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府文庙
释义

§ 地理位置

府文庙

府文庙位于福建省鲤城区百源川池畔,又名府学,始建于唐,宋太平兴国初(公元976-981年)移建今址,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文庙建筑格局宏伟,殿宇壮丽,为江南较大的文庙建筑群,建筑风格在全国现存孔庙中罕见。

§ 历史记载

府文庙

泉州府文庙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当时的宰相张九龄题匾“鲁司寇庙”。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文庙于此,其后几经修缮,左学右庙,规制逐步完整,规模不断扩大,占地面积近百亩,形成了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沿海乃至东南亚地区广为传播的重要基地。是东南地区最大的文庙建筑群。2001年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福建省两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庙之一。文庙内大成殿的重檐庑殿式结构是泉州目前惟一存在的这种建筑结构,这种结构代表了当时最高建筑规格。国家文物局罗哲文、单士元及黄景略等专家几次考察文庙之后认为,大成殿基本保存了宋代结构,为福建省少见。

§ 建筑特色

府文庙

泉州府文庙建筑规模宏大,是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古建筑群。主体建筑大成殿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殿身为斗拱抬梁式结构,整座大殿用48根白石柱乘托,有石雕盘龙檐柱八根,大成殿正中有孔子像,梁上悬挂有清康熙帝御书“万世师表”。大成殿东为崇圣殿,名宦祠、明伦堂。庙内宋太守题诗的夫子泉井等诸多文物保存完好。这些建筑物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庙建筑群。

主体建筑大成殿是祭孔的正殿,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为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抬梁式木构架,斗拱层叠,梁枋纵横,雕饰有小龙、飞禽走兽、花卉草木;殿柱皆石,前有露台,府文庙图片翼以扶栏,下为甬道、拜庭;庭外泮池,筑有元代石桥,桥面铺72块长方形条石,代表孔子的72个得意门生;东西为两庑,前为大成门、金声玉振门。东畔明伦堂,为文庙现存主要附属建筑,堂前露庭、泮池和石桥均保存完好。西有泮宫及乡贤名宦祠、状元祠十余座。庙内陈列资料十分丰富。大成殿正厅中央供奉着孔子圣像,东西两侧供奉四配及十二哲人,陈列祭孔礼器、乐器和泉州历代名人遗著遗物等文物共500余件。灵星门邻涂门街地段,原为府文庙建筑群范畴,后辟为另用。为了完整保护文庙建筑群,2000年,泉州市委、市政府作为重点工程,投资1.2亿元,拆迁菜市场及三个企、事业单位,建成文庙广场,既有效保护遗址,又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场所。[1]

§ 文化象征

府文庙

据《泉州府志》等史书记载,自唐至清光绪年间的1000多年的时间里,泉州人中进士的共有2543人,其中有不少在文学艺术、史地经济、科技发明、军事、学术等方面卓有建树,涌现出如曾公亮、苏颂、李贽、蔡清、俞大猷、郑成功等一大批在海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杰出人物。他们的脱颖而出与文庙的文化熏陶息息相关。大量人才在各个领域所在作出的贡献,有力地推动了泉州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和各种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交融的典范。

文庙内至今依然完整地保存着清代的成套祭孔乐器、礼器、祭器和舞具。由于泉州与台湾特殊的地理与人文联系,泉州文庙也因此成为台湾同胞尤其是知识分子回大陆瞻谒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一个重要象征载体。

目前,文庙已由国家拨出专款对其进行修缮。由泉州市政府主持兴建的“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设在文庙的西庑,于2001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该纪念馆融生动性和知识性为一体,让泉州市民受到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让外地游客领略了泉州人杰地灵浓厚的气氛。同时泉州市政府还推出了“泉州古代教育展览”。

泉州市政府在保护文庙的基础上,于2001年1月还动工修复文庙广场,并重建了石牌坊,对棂星门遗址进行保护,维修了蔡清祠、庄际昌状元祠等。工程于今年2月26日正式竣工。

§ 内部结构

府文庙内设有“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泉州古代教育展览馆”。“泉州府文庙文物陈列馆”设在大成殿内,正中有孔子塑像,两旁有四配十二哲画像。主要文物有传世祭孔乐器、舞器、礼器等。其中六件青铜豆铸有“乾隆十一年台湾知府蒋元枢捐造,贡生蒋鸿皋监制”和铸有“同治六年五月铸,州同御即造,训导郑秉经郊行李树监铸”及“台湾北路淡水同知严金清谨制”的铭文编钟。是研究泉州文庙与台湾文庙的历史渊源关系的实物资料。

“泉州历史名人纪念馆”设在文庙西庑,陈列有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文化名人三十八位。这些人物从各个历史时期反映出泉州人文荟萃、人杰地灵,在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以及海外交通、国家统一等领域为社会以至世界作出重大贡献。展品使用现代彩色腊像工艺制作,配以精制各时代服饰,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 夫子泉碑

过去士子 常喝“夫子泉”井水

在泉州府文庙“夫子泉”井边有一方“夫子泉”碑,南向。这块碑石至今仍在,只是没有立于井旁,而是被珍藏了起来。

清乾隆《泉州府志》记载:泉旧在礼殿边,隆兴初,清泉迸出,甘香特异,教授黄启宗视役夫-芜得之,乃率诸生拜祝,环-其旁,名夫子泉……

夫子泉碑上有“宋王梅溪有诗……”字样,指的就是王十朋曾写有关于夫子泉之诗:“……刺桐城中泮宫里,大成殿下新泉水,不须更以品第论,混混源流自夫子。诸生游泳芹藻间,日饮一瓢心慕颜,聪明不数远公社,清白大胜卧龙山……”

古代发现泉水,多被视为祥瑞之兆,在文庙出现的祥瑞之物,自然也受到泉州士子的青睐。

“青云路”重见天日

元稹有诗“愿登青云路,若望丹霞梯”,青云路一直是古代士子所祈盼踏上的美好通途。泉州府文庙内,现在仍珍藏着一方“青云路”石碑,花岗石的质地,背面未经打磨,显得凹凸不平。

这一方碑刻原来放置在棂星门对面、八卦沟北岸的一面照墙上。棂星门以南片区改造为中菜市场后,碑石不见了,一直到了2003年,从李文节祠维修现场出土,终于重见天日。

曾有“下马碑” 如今成碎石

泉州府文庙的一面墙上,有“下马碑”的碎块。记者看到,墙角下有一大一小的断碑,较大的一块上面写着“文武官员”等字样,小块的呈三角形,上面有“人”等字样。

老一辈考古专家黄炳元先生曾向记者介绍说,他幼年时在文庙里就读于梁披云办的一所小学,对于下马碑的印象很深刻。孔子被树为“百世文官表,历代帝王师”。泉州府文庙原来还有“礼门”和“义路”的,可惜后来消失了,下马碑原来就位于义路上面,古代时文武官员在下马碑前要下马下轿,锣鼓仪仗也要偃旗息鼓,以表示对孔子的尊重。

§ 专家考察

泉州府文庙碑刻:“亲爱精诚”疑为蒋介石题

泉州府文庙碑刻:“亲爱精诚”疑为蒋介石题

账目碑 使用旧式民间记数法

泉州府文庙金声门内东壁间,有一方“黑页岩”质地的碑,上写“泉州府学、晋江县学文庙恭祝圣诞账目”,并罗列了诸多某某人捐多少钱字样的清单。

现在有的市民看懂了大半,但还有一些特别字符看不懂,说宛如看天书。

专家揭秘,原来上面标示的一些符号,有的居然是旧式的民间记数法呢。比如一、二、三分别用1、刂、川表示,五、六分别用8、亠表示,八则用言字头(下面去掉口)表示……

从这样去理解的话,就不难读出里面备注写的啥,如“……丽泽居黄十元(七两二钱)……倪人英、倪登龙合四元(二两八钱)……”

桥石见证十九路军来泉

过去,人们经常在明伦堂内小桥上看到旧石栏,刻着“陆军第十九路军六十一师军医处”等字样,石刻有时间落款,为“民国二十一年十月建造”。市党史研究室有关人士表示,这些字与“福建事变”有关。

“ 福建事变”后建立了反蒋政权。1932年,“一·二八”事变结束后,蒋介石调十九路军到福建。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将领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势力,在福建福州南校场召开大会,决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34年1月15日,蒋介石军队攻陷福州。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军总部分别迁往漳州和泉州。同年1月21日,泉州、漳州失守,“闽变”失败。泉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负责人黄真真说,桥上石刻见证了明伦堂的一段历史,是当年十九路军来泉留下的遗迹,有着重要意义。

2005年,记者来到明伦堂内看到,小桥上的旧石头护栏已换成新的了。当时记者从施工人员那里得知,旧石刻已被另外保护起来。[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3:4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