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山西金阁寺
释义

§ 简介

山西金阁寺

处于南台之北、中台之南的金阁岭上,距台怀镇15公里。除五座台顶的寺庙建筑外,金阁寺所处的地势最高。

寺院始建于唐代宗年间,是由印度来华的三藏法师不空主持修建的。该寺铜铸为瓦,瓦上涂金,整个寺庙金光灿烂,又因这里是不空法师开讲密宗的道场,所以在国内外均有较高的声誉。

金阁寺现存的寺庙建筑及塑像均为明、清、民国复修,共有殿堂160多间。寺院布局为两处大院,前院的一座二层楼阁内供着一座观音菩萨像,高达17米多,是五台山最高最大的塑像。殿阁内左右后柱下两个1米高的石柱础,为圆形中间束腰上下卷莲瓣形,是唐代遗物。 大雄宝殿是后院的主体建筑,内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佛像。

§ 历史

山西金阁寺

719年随金刚智来中国传法。724年,在洛阳广福寺受比丘戒。此后18年,学律仪和唐梵经论,并随金刚智译语。

741年,奉唐朝廷之命,率弟子含光等僧俗37人,护送国书往狮子国。受狮子国王尸国迷伽殊礼接待,被置于佛牙寺。不空运依止普阿阇梨,请求开坛重受灌顶。他和他的弟子含光、惠恐同时入坛受学密法,前后三年。他并广事搜求密藏和各种经论,获得陀罗尼教《金刚顶瑜珈经》等80部,大小乘经论20部,共计1200卷。后不空回中国,746年回到长安。先住鸿胪寺,旋奉诏入宫,建立曼荼罗,为皇帝灌顶,并从事译经事业和开坛灌顶传扬密法。不空生历玄宗、肃宗、代宗三代,极受朝廷的尊重和礼优。唐代宗称赞不空为“我之宗师,人之舟楫。”

大历九年(774 年),不空圆寂。唐代宗特颁 《追赠不空和尚诏》 ,追赠不空为“开府议同三司,仍封肃国公,赠司空,谥曰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不空的译著极其丰富,其主要者可分为显数、杂密、金刚界、大乐、杂撰5大类,共77部,120余卷。为密宗在唐代的一时兴盛作出了重大贡献。五台山的金阁寺就是由不空三藏创建的中国最早的密教中心。 [1]

§ 详细资料

山西金阁寺

从龙泉寺对面的高山公路盘升,经过九拐十八回,翻上山岭的隘口,然后向西平穿大山梁,就可望到位于南台之北、中台之南的金阁寺。除五座台顶的寺庙外,金阁寺所处的地势最高,海拔一千九百多米,距台怀镇约十五公里。由于山高势雄,在云雾缭绕中时隐时现,恰如琼楼玉宇。

八世纪上半叶唐开元年间,禅僧道义行脚至五台山,歇脚此处,忽见狂风大作,道义便跪地礼佛诵经。不一会儿,有小童奉师父之命延请道义去喝茶。道义随童子跨过一座金桥,来到一个金光碧玉的大寺里。进入僧舍,见有一位银须皓发的长老坐在金绳床上。长老以茶招待,道义品茗,顿觉清香醇厚,非同世味。茶罢,长老让童子带领道义参观寺庙各处,道义看得如醉如痴。忽然,童子、长老和眼前的寺院不见了,只见大风止息,晴空万里。道义方悟是文殊菩萨显圣,连忙把刚看到的金碧殿宇描绘下来,献给皇上。唐大历五年(七七O年),皇帝诏令从印度远道而来的三藏法师不空,按道义所留下的图纸在此建寺一所。因寺宇殿顶全铺镏金铜瓦,故取名为金阁寺。

不空是中国佛教密宗开创者之一,不空深受唐朝皇帝礼遇。修金阁寺时,不空派其弟子含光亲自主持,参照印度著名寺院那烂陀寺设计的。为支持金阁寺的修建,唐代宗诏令全国十节度使慷慨布施,宰相王缙也支持化缘僧分赴全国募资。含光用了四年时间,修寺耗资“计钱巨亿万”,建成了这举世闻名的金阁寺。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金阁寺富丽堂皇,规模宏大,寺中的金阁分上、中、下三层,高百余尺,雕梁画栋,直入云天,殿顶“铸铜涂金为瓦”,“照耀山谷”,为世所罕见。

§ 千手观音铜像

山西金阁寺

现存金阁寺的建筑和塑像,是经明、清、民国复修和添补后的形式。寺院占地面积为两万一千多平方米,计有殿堂楼阁一百六十多间,布局为两进大院,一进四重坐北向南的殿阁。金阁寺各殿中塑像共一千多尊,是五台山佛像最多的寺院。

第一进大院的主殿为观音殿。殿内供着高十七点七米的千手观音铜像,是五台山最大的圣像。这尊铜像内为铜铸,外敷一层薄泥,再贴金膜,制作手法奇特独到。千手观音身旁是一男一女两尊胁侍像,但不是常见的善财和龙女,而是观音的父母,妙庄王的太子。观音信仰在中国兴起后,民间观音渐渐女性化。元代书画家赵子昂夫人管仲姬笃信佛教,善于绘画,曾刊刻了一本〈观世音菩萨传略〉,述说观音大士是妙庄王的三公主妙善,自幼出家。显然,金阁寺的造像设置,采用了〈观世音菩萨传略〉的说法。把生身父母放在两胁,似乎不合仪轨人情,其用意或许在于提醒世人:修道成佛固然荣耀,但父母之恩还是要时刻铭记呀。

§ 南禅寺

南禅寺在山西省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村,距五台山台怀镇180千米。

山西金阁寺

南禅寺,始建年代不详。据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补修南禅寺碑记》云,南禅寺原由郭家、李家庄二村为至五台山弘传南宗禅的僧人驻锡所建,故名南禅寺。现存大佛殿内横梁题记云:“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

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寺僧法显等鼎新寺宇,彩塑了“华严三圣”。寺名仍旧,但禅寺变成了华严道场。以其地处偏僻,距五台山佛教中心区较远,又是一座不见“志书”的小庙,因此避免了“会昌发难”这一灭佛之灾而幸存下来。南禅寺又经五代战乱,但宋、金、元、明没废修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两村纠首郭旺、姚文禄等15人和住持照宓等6僧合力鼎新寺宇,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住持木玖、惟怀师徒和村民一起集资,又修复了寺宇。解放后的1961年,国务院将南禅寺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国家又拨款将大佛殿照原样进行了落架大修。

南禅寺坐北向南,由两座小院组成,占地4158平方米。东院有僧舍18间,西院有殿堂12间,西院布局齐整,主次分明,山门3间为观音殿,东殿3间为菩萨殿,西殿3间为龙王殿,均系明清建筑。

山西金阁寺

大佛殿为南禅地主体建筑。面阔3间,宽深见方,均为11米。座基方整宽广,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大大突出了大殿的主体地位。殿为单檐歇山顶,梁架举折相当平缓,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屋顶最平缓的一座。出檐深远翼展,刚健轻巧。殿正中间开门,两尽间设直棂窗,朴实无华。殿周围由12根大柱支撑,柱体粗壮结实,柱头使用斗拱,无补间铺作。斗拱用材硕大,拱头券刹都为五瓣,每瓣都向内

约3厘米,为我国木构建筑中的孤例。殿内平梁上不施矮柱,仅用两根叉手承托脊 ,十分简洁有力,保持了汉唐之际固有的建筑特点。整个大殿建筑坚实、质朴、苍古、秀雅,反映了唐代的建筑风格。

大佛殿内保存有精美的唐代雕塑。殿内砖砌坛长8.4,宽6.3米,高0.7米,四周壶门和迭 上,嵌有70幅唐代砖雕,雕刻着人物、动物、花草。佛坛上,有本尊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及释迦二弟子迦叶、阿难等大小唐代彩塑17尊。这些彩塑主次分明,尊卑有别,动静结合,生气盎然;塑像躯体丰腴,比例适度,面目丰润,形态逼真,服饰简洁,衣纹流畅,手法简练,色调明快;同敦煌莫高窟唐塑如出一辙,为唐代艺术的典范,也是五台山最古老最精美的雕塑,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才能。

在大佛殿中,还有一座唐代石塔,塔基为四角在三层束腰须弥座。层层塔檐都雕出斗拱、出檐和筒瓦。塔刹由7重相轮和宝珠构成。塔质为青石,通高51厘米,是一座四角五层楼阁式的石塔。它设计新颖,结构奇巧,造型优美,雕刻精细,具有北魏石塔的遗风,可与崇福寺千佛石塔媲美,是唐代楼阁式佛塔中的精品,也是金刚宝座塔的雏形。

§ 古佛寺

山西金阁寺

古佛寺,位于五台山金岗库乡蛤蟆石村,距台怀镇22。5千米,是五台山东大门的一座古刹,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佛寺为普济和尚募修的寺院。据《五台山县志》载:古佛寺始建于民国年间,寺宇坐东朝西,占地5590平方米,为传统中轴线式的布置格局。现存殿宇24间,房74间,洞9眼、石牌坊一座,钟鼓楼各1座。寺前青石牌楼,四柱五楼,面宽11米,高7米,中高旁低,造形别致,坊心雕二龙戏珠,佛教人物,葡萄瑞像等图案,整体构图简洁,线条苍劲有力,极为传神。柱子前后花板内雕有阴文对联,坊上刻有“民国十一年桂月立”等字样。牌宏伟粗犷,设计新颖。

寺内中轴线上由东至西有天王殿,观音殿和大雄宝殿,僧舍、客堂及五观堂分列两侧。天王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供奉弥勒佛,韦驮菩萨及四大天王像。观音殿面宽18间,进深9.6米,单檐歇山顶,殿内正中供奉观音菩萨,左右两侧分别是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塑像神色动人,做工娴熟。大雄宝殿又称转角殿,是该寺的主体建筑,面宽17。4米,进深9。4米,单檐歇山顶,殿内正中为三世佛,两壁为十八罗汉,墙上彩画500罗汉。大雄宝殿后是面宽9间的后高殿,殿分上下两层,单檐歇山顶,上房下洞,上有栏杆,顶上覆盖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十分醒目。

另外,在寺院的北面还有1998年新建的千佛塔一座,塔为八角七层,内供大佛7尊,小佛千余,故名千佛塔。该塔造形秀丽,结构新颖独特,做工考究,也是难得的一个景观。

古佛寺,背靠青山,面临清水河,四周草木蓊郁,置身于这样一个幽静典雅的环境,更能体会到大自然的奇妙与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 洪福寺

山西金阁寺

洪福寺坐落于五台山西南的定襄县宏道镇北社东,公元2000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庙背靠龙凤山,面临滹沱河,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它创建于年代不详,但据金天会十年(1132)经幢载,在宋、金时期,它与五台山真容院,大华严寺已往来密切。元代时为五台山寿宁寺之下院。清初寺宇规模最巨,香火相当旺盛。民国年间,为五台山南大门附近极具影响的寺庙。

整座寺院坐北朝南,建于7米高的土台上,四周置高堡,周400米。寺内殿宇,高大宏伟,装饰华丽。除正殿外,大多为清代遗物。正殿面阔5间,七檀六椽,悬山顶。檐内正面置一束腰须弥座,高大宽阔,面积约400余平方米。正间与次间门窗设六抹头隔扇,梢间为直棂窗,窗棂断面为方形,余为砖墙。屋顶为通板灰瓦,脊饰琉璃鸱吻。大殿左右各设配殿5间,东配殿为清道光七年重修,内塑地藏菩萨;西配殿经后人重修改造为僧舍和库房。

洪福寺大殿内的宋代彩塑是该寺的典型代表,也是五台山地区寺庙彩塑的瑰宝。正殿佛坛上现存9尊宋代彩塑,极富现实感,生动感,不愧为世间少有的佳品。

§ 华严寺

山西金阁寺

大同市西南隅的华严寺是中国佛教华严的重要寺院之一,且以辽、金建筑和辽代彩塑著称,被誉为辽金艺术博物馆。

华严宗的开创者法藏深受唐廷武则天的礼遇。唐中宗时,特为法藏修建了五座大华严寺,据说大同华严寺即是其中之一。到“会昌法难”,大同华严寺也从此不见踪影。直到辽代,由于皇室提倡,华严宗有所复兴,现存的华严寺正是在这时又建立起来的。后来寺院部分建筑毁于兵燹,金代作了修整;明代对华严寺大加重修,并将之分为上寺和下寺两个部分,各开山门,自成格局;清初华严寺又遭损坏,几经修复,始有今日规模,但范围却比辽代时小多了。尽管如此,寺院内还是保存了一些辽、金代文物,弥足珍贵。

今天的华严寺,仍分为上华严寺和下华严寺两个部分,简称上寺和下寺。上寺在下寺的西北角,下寺与上寺紧密相连。上寺布局严谨,井然有序,以金代所建的大雄宝殿为主,分前后两院,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前殿、大雄宝殿,两侧是祖师堂、禅堂和云水楼。下寺布局较自由,建筑风格较活泼,以辽代所建薄伽教藏殿为中心,保存着较多的文物,如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和天宫楼阁等,这些塑像建筑各具特色,历史、艺术价值都很高。砖雕二门以东还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和山门,别为一院。华严寺的主殿与一般坐南朝北的寺院不一样,主殿都面向东方。这与辽代统治者契丹族人信鬼拜神,以东方为上的信仰和居住习惯有关。

诸天神威山西金阁寺

大雄宝殿是上寺的主要建筑,为金代遗物,距今九百年的历史。大殿建在一个长三十多米、宽近二十米、高四米多的月台上,台前石阶尽头置清式四柱三门牌坊一座,左右是明代增建的六角形钟、鼓亭。大殿面积近一千六百平方米,是中国现存辽金时期木结构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檐顶举折平缓,正脊两端的只鸱吻高达四点五米,又八块琉璃件组成,北端的鸱吻系金代原物,虽经历千载风雨,至今仍光泽灿然。大殿出檐宽,斗拱面大,形制古朴,其造型比例为典型的辽金建筑风格。为扩展大殿内空间,便于布列佛像和进行佛事活动,采用了减柱结构,殿内前部共减柱二十二根。大殿的大梁跨度为十二米,屋瓦长八十厘米,重二十七公斤,在中国古建筑的同类构建中,其大梁、屋瓦、鸱吻分别在跨度、长度和重量、高度上列居第一。

殿内四壁的壁画为清光绪年间大同民间画工董安所绘,画面高达六点四米,总面积达八百八十多平方米。其内容为释迦牟尼传记、七地九会说法图、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罗汉图及千手千眼观音等。图画采用山石、云树、楼阁隔联的传统手法,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附以沥粉贴金,色彩极为鲜艳。一座殿堂有如此鸿篇巨制,而且保存得如此完好,实为国内所罕见。顶部有天花板彩画,共九百七十三块,大部分为清代制作,所绘龙凤、花卉、梵文等图案也颇具特色。殿内中央的佛坛莲坐上端坐着五尊遍体金身的大佛,即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佛像面相扁平、上宽下窄,与藏传佛教造像相似。五佛发髻上系有桃状宝珠,佛座为略长之仰莲式,背光则装饰繁复,是典型的明塑风格。

在五佛两侧的砖台上,侍立着二十诸天,也是明代作品。这些诸天或披坚执锐,或宽袖长袍或怒发冲冠,或神态悠闲,乃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据说,诸天或者曾经作恶多端,或者做过外道首领,听闻了释迦牟尼说法之后,都幡然醒悟,弃恶从善,后来成了佛门护法神。其名称是:大梵天国、帝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金刚密迹、摩醯首罗、教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韦陀天、坚定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娑竭龙王、阎摩罗王。有趣的是,这些天神们的身躯都向前倾斜十五度左右,不知是向释尊表示恭敬呢,还是威吓作恶之人,反正是别出心裁,在别的寺院极为少见。

大殿内还保存了一座木雕乾楼模型,高二点五米,是清代一位木匠模仿明代大同城西北角的乾楼而作。按八卦方位,西北为乾,故名乾楼。楼为八角形,球威镇八方之意,又名镇楼。“镇楼秋爽”为大同八景之一,每到秋高气爽的重阳时节,人们都要登镇楼远眺。原楼在清时已毁,此模型则成为研究明代大同城楼结构的重要资料。

壁藏绝珍 山西金阁寺

下寺的薄伽教藏兴建于辽重熙七年(一O三八年),是珍贵的辽代建筑遗迹。薄伽是梵文的音译,意为世尊,即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是释迦牟尼佛的十种尊号之一。教藏指的是经典。顾名思义,薄伽教藏就是存放佛经的地方。薄伽教藏大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式,正脊两端耸立着高三米的琉璃鸱吻,增加了殿宇的雄伟气魄。屋顶坡度平滑,出檐深远,檐柱升起显著。殿内外斗拱有八种,每个檐柱头作双抄结构严谨,比例得当。整个建筑继承了唐代简朴、深厚、雄壮的风格,是中国辽代殿堂建筑的优秀遗构。殿内设平棋和斗八藻井,华彩精丽,皆为辽代旧物。

殿内的气氛与上寺大殿迥异。上寺大殿色彩鲜艳,金碧辉煌,薄伽教藏则深沉冷肃,古色古香。殿内的佛坛上供奉着辽塑三十一尊,中间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两侧的弟子、菩萨和供养童子分为三组,坐列相间,井然有序。中央的释迦牟尼像神情庄重,端坐莲台,莲瓣上有沥粉贴金佛像,风格秀逸。四大菩萨娴静端庄,慈容微露。那一尊含笑露齿、双手合十的胁侍菩萨妩媚轻盈,娩丽动人,分明是人间温柔美好的少女。四角的金刚则甲胄在身,威武凛然,守卫着这些美好的事物……

殿内依墙排列着重楼式壁藏三十八间,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佛龛,外设勾栏,上覆屋顶,屋顶为歇山式,脊兽、鸱吻 齐全。勾栏的束腰华板雕有镂空的几何形图案三十七种,玲珑剔透、独具匠心,无一雷同,是国内罕见的辽代小木作。下层为束腰须弥座,上置经橱,内藏佛经一千七百多函,一万八千余册,其中有明代佛经和清代龙藏。壁藏斗拱共十七种之多,形制复杂,是目前所知辽代斗拱中最复杂的一种。壁藏至后窗处,又因地制宜架设天宫楼阁五间,两侧的拱桥与左右壁藏上部连接,浑然一体。整个壁藏又以当心间的前门和后窗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原分贮南藏与北藏,形出各异。这是中国现存惟一的规模宏大的辽代壁藏,纯为木构建筑,设计严谨,雕刻精绝,玲珑剔透,别具一格。它不仅是优秀的艺术品,而且对研究辽金建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被建筑家们称为海内孤品。

“散步入招提,茸茸碧草齐。初春寒未减,旧迹踢成泥。河抱龙沙曲,山街雉堞低。梵声听未几,残阳下林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