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 |
释义 | § 基本概况 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百色市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百色田林、凌云两县的利周、浪平、玉洪三个乡,保护区地处云贵高原和广西盆地接壤的斜坡地带,是中国阶梯地势第二级与第三级的过渡带,地貌属云贵高原外围的桂西山原中山地形,主峰岑王老山海拔2062.5米,是百色最高峰桂西之巅,广西第四高峰。 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地理位置独特、森林连片面积大、原生性强、森林生态系统完整、森林植被垂直带谱明显、珍稀濒危物种多、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为云贵高原周边地区所罕见,属生物地理区的最好代表。它是生物学、生态学、生态地理学不可多得的科研试验基地,科研价值高,对开展科学研究、涵养水源、净化环境、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促进区域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华南、西南地区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生物资源宝库。 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珠江水系的源头,年总径流量25亿立方米。发源于保护区有澄碧河、布柳河、百乐河、利周河等水系。保护区管护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下流水电、水利工程的建设,关系到700多处引水工程,30多座大小水力发电站的发电和5.4万亩农田的灌溉。 § 历史革沿 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优美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55年,该自然保护区前身是百色市老山林场,198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桂政发[1982]97号文确定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以百地编[2002]9号文同意设立广西岑王老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背靠红水河,面向右江,发源于保护区内大小溪流达一百七十多条,分别流经布柳河注入红水河,流经澄碧河、利周河注入右江,年径流量达25亿立方米,是西部开发标志性工程龙滩水电站和百色水利枢纽重要的聚雨区和重要的源头之一。 § 地理位置 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西部的东经106°15′~106°26′,北纬24°22′~24°32′,地处云贵高原和广西盆地接壤的斜坡地带,是中国阶梯地势第二级与第三级的过渡带,地貌属云贵高原外围的桂西山原中山地形,土壤类型有红土、山地红壤、山地黄红壤、山地黄壤、山地矮林草甸土等。 主峰岑王老山海拔2062米,是百色最高峰桂西之巅,广西第四高峰,地跨田林、凌云两县的利周、浪平、力洪、玉洪四个乡,东西长20.48公里,南北宽19.08公里,总面积298平方公里,距百色市80公里。主要保护对象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混交林及垂直带普的森林生态系统。 § 气候概况 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交界处,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潮湿,季节分明。 年平均气温13.7℃,极端最高温29.7℃,极端最低温-7.5℃。1月平均4.7℃,7月平均20.7℃,≥10℃积温4527.4℃;年均降雨量1657.2mm(比田林县平均降雨量1166.3mm多490.9mm),雨季自2月至11月,降雨量占全年的95.5%,降雨日达140天以上,是广西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霜期自11月份开始至次年3月初止,长达95天,降雪期为30天左右,偶有冰雹,天气变化大,起风即冷,常出现雨雾。气候温凉,降雨量大于蒸发量,湿度大。 § 生物资源 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植被——红楠据调查目前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内已发现有2319种维管束植物、358种陆生脊椎动物、968种昆虫(其中新种31)种、219种大型真菌,有4个植被类型组、8个植被型、45个群系。其中针叶林有1个群系、阔叶林有34个群系,灌丛有6个群系,草丛有4个群系。 在天然植被中,面积超过1000hm2的群系有银荷木、光叶石栎、缺萼枫香林,红楠、大叶润楠林,小果拟赤杨、光皮桦林,云山青冈、黄毛栲、缺萼枫香林。 其中有67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50种兰科植物,47种其他珍稀濒危植物,33种特有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伯乐树、苏铁、掌叶木三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长尾雉、蟒蛇、云豹三种。是华南、西南地区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生物资源宝库。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伯乐树伯乐树: 伯乐树(BretschneideraSinensisHemsl.)属伯乐树科,是中国特有的、古老的单种科和残遗种。它在研究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和古地理、古气候等方面都有重要科学价值,并被国家列为一级保护植物。 伯乐树的树体雄伟高大,绿荫如盖,树高达30米,胸径可达1米,主干通直,出材率高,在阔叶树中十分少见;花大,顶生总状花序,粉红色,非常可爱;蒴果梨形,暗红色,5-6月开花,10-11月果熟;伯乐树主要分布长江以南地区,垂直分布于海拔600-2000米的山地森林中。自然分布范围广,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是理想的风景园林和用材树种。 § 药用植物 药用植物——金银花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共分布有野生药用种子植物147科561属1003种(包括种以下分类单位),是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区药用种子植物区系的优势科明显,15种以上的科有15科,共含209属423种,虽然只占总科数的10.20%,但占总属数的37.25%和总种数的42.17%。 属的组成复杂,含1~5种的属共542属,占总属数的96.61%。分布区类型多样,与世界各地联系广泛。属的分布区类型可划分为15类,其中热带分布362属,占总属数的69.34%;温带分布153属,占29.31%;中国特有分布7属,占1.34%。同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非常相似,以热带成分为主。 科的分布区类型可划分为11类,其中热带分布85科,占总科数的70.83%;温带分布34科,占28.33%;中国特有分布1科,占0.83%。 § 生态建设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黑颈长尾雉黑颈长尾雉别名又叫哑巴鸡、聋鸡,由于数量极少,被列为世界濒危雉类、中国的一级保护动物。野生黑颈长尾雉主要分布在百色市的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目前,保护区的黑颈长尾雉的野外种群数量已非常稀少。 岑王老山是它的最主要分布地域,拥有158只黑颈长尾雉,这里还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人工繁殖黑颈长尾雉的系统。这是广西师范大学李汉华教授穷数年之力才得以成功建立起来的,在此之前,黑颈长尾雉在中国已经非常罕见。 为了保护和恢复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黑颈长尾雉的野外种群数量,自治区林业局与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建立的濒危野生雉类繁育基地启动了黑颈长尾雉的再引入计划。并于2003年有计划、成批量的逐步把人工驯养繁殖的黑颈长尾雉再放归到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通过监测得知,放归自然的黑颈长尾雉在自然保护区内已能较好的生存。野放黑颈长尾雉个体基本上能适应野外环境并生存下来,而且能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