的诗多为友朋赠答之作,如《秋日寻孔雀庵通上人》:“林深不辨径,积叶翳寒泉,屋角留残日,秋阶重独眠,问师何所去,遥指隔江涸。夕磬无人发,林中闻暮蝉。”统览他的诗作,熔炼不足,艺术性较差。 《崇相集》除诗一卷以外,其余为疏议,表启序书、传记,碑铭及杂文,董应举身处于明未多事之秋,加之他热心国事,关心政治,所以他的诗文较多的都与当时朝廷的内忧外患联系在一起,万历四十六年五月发生日食,这时清兵在努尔哈赤的率领下占领了辽东抚顺,并不断地伺机问明王朝发起进攻。董应举便借日食上疏神宗皇帝,向朝廷提出目前威胁明朝江山社稷的祸患,要求朝廷及早做好准备,疏中说道:“目前至切之事,莫如夷虏,建夷之祸,蓄谋已久,人皆知而不言,彼此相挨,惟以甘结勒碑了事,养成豺虎,使之搏噬。及至今日事变仓皇……无饷、无银、无兵,又无成算,熟视拱手斗口,以待时日,听胡夷之合交为婴城之危。”非常明确地指出日食是强敌吞并中国的征兆,应该做好一切反入侵的准备工作,而不应当再对建州女真掉以轻心,以致贻养成患。 天启二年正月,西平之战,明军再次大败,兵民死伤极为惨重,将士们十分狼狈地逃回关内,董应举怀着感时悲世的沉重心情写下了《悲辽西》一诗:“破坏乾坤缮一隅,一隅今已沮皇图。只言关外长城在,独使西平战枯骨。炬火连驱泽雁,贼兵三日进城乌。”诗中对于明朝姑息夷祸以求安好以致于酿成大祸表示了隐隐的不满,指责了明廷倚仗长城关口之险,使士兵门在关外战死沙场,而自己却在关内苟且俞生,同时向明朝统治者指出:形势已极端危急,建夷已势如破竹,向我大明江山逼近。在写下这首诗的同时,董应举还迅速向朝廷上了《危急效计》一疏,详细分析指出:奴贼攻陷西平之后,必然进军广宁右屯,如果广宁一旦守不住,山海关就岌岌可危了,山海关一旦失陷于敌手,必然危及京城,而京城一旦失陷,天下就不堪设想了。救广宁就是守卫山海关,保守京城,就是保卫天下。 § 他在疏中还向明朝统治者提出了八条建议 :一、对于那些闻风丧胆,怯懦无能不顾国家危亡,托故迁移家庭,保全自己一家老小的官员,要严厉制裁,以儆效尤。二、号召文武百官及四方英雄豪杰出救广宁,镇守各处的关口要寒,那些罢官在家赋闲而有治兵率军之才能的人,朝廷也应破格起用。务必要守住广宁。三、蓟东八十里的芦台是通往天津的咽喉要地,要令天津、蓟、辽速派一支军队来镇守此处,绝不能失去这个通向京城的关口。四、京城是天下的根本。五方走集,奸民所聚,人多混杂。要责令五城察院兵马司严加盘查来京的行人,以绝奸弊,防止敌人混入京城做内应并修缮城内营堡及各种防御器械,积极做好抗敌御侮的一切准备。五、打破向来论策取武举的常规,选拔真正精通武艺的人才,以备不测之用,六、命令把外地仓库的粮食运到国家仓库,以防敌攻打京城时无粮。七、在这多难之际,皇上要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励精勤政。八、命令各级官员举贤荐能,推举能守边的人才,以备提拔使用。召吕纯如、徐光启等人进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此疏写成后不久,努尔哈赤率军攻打明朝边境重镇广宁,首先攻克广宁前哨阵地西平堡,明军三万人前来迎战,被努尔哈赤军队击败,全军覆没,努尔哈赤率大军进入广宁,攻占明朝城堡四十个,广宁失守后,董太举又上了《保卫神宗疏》,在疏中他指出:广宁既失,出海关就已经岌岌可危了,而京城的门户是通州。敌军必然会争夺通州,以此切断我们的咽喉要地。要守住京师,就要使通州之势与京师联络起来。因此,必须在通州沿河成对地建筑对敌台,对敌台上装备火器,选精兵强将在那里固守。如果敌兵到了,就用铳炮袭击;如果敌兵退了,就种田习武,开掘沟堑,神种榆柳,布下地网,使敌人的骑兵不能驰骋自如。在这前后,董应举还多次上疏朝廷,献计献策,如《请较演处所疏》、《乞招辽兵知会疏》、《报安插辽人支给成数疏》、《进辽册疏》等等。收到《崇相集》里的这类奏疏,不下数十,非常之多。董应举心系朝朝社稷存亡,谈及御敌之事的其他文章和诗作,在《崇相集》里也有不少,如《赠俞克迈治兵蓟门序》、《沈将军歌》等,这类作品虽然艺术性不强,但由于其中蕴含了董应举对于国家社稷的关切之情,仍然有一定的价值。 在《崇相集》里,这类以议论抗击清军,保卫明王朝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在当时可能会对清人夺取明朝政权产生一定的阻力,但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乾隆时代,已经没有什么作用。然而,这些文章凡是提及清军之处,多用“虏”、“夷”、“夷虏”、“奴贼”、“建酋”、“胡夷”之类的蔑称,清朝统治者对此是绝不能容忍的。由于满州人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自然会禁用“夷”、“虏”之类的鄙称,甚至“明”、“金”等字也在忌讳之列,用“明”字,怕唤起对于故国的情思;而用“金”字,又以为是暗指满州人先祖努尔哈赤所创造的后金政权。《崇相集》中这种有文字违碍的文章非常多,所以在乾隆年间才会断然被禁毁。另外,由于董应举作为明朝臣子,关心国事,他对于明清之战的态度,完全站在明朝一边,作者在论评中,在诗歌里,对明朝的战败,难免不无感慨唏之语,双惋惜到悲闰,其忧国之情,至今犹在,淋漓尽致,跃然纸上,此必招来祸事,无怪乎军机处把《崇相集》列入禁毁书目,加以禁毁。 § 相关条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