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偶蹄目
释义

§ 简介

偶蹄目

英文名:Artiodactyla

中文学名: 偶蹄目

拉丁学名: Artiodactyla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Phylum Chordata)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纲: 哺乳纲(Mammalia)

亚纲: 真兽亚纲(Eutheria)

目: 偶蹄目(Artiodactyla)

亚目: 猪形亚目、胼足亚目和反刍亚目

科: 现存10科,如牛科等

属: 75属

分布区域: 约220种,包括野猪、西貒、河马、骆驼、鹿、叉角羚、长颈鹿等

[1][2][3]

偶蹄目是哺乳动物中的一个目,约220种,其中包括许多对人类生活很重要的动物。偶蹄目是唯一在现代仍然繁盛的有蹄类。因蹄多为双数,且第三、四趾同等发育,共同支持体重而的名。偶蹄目在始新世就已出现,可能与肉食性的鲸类和中兽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偶蹄目在出现早期虽然有些较成功的类群,总体上不是很繁盛,但是在新第三纪以后地位日趋显著,到现代则占据了压倒性的绝对优势,无论种类、数量还是分布上,均远远超过现存其它的有蹄类。偶蹄目现存和化石种类均多,可以分成猪形亚目Suiformes、胼足亚目Tylopoda和反刍亚目Ruminantia三个亚目。

§ 偶蹄动物的进化

偶蹄目

偶蹄目动物由古新世的踝节目动物进化而来。基本上从始新世开始分化。中新世和上新世是其进化的重要时期。外形上,早期的偶蹄动物类似今天的鼷鹿类: 小巧,短腿,以叶子为食。始新世晚期(4600万年前),三个现代亚目已经开始分化:猪形亚目、胼足亚目和反刍亚目。然而,偶蹄目并没有占据生态主导地位,当时是奇蹄目动物的繁盛时期。偶蹄动物只能占据一些边缘生态位艰难维生。但是同时它们也在这个时候开始了复杂的消化系统的进化,从而能够以低级食料为生。 始新世开始出现了草。中新世的时候全球气候变干燥少雨,大量雨林枯亡,草原开始发育,并向全球蔓延开来,由此带来了诸多变化。草本身是一种非常难以消化的食物,而唯有拥有复杂消化系统的偶蹄动物能有效地利用这种粗糙、低营养的食物。很快偶蹄动物就取代了奇蹄动物的生态位,成为了食草动物的主导。 偶蹄动物分为两大类,然而各类内部形态诧异很大。猪形亚目(猪、西貒和河马)保留四趾,臼齿简单,腿短。犬齿常常变大成獠牙。除了河马以外,它们属于杂食动物,胃构造简单。 骆驼类和反刍类则相反,倾向于向长腿、两趾和复杂颊齿(用于对食草的适应)和复杂胃。伴随复杂消化系统的出现,它们有了反刍的行为:将半消化状态的食团吐回嘴里重新加以咀嚼后下咽以获得对养分的最大程度利用。

§ 偶蹄目与人类

偶蹄目

偶蹄目动物对人类很重要。从史前开始偶蹄目动物就是人类的主要蛋白质来源,是古人类的重要的狩猎对象。在法国和西班牙的岩洞里留下的克罗马人画的壁画,里面就包括了大量的野牛、北山羊等偶蹄动物。几乎所有的人类文明里都有偶蹄动物的存在(比如旧大陆诸文明里的牛、羊、骆驼,南美印第安人文明里的骆马、羊驼等)。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里就有偶蹄动物。偶蹄动物是构成了人类畜牧业和农业的重要成分,是人类最主要的肉、乳制品来源动物,也是皮革业的重要来源动物。哺乳纲的1目。因四肢末端的蹄均呈双数而得名。头上大多有角;胸腰部椎骨较奇蹄目为少股骨无第 3转子;四肢中第3、第4趾同等发育支持体重,胃大都为复室性,盲肠短小。除大洋洲外,分布于世界各大洲。现存10科75属184种,包括野猪、河马、骆驼、鹿、叉角羚、长颈鹿、麝和鼷鹿等。其中长颈鹿是最高的动物,头顶距地面5~5.4米。最矮小的是鼷鹿,高0.5米。本类动物以趾端的蹄着地而行,通常由粗大的第3、4趾均衡地承担体重,第2、5趾小而呈悬蹄,或缺如。以吃草、树叶为主,仅少数种类为杂食性。反刍的有骆驼科、鼷鹿科、麝、长颈鹿科、鹿科、叉角羚科和洞角科。

§ 偶蹄目动物身体构造

偶蹄目

偶蹄目动物胃的构造复杂,呈4室。河马科、 野猪科不反刍。胃1~3室。反刍的机制是进食时经过粗略地咀嚼,咽下的食物进入瘤胃和蜂巢胃,休息时,胃内食物陆续呕入口腔,再经过咀嚼,咽入重瓣胃和皱胃。这是一种缩短取食时间和加强消化粗糙食物的特殊适应。门齿仅下颌门齿发达,上门齿小或退化以至消失,仅以硬皮上唇咬合取食。前臼齿和臼齿在构造上均属高冠齿。具有适于研磨的咀嚼面。例如猪的颊齿具有隆起呈多数的小瘤状突,称为丘齿型。反刍类的牛、羊和鹿的颊齿具有前后扩展“V” 字形或新月形的月型齿。反刍兽与非反刍类在体型上亦不相同。反刍兽腿长、颈也长,善于奔走。非反刍兽四肢短,体型粗壮,其生活与水域的关系更密切些。偶蹄目与奇蹄目的区别在于两者蹄数不同,奇蹄类的蹄呈1或3的奇数。反刍偶蹄类动物的头上具角。角可大略区分为4种类型:①鹿类雄性个体的角具有分枝。夏初长出的茸角覆以皮肤,后经骨质化,表皮脱离、光裸。繁殖期过后,鹿角在翌年春天脱落。②长颈鹿的角极短小。外覆有皮肤,但角和皮从不脱落,终生存在。③牛、羊和羚羊的角不脱落,不分叉,外套有角质硬鞘。角的骨心和角鞘终生生长,老龄动物角基粗,角干长。④北美叉角羚的角不分枝,但有小叉。角鞘每年脱落。

§ 中国的偶蹄目动物种类

中国有偶蹄目动物41种,其中特产偶蹄类不少。例如野骆驼、 林麝、 马麝、獐、黑麂、毛冠鹿、白唇鹿、麋鹿、野牦牛、藏羚羊和羚牛等。中国麝类资源也很丰富,种类多,居世界各国之首。黑麂数量极少,现仅残存浙江、安徽交界处。麋鹿曾在长江、淮河下游广泛分布,但现已无野生种。麝香和鹿茸为名贵中药材,中国古代早已开始饲养梅花鹿取茸入药。1950年开始饲养麝,发展人工取香。现代人们饲养的大家畜中,有许多种类是从偶蹄目动物驯化而来,包括猪、 双峰驼、 单峰驼、羊驼、黄牛、水牛、牦牛、山羊、绵羊以及梅花鹿、马鹿、驯鹿和麋鹿等。[1]

§ 三个亚目

偶蹄目

所有现生的和已绝灭的偶蹄类可分成3个亚目。

①猪形亚目。头上无角。尺骨和腓骨分别不与桡骨和胫骨愈合。第三、四掌骨或蹠骨分开或不完全愈合。这一亚目又分为已完全绝灭的古齿兽次目、弯齿兽次目和仍有现生种类的猪次目。中国已发现的古齿兽类化石有双锥齿兽属等一些小型的偶蹄类和一些较大型的豨属、古猪兽属等。弯齿兽次目包括先炭兽、沟齿兽、河马等属。猪次目共同的基本特征是杂食,牙齿为典型丘形齿。犬齿大,肢骨短,多为 4趾,有分离开的掌、蹠骨。猪科化石首先出现于欧洲,形成于距今 4000 万年前的始新世 。猪科到中世纪以后有很大的发展,遍布亚、非、欧。现代仍有5属8种。西豨科曾分布于新、旧大陆,现在仅2属3种分布于北美南部及南美。河马科现在仅2属2种分布于非洲。中国已发现的猪化石有古猪、弓颌猪、鎌齿猪、河猪、野猪等。

② 胼足亚目。头骨较长 ,无角。古老种类上门齿齐全,较后期种类中仅剩第三门齿。臼齿新月型。内含两个科,即骆驼科包括现生的骆驼和羊驼及其祖先和已绝灭的剑齿兽科。骆驼类在始新世晚期起源于北美,到上新世才开始进入亚洲、北非及南美。中国发现的骆驼化石不多。已知更新世前期的巨副驼和更新世晚期的双峰驼。剑齿兽科包括欧洲一些中始新世和早渐新世原始的种类。

③反刍亚目。包括鼷鹿类、鹿类和洞角类(牛、羊、羚等)。它们从始新世晚期开始出现,到中新世开始繁盛,成为分布最广、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有蹄动物。最原始的反刍类可以内蒙古晚始新世古鼷鹿为代表。古鼷鹿大小与现生的鼷鹿相近。头上无角,上臼齿方形,臼齿有四个新月形齿尖。四肢长,掌骨或蹠骨无愈合现象。背脊弯曲。有一条长的尾巴,这在大多数反刍动物中是已失掉了的原始性质。 偶蹄目

最原始的鹿可以渐新世的原鹿为代表。原鹿的原始性质如个体小,头骨上没有角。上犬齿扩大成军刀状,背脊弯曲,尾短,腿和脚伸长,中央的两块掌骨或蹠骨愈合成炮骨等性质还保留在中新世某些鹿类上。现代亚洲的麝是生存下来的原始类型,很像那些中新世早期的鹿类。中国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地层中发现过不少鹿类如皇冠鹿属、叉角鹿属、麂属、祖鹿属、真枝角鹿属、大角鹿属等。

长颈鹿与鹿有紧密的关系,一般认为长颈鹿是在中新世时从鹿类进化来的。现代狓保持着中新世长颈鹿和古长颈鹿的原始性质。中国在内蒙古、甘肃、山西等地曾发现过古长颈鹿和较大型的萨摩麟。洞角类是一些进步的反刍类。包括叉角羚羊类和牛类。叉角羚羊类分布区局限于北美。在中新世出现。角分双叉,略似鹿角。且叉角羚羊的角是牛类中唯一的角套脱落和每年更新的。牛类包括绵羊、山羊、麝牛、羚羊和牛。在中新世时起源于亚洲,后来分布到欧洲、非洲和北美洲。从上新世到现在在欧亚大陆和非洲种属众多,一直很繁盛。

中国已发现的牛类化石有上新世的中华大羚、原大羚、旋角羚和更新世的丽牛、更新世到现代的水牛、黄牛等等。[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1:4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