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岁时节令
释义

§ 简介

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又称元宵节。有吃“汤圆”、闹花灯、舞龙灯、样古史、禳神、打甑盖等习俗。

花朝节:农历二月十五日。取百花盛开之意而得名。这天,农村家家用糯谷爆禾泡,以示丰登大熟之意。妇女围坐食擂茶,女孩子要在这天穿耳环孔。择此日结婚的多,取花好月圆、良辰美景为吉庆。晚上烧花灯(头年结婚的新妇,由娘家和内亲送来观音送子灯和麒麟灯,要在这天晚上烧去麒麟灯,而观音送子灯则待新妇生子后的次年花朝节晚上烧去)。

清明节:古以寒食后第二天(一说第三天)为清明节,今以日历所定节气日为准。家家户户都进行扫墓祭祖。旧时,以族或房支办酒筵,男丁参加宴会,名为祭祖食“清酒”。女人头戴扁柏或桃、柳枝。谷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立夏节:这天,腊味、盐蛋、米粉肉是不能少的,故有“腊杂节”之俗称。还有吃糯米糖、烹狗、炖鸡、吃补品的习惯,俗称“补夏”。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俗称“五月节”,又称“端阳”、“重午”。食粽子、麦糍(又叫煎鱼),喝雄黄酒,家家门窗上挂着葛藤捆卷的菖蒲、艾枝。县城有龙舟竞赛,各龙舟队在节前要向辖区内逐家发送糖、肉包子、粽子。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又称“鬼节”、“七月半”。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农历七月十二日,备办茶酒香烛供奉祖宗,名叫“接太公太婆回堂”。节日,将纸钱、金银锭装于大纸包内,纸包写明某祖受用、某寄字样,并祭以鸭血,入夜整包焚烧,俗称“烧包”。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最尚月饼,民俗多以饼相赠。夜晚,中老年盛行赏月,青少年有摸青(窃少许蔬菜瓜果),妇女们有“接月光”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又称“重九”。有登高、饮茱萸菊花酒。至今吃油炸芋包、薯包的习俗仍旧盛行。

§ 总结

以上俗称“四时八节”。

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五日,也有少数乡村二十四日过小年的。从前,节前之夜送灶群,自节日起不吃粥,不吃霉豆腐,妇女不入娘家,更不能在娘家住宿。

大年:即除夕,俗称“大年晡”。这天,贴门神、春联,点香烛,要备三荤三素酒茶鸡汤,敬祖先,俗称“上汤”。爆竹声中全家聚餐,名叫“食汤”、“食团圆饭”,家长给未婚嫁的儿孙发压岁钱。晚上,“点岁火”、“贴岁纸”(用红纸卷一张纸钱贴在房门、仓门、六畜门上)。要食压岁饭,坐通宵,名叫“守岁”。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日,俗称“大初一”。黎明前,鸣爆开大门,选择“大利方向”走第一步,名叫“出行”。有的村,全村男人聚集在一起喝果子酒,名叫“食发始酒”。早晨,各家吃油炸糯糍。在县城,早晨由长辈率儿孙到就近的寺庙祭拜神主。早饭后,各人互相串门道贺拜年。这天,多数人吃素。从初二起到上元节,家家互相设宴请客,名叫“请新年饭”。

农历正月初七日,客家人习惯吃羹汤。这天早餐,要吃用米、豆、花生、番薯、芋头、大蒜、生姜等共煮的羹汤。谷说:“吃了七种羹,汝仔赖子做零星。”意思是从这天起,大家要开始新的一年工作劳动了。

立春:旧时,要贴春联,点香烛敬神,俗说“迎春接福”。立春时刻鸣爆迎春。

春社:立春后第五年戊日,时在春分前后。祭祀土地神(俗称社分、福主)。

四月八:农历四月初八,是老官菩萨生日,民俗多集会唱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0: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