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桃园 |
释义 | § 简要概述 小桃园煨汤 “小桃园”是位于武汉市汉口胜利街兰陵路口的一家煨汤馆的店名,前身为“筱陶袁”,创办人陶坤甫、袁明照,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它以煨汤著称,是武汉三镇有口皆碑的老字号。“小桃园”最初是由陶、袁两姓的两个小贩在这里搭棚设摊,经营油条、豆浆之类的小吃,后来两家合作,经营煨汤。解放后,以谐音“小桃园”为名,是著名的“煨汤专家”。 该店主要品种有瓦罐鸡汤、排骨汤、八封汤、甲鱼汤、牛肉汤、鸭汤等。以瓦罐鸡汤最有名,其原料为黄陂孝感一带一斤半重以上的肥嫩母鸡,剁成鸡块,先入油锅爆炒,再倒入内有沸水的瓦罐内,用旺火煨熟,小火煨透,汤鲜肉烂,原汁原味,营养丰富,是滋补上品。 § 历史沿革 小桃园酒楼民国35年(1946年),湖北省红安县人陶坤甫、袁明照两位失业厨工,在汉口搭棚设摊,经营油条、豆浆之类的小吃,后来两家合作,经营煨汤。当时只有两张餐桌,一个炉灶,主要经营牛肉汤和八挂(龟)汤。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已被人们认知,生意逐渐兴隆。许多热心的食客说:这样好的煨汤应该有个招牌。于是,陶、袁二人商议,起店名为“筱陶袁”。筱与小同音又同义,自寓“小店”之意;陶袁为二人的姓氏,以示长期共同合作。由于他们煨汤醇厚鲜美,服务主动热情,又有雅致易记的招牌,名声不胫而走。 1966年后,“筱陶袁”曾多次改号,最后定为“小桃园酒楼”,既是原名的谐音,又有世外桃园之韵味。改革开放后,几经扩建,已建成一座宽敞亮丽的现代酒楼,并积极开拓业务,取得良好效果。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该店加强各色菜肴的烹制和创新,如紫砂汽锅牛肉、桃园鸭皮等,使慕名而来的中外宾客交口称赞。同时,还附设“小桃园煨汤小吃总汇”,深入挖掘本市名优小吃,多方引进外地特色风味,开发经营100多种风味小吃和煨汤,每天轮换上市30多个品种,且价格大众化,可随到随吃,赢得顾客青睐。每晚八点以后,还举办音乐茶座,为消费者提供文化消遣的娱乐场所,很受欢迎。 § 煨汤文化 瓦罐鸡汤说起煨汤,这是武汉饮食风俗文化的一个特点。每逢节假日或招待客人,都要在饭前喝一碗鲜汤。外乡人移居武汉,入乡随俗,久而久之,也习惯煨汤喝汤。“筱陶袁”本是专门煨汤的特色风味店,广集民间煨汤的技艺,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先炒后煨。所煨之汤,馨甜腴美,风味独特,比民间煨汤更胜一筹。汤的种类包括营养型、滋补型两大类,品种达25个之多。其中著名的有:瓦罐鸡汤、甲鱼汤、八挂汤、鸽子汤、排骨汤、牛肉汤等。如最驰名的瓦罐鸡汤,要挑选黄波孝感一带一斤半重以上的肥嫩母鸡,用旺火加猪油滑锅,投放葱白、生姜煸香,放入鸡块爆炒,至水干肉黄时起锅,然后以大砂罐一次盛水烧开,倒入炒好的鸡块,旺火煨到八成熟,启罐停放一刻钟,再分别放进小瓦罐,煨时不加盖,汤水不沸腾,用文火徐徐煨透。这样煨制的鸡汤,油黄汤清,营养丰富,肉嫩芳香,引人食欲,是产妇、体弱者的滋补佳品。又如烹制八挂汤,要经过11套工序。生将活乌龟放在水中吐净腹中脏物,再破壳、挖肉、分肠、取蛋、去皮,然后解刀洗净,入锅爆炒,最后经过煨闷,配以各种味料,按份入罐,小火慢炖而成。八挂汤、甲鱼汤,都是阴虚肾弱者的温补上品。瓦罐鸽子汤,其烹制方法与瓦罐鸡汤相似,对晕眩、精神不振者具有良好的辅助医疗作用。 § 相关评价 文火煨汤多年来,“小桃园”煨汤和菜肴的风味特色,吸引众多中外宾客。据特级厨师、“煨汤大王”俞凤山说,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刘少奇主席都喝过他做的汤,并夸汤味鲜美。1952年,邓小平、李先念偕夫人曾前来品尝,称赞很有特色。1985年,武汉市与日本大分市建立友好城市,日本客人被邀到“小桃园”赴宴,盛赞煨汤味美。一批中外记者团体来店进餐后,题写“仿佛天上桃园到人间”的感受。有一位来自大洋彼岸的纽约客人,在留言簿上书写“BEST chieken soup !(好鸡汤)”,并用汉语拼音写“WO AI TA(我爱它)”。著名电影导演谢添先后三顾“小桃园”,1984年品尝八挂汤和鸡汤后,兴致勃勃地用倒笔写下“美味鸡汤——饮小桃园香汤题字留念”。[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