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广济桥
释义

§ 基本概况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 近看广济桥桥”。 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至绍定元年(1194年)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

广济桥,一名碧天桥,又名通济桥,俗称长桥。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西北,南北向架于京杭大运河上,如长虹卧波,为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此桥造型秀丽,拱券采用纵联并列分节砌置法,水平全长78.7米,宽6.12米,矢高7.75米。

在潮州城东门外,横卧在滚滚的韩江之上,东临笔架山,西接东门闹市,南眺凤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壮丽迷人。198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地理位置

广济桥在潮州市之东。广济桥全景潮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对外开放旅游城市,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潮州是广东的东大门,韩江中下游,西距省会广州380公里。介于东经116°22′~117°11′,北纬23°26′~24°14′之间。东邻福建省漳州市,南接汕头市,西连揭阳市,北与梅州市相连。东西最大横距76.6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9.92公里,总面积3613.9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15平方公里。现辖潮安县、饶平县和湘桥区,枫溪区。总人口236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8.75万人。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少数民族主要有畲族。境内群峰起伏,河流纵横,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北部凤凰山主峰鸟髻是粤东第一高峰,海拔1497.8米。东部海域蜿蜒曲折的海(岛)岸线长136公里,与宝岛台湾隔海相望。建瓴北下的千里韩江自西北向东南斜穿而过,哺育着两岸的平原。处低纬度的潮州,濒临南海,属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长冬短,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1.4℃,极端最高气温39.6℃,极端最低气温-0.5℃。年均降雨量1685.8毫米。

潮州历史悠久,山水秀丽,文物众多,人文荟萃,文化独特,与台湾、东南亚有着紧密的联系,又是著名侨乡,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聚居,从已出土的石器、陶器、骨器、人骨化石等,可以窥见其远古文明的光辉。唐太宗开科取士,潮州已有进士出现。韩愈贬潮,重置乡校,延师兴学,使潮州的文风蔚然兴起。宋代的潮州更是文风鼎盛,"一州两书院,他郡所无"。南宋时潮州主客户人口14余万人,而 广济桥周边端平以后参加科举的居然"终场至万以上人",终宋一代潮州中进士者多达172人,其中建炎二年(1128)一科连捷9人,一时为之轰动。明代的进士为160人,传出了同榜八俊、兄弟连科等佳话和一门三进士的荣耀。明代乡试中举竟多达1088人。在历代的殿试中潮州还涌现出状元林大钦、榜眼王大宝、探花姚宏中这样的英才。潮州古城的文化内涵更为深刻,依江筑建的州城略带狭长,北高南低,东西略为倾斜。城北是衙署区,城南为居住区,城东为商业区,城西为手工业和平民区,整个布局以《易》为本,突出体现"北贵南富东财西丁"的特点。贯穿于南北的通衢大道太平路,鳞次栉比屹立着40多座形式各异的石牌坊。这些建于明、清两代的牌坊,宛如潮州一部文明史,也成了潮州古城独特的人文景观。白墙黛瓦,嵌瓷木雕的潮州民居建筑也颇具特色,不管是"四马拖车"、"四点金"这样的深院大宅,还是"抛狮"、"竹竿厝"的平民居第,无不显示出深刻的潮州民俗意蕴,体现了精美典雅的文化内涵。潮州还有自己的方言、戏剧、音乐、工艺美术以及饮誉中外的潮州菜和名扬天下的工夫茶,这些有着浓郁地方色彩的潮州文化对台湾及东南亚一带都有着同根同源的深远影响和联系。

§ 建筑特色

梁舟结合的格局,使广济桥形成了自己的三大特点: 广济桥第一、“十八梭般廿四洲”

梁舟结合,刚柔相济,有动有静,起伏变化,是广济桥的一大特色。其东、西段是重瓴联阁、联芳济美的梁桥,中间是“舳舻编连、龙卧虹跨”的浮桥。这简直是一道妙不可言的风景线。清乾隆间有诗赞道:“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湘桥春涨”因而列“潮州八景”之首。从结构上说,梁舟结合,实开世界上启闭式桥梁之先河。启闭的作用主要在于通航、排洪,正如《粤囊》记载:“潮州东门外济川桥……晨夕两

开,以通舟棋。”而每当韩江发洪水,又可解开浮桥,让汹涌澎湃的洪流倾泻。还有关卡的作用,“郡县以广济桥为盐船所必经,乃始榷取盐税”。后来,上级甚至派人与潮州府共管,方志有载:“清雍正三年(1725),由盐运同驻潮州与知府分管桥务,东岸属运同掣放引盐,西岸属潮州府稽查关税。”

第二、“廿四楼台廿四样”

广济桥草创阶段,便有筑亭、“覆华屋”于桥墩上的举措,并冠以“冰壶”、“玉鉴”等美称。明宣德年间,知府王源除了在5OO多米长的桥上建造百二十六间亭屋之外,还在各个桥墩上修筑楼台,并分别以奇观、广济、凌霄、登瀛、得月、朝仙、乘驷、飞跃、涉川、右通、左达、济川、云衢、冰壶、小蓬莱、凤麟洲、摘星、凌波、飞虹、观滟、浥翠、澄鉴、升仙、仰韩为名。至此,桥楼之设,乃造其极。诚如明代李龄在《广济赋》中所云:“方文一楼、十丈一阁,华税彤撩,雕榜金桷,曲栏横槛,丹漆黝垩,鳞瓦参差,檐牙高啄……”古代岭南风雨桥是常见的,但规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装饰如此之美,确实是世罕其匹。 广济桥第三、“一里长桥一里市”

广济桥是“全粤东境,闽、粤、豫章,经深接壤”的枢纽所在,桥上又有众多的楼台,因此,很快便成为交通、贸易的中心,成为热闹非凡的桥市。天刚破晓,江雾尚未散尽,桥上已是“人语乱鱼床”了。待到晨曦初露,店铺竞先开启,茶亭酒肆,各色旗幡迎风招展,登桥者抱布贸丝,问卦占卜,摩肩接踵,车水马龙,正如李龄《广济桥赋》所描写的:‘诺夫殷雷动地,轮蹄轰也;怒风搏浪,行人声也;浮云翳日,扬沙尘也;向遏行云,声报林木,游人歌而驿客吟也;凤啸高冈,龙吟瘴海,士女嬉而萧鼓鸣也;楼台动摇,云影散乱,冲风起而波浪惊也……”活脱脱地就像一幅活动的《清明上河图》。无怪乎,游客会闹出了“到了湘桥问湘桥”

的笑话。

广济桥的夜色又别有一番情趣:“吹角城头新月白,卖鱼市上晚灯红。猜拳蛋艇犹呼酒,挂席盐船恰驶风。”明月初上的广济桥,酒肆中灯笼高悬,蛋艇里猜拳行令,妓篷中丝竹细语,真是“万家连舸一溪横,深夜如闻鼙鼓鸣”,待到“遥指渔灯相照静”,已是“海氛远去正三更”。

§ 历史文化

广济桥夜色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创建,初为浮桥,由八十六只巨船连结而成始名“康济桥”。 淳熙元年间(1174年)浮桥被洪水冲垮,太守常炜重修之,并创杰阁于西岸,开始了西岸桥墩的建筑,至绍定元年(1194年)历五十四年间,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等太守相继增筑,完成了十个桥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规模最大、功绩最著而改称西桥为“丁公桥”。

韩江古无桥。《潮州三阳志·桥道》栽:"由东以入广者,至潮有一江之阻。沙平水落,一苇可航;雨积江涨,则波急而岸远。老于操舟者且自恐,阅一日不能四五济,来往者两病之。"为渡江,人们往往"日夜野宿,以伺其便"。可见无桥之苦,摆渡之难。

宋乾道七年(1171),潮州太守曾汪"乃造舟为梁,八十有六,以接江之东西岸,且峙石于中,以绳其势、根其址,凡广济桥

三越月而就,名曰康济桥"。这便是最早的广济桥。

康济桥经越3年,于淳熙元年(1174)夏,被无情的洪水冲毁。继任的太守常祎重修之,并将浮舟增至106只,使"舳舻编连,龙卧虹跨",十分壮观。桥成尚有余资,"遂创杰阁于西岸,以镇江流,名曰仰韩"。其实,这个"杰阁"就是西岸的第一墩。它的创建,拉开了从两岸向江心筑墩架梁的旷日持久工程的帷幕。西岸桥墩从淳熙元年至绍定二年(1228),历54年间由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孙叔谨诸太守相继完成桥墩10座。又以丁允元筑墩最多,功绩最著,西桥因此而称"丁侯桥"。东桥以绍熙五年(1194太守沈宗禹"蟠石东岸"筑"盖秀亭"为始,经陈宏规、林山票、林会诸公筑建,至开禧元年(1205),共筑成桥墩13座,命桥名为"济川"。开庆元年(1259),太守林光世"造新舟二十四,铁缆七十丈,从旁翼而贯之"。至此,全桥格局始定。 广济桥石碑此后,该桥亦兴亦废,时毁时修,风风雨雨又经理了二百多年,至明中叶才迎来了它最辉煌灿烂的时期。

明宣德十年(1435),桥又一次被洪水毁坏。知府王源"以修桥为己任,捐俸倡之,所部撩属及富家巨室,皆争先恐后。于是,购木石,募工佣,凡墩之颓毁者补之,石梁中断者易之"。完工后,"西岸为十墩九洞,计长四十九丈五尺;东岸为十三墩十二洞,计长八十六丈。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为浮桥",统一全桥名称曰:广济桥。桥成后,"立亭屋百二十六间",,又在桥墩上修筑"广济桥廿四楼",使广济桥的华丽称甲一方,令邦人李龄发出了"吾潮胜状在于广济一桥"的赞叹!

正德八年(1513),广济桥遭台风破坏,知府谭伦"继修如制",复增一墩一楼,减去福州6只,遂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

此后,广济桥又屡有兴废,历经沧桑,但基本格局没大的变化。直到1958年,因国道交通的需要,将中断浮桥拆除,改为三孔钢桁架及两个高桩乘台式桥梁,并对所有石墩进行了加固补强。1988年,广济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桥广济桥结构奇特,形式殊异,华彩夺目,不愧为潮州名城的表征,不愧为 我国桥梁史上的特例,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故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二只铁牛一只溜”。

随着历史的变迁,广济桥几经修筑。1958年对全桥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桁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1976年又一次进行扩建成现状。1988年1月,广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历史典故

这座充满神奇的大桥,每一个桥墩距今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从宋代建成第一个桥墩到形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格局,前后共延续了300多年。在古代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在大江上建造这样的大桥,其难度是超乎人们想象的,故潮州民间便流传许多“仙佛造桥”的传说。 广济桥据说,韩愈刺潮后,时常登东山门(即今笔架山)游玩。但深感过江之苦,便请他的侄孙韩湘子和广济和尚一起造桥。

韩湘子造东面一段桥,请八仙来帮忙。韩湘子亲自去凤凰山取石,把石头都变成黑猪,一路赶来,但最后一群猪刚赶到凤南时,给一个孕妇识破,怪叫起来:石头怎会走路!一句话泄破了天机,石头再也赶不动了,因此韩湘子负责的那东面最后几墩没有修起来。

广济和尚造西南一段桥,也请来十八罗汉帮忙。他亲自去桑浦山开取石头,把石头点化成群乌羊,一路赶来。但当最后一群乌羊赶到半路时,碰到当地一个恶霸地主,存心想夺取这些羊,便说:“你这和尚哪来的羊呀!分明是我家的。”广济和尚被纠缠得不耐烦,便说:“既然是你家的羊,便赶到你田里去吧!"地主把羊一齐赶到他自己的田里去,却变成一座座乌石山,把地主的良田压掉了。相传这就是浮洋乌洋山的由来。

因此,最后一批黑猪,乌羊没有及时赶来,中间一段桥便没法修拢。怎么办?天又快亮了。八仙中何仙姑只好将手中的莲花瓣抛向江心 化成十八条梭船;广济和尚一见,立即抛下禅杖,化成一根大藤,把十八只大船拴住,成为浮桥。这样,人们为纪念仙佛合力造桥的功绩,便把此桥既称为“湘子桥”,又叫“广济桥”。 广济桥“湘桥春涨”是“潮州八景”之一:时当暮春三月,韩江水涨,河面增阔,湘子桥东西段中间十八梭船连成一线,真似长龙卧波。观上游两岸的滴翠竹林,下游仙洲盛开的桃花和沿江的绿柳都象浮在水面,景色宜人,一似三湘。这一番景致在清乾隆进士郑兰枝盛传海内外的“潮州八景”诗中,描绘得绝妙:“湘江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激石雪飞梁上冒,惊涛声彻海门潮。鸦洲涨起翻桃浪,鳄渚烟深濯柳条。一带长虹三月好,浮槎几拟到云霄。”

随着历史的变迁,广济桥几经修筑。1958年对全桥进行加固维修,并拆除十八梭船,改建为三孔钢桁架及两处高桩承台式桥梁。1976年又一次进行扩建成现状。1988年1月,广济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同名桥

杭州广济桥杭州广济桥一名碧天桥,又名通济桥,俗称长桥。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西北,南北向架于京杭大运河上,如长虹卧波,为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此桥造型秀丽,拱券采用纵联并列分节砌置法,水平全长78.7米,宽6.12米,矢高7.75米。

杭州广济桥见证京杭大运河500年兴旺漕运史

沟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而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一直到元代漕粮海运之前,都维系着南北的交通,保障着北方政治中心的运作,促进着沿河城市的繁荣。大运河可以说是整个中华文明的命脉,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走向。

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的广济长桥,南北向横跨于京杭大运河上,几近京杭大运河最为繁忙的黄金通道江南运河的终点,是大运河上保存至今规模最大的薄墩联拱石桥。广济长桥,俗称长桥,其始建年代已无考,明弘治二年(1489年)重建,后世迭经修缮。全长78.7米,面宽5.2米,矢高7.75米,中孔净跨15.6米。七孔,拱券纵联并列分节砌筑,桥两坡各设石阶80级。石栏板素面,栏板两端为卷云纹抱鼓石,共有望柱64根,四角望柱上刻覆莲。广济长桥势如长虹,造型秀丽,历经500余年仍雄踞京杭大运河之上,成为历史沧桑的真实见证,连同江南的富庶、繁盛,和着桨声、船夫号子声写进了京杭大运河500年的兴旺漕运史中。

在日益繁忙的航运业务中,此桥是“保”还是“拆”的争议曾延续了好几年。后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干予下,航运部门投资兴建了一条复线航道,使广济桥终于可以坦然面对现代化带来的巨大压力。

宁波广济桥宁波广济桥宁波广济桥位于奉化市南渡,横亘于奉化县江下游,是东南沿海唯一的驿道所径,上通明(州)越(州),下达台(州)温(州)。北宋以前以渡船为“桥”,是沿海通道中的重要咽喉之一。

北宋建隆二年(961)始建木桥,名“广济”。

南宋绍兴初(1131)以江石?两涯,列石柱为墩,桥面覆之以屋,改建成木石结构廊屋式桥。

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主薄卢振龙主持重建,堆屋数间,翼以南北二亭。

明洪武中县丞乔鉴对桥进行了修缮,天启年间又进行了整修。

清雍正九年(1731)县令王玮进行修理,乾隆三十七年(1772)、嘉庆十二年(1807)都进行了修缮。

现存广济桥为木石结构廊屋式桥,通长51.68米,宽6.6米。石柱为墩,五缝四孔。每缝石柱6根,都有侧脚,上下作榫,基石固定,头用锁石锁住,并用三根大牵木固定。锁石上铺梁木,其上为桥板。桥面建廊屋21间,八架梁用六柱,梁架为穿斗与抬梁相结合,上覆小青瓦。

元代桥墩中至今还保留有“至元二十三年岁在丙戊四月二十九日乙丑甲时重建”,“城居沈森辛酉本命三月二十二日未时与家眷等施财舍……以及鄞县小溪石匠许成”等题刻和元代的柱顶石历代碑记等物。保存良好。

广济桥位于浙东古驿道上,通过这条驿道,将“海上丝绸之路”与陆路紧密相连,使这条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的航线向大陆腹地延伸。它是浙江省内唯一的一座元代廊屋式桥,也是浙东沿海南北交通干线古驿道中唯一遗留下来的一座古桥。

§ 民谣诗歌

广济桥在广东潮州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桥梁的民谣:“到广不到潮,枉向广东走一遭;到潮不到桥,枉向潮州走一遭。”民谣中所说的“桥”,指的是“广济桥”,初名“济川桥”,因韩湘子书“洪水止此”的石碑于桥畔的传说,又叫做“湘子桥”。它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广济门外的韩江上,是我国古代桥梁中最早的桥梁和浮桥相结合的开启式桥梁。因造桥艰巨、结构多样、在桥上又有商市等原因,使其闻名海内外。

韩江原名叫“意溪”,它的上游有两大支流,即东支汀江和西支梅河,交汇于三河坝,正是江面狭窄处,水流十分湍急,洪水危害甚大;再加上潮汐影响,更是浪潮汹涌。韩江因经常有鳄鱼出没,又有“鳄溪”与“恶溪”之称。唐代文学家韩愈(768-824),字退之,被贬做潮州刺史时曾动员民众驱鳄入海,并写下了著名的《祭鳄鱼文》。于是,民众以其字“退之”作了一副巧妙的对联:“恶溪鳄鱼;退之退焉!”这副对联,至今仍流传在潮汕一带。由于,韩愈在潮州两年的时间内修堤、造桥、植树、办学等,做了许多好事,故把“意溪”改为“韩江”。

韩江上的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6年(1170),历时56年建成。全桥长518米,分东、西、中三段,东西两段皆为石礅、石梁桥。东段共有12孔、13墩,长约283米;西段共有7孔、8墩,长137米;桥面很宽,约5米,这样的宽度在我国古代桥梁中还是很少见的。后来在不断水毁中,重建时增加至24墩,并建有望楼。中间一段长约100米,是浮桥部分,主要是因为“中流惊湍尤深,不可为墩”,同时又受台风洪水冲袭,不宜建墩。因此中间一段是用铁链把18到24只木船铰接在一起,定时开启,以利航行。那时,大型海船可以由汕头过桥经潮州直达上游的大埔,宽阔修长的木排则可顺流而下穿桥入海。在发大水时,就将浮桥拆掉,可使泄洪通畅。这种开启式的构思产生的结构,在中外建桥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故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最早的启闭式石桥”。而且,大桥在急流与海潮中,更形成了潮涌浪险惊人的景观。清乾隆年间进士郑兰枝作《湘桥春涨》诗云:“湘桥春晓水迢迢,十八梭船锁画桥;激石雪飞梁上鹭,惊涛声彻海门潮。雅州涨起翻挑浪,鳄渚烟深濯柳条;一带长虹三月好,风光几拟到层霄。”

广济桥远眺由于韩江水急势险,屡毁屡建,历元明清诸代,重修20多次,为适应其独特的地形、水势,才有独特的桥形,而桥墩就更有特色。桥下的24个桥墩,全部用花岗岩石块卯榫砌成,比一般的桥墩要宽大。其中大的长度在14.4米到21.7米,宽度在9.5米到13.85米;小的长度也在10米以上,宽度在5.7米,使大桥显得敦实壮观。

由于桥墩长,桥面宽,广济桥的另一个特点是“一里长桥一里市”。就是在每个桥墩上都建有楼台亭阁,桥面上木屋相互比连,楼台鳞次,商贩云集,各色的叫卖声不绝;入夜,桥上灯火高悬,酒肆猜拳呼令,还有歌妓丝弦,已是嘈杂声不堪。在桥市里几乎听不到韩江的水声,因此,外来的人常常闹出“到了湘桥问湘桥”的笑话。长期以来,有关广济桥商市热闹非凡的诗文很多,生动地描写了这一场景。现举清人曾廷兰《晚过湘桥》诗一首。“韩江江水水流东,莫讶扬州景不同;吹角城头新月白,卖鱼市上脸灯红。猜拳疍艇犹呼酒,挂席盐船恰驶风;二十四桥凝目处,往来人在图画中。”

广济桥在800多年建设史中,留下了数不清的奇闻轶事。由于屡修屡圮,人们便祈求吉祥。清雍正6年(1728),在大桥又一次修好后“铸二铁牛,列东西岸以镇之”。铁牛背上铸有“镇桥御水”四个字,分别安置在西岸的第8墩和东岸的第12墩上。道光22年(1842)大水冲毁东岸桥墩。一只铁牛跌入河中,以后在上游较远处发现。另一只在1939年遭日本帝国主义者飞机轰炸,后不知去向。1980年重铸铁牛一只,置于桥西第5个桥墩的分水尖上。为此,在潮州一带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两只铁牛一只溜。 广济桥这首民谣清晰地概括了广济桥上发生的故事,特别是桥墩的演变情况。1958年4月当地政府对大桥做了全面的修理与加固,新建了钢筋混凝土梁,从此,结束了800年来屡修屡毁的历史。1976年再次将桥拓宽,车行道宽为7米,两侧又各增加了2米宽的人行道;桥两端的城楼,已作为工人文化宫供人们休闲。以后又在下游1公里处修了一座韩江大桥,把广济桥作为文物保护了起来。2003年至2007年对广济桥按照最辉煌时期的明代进行了修复,桥墩做了加固,恢复了“十八梭船”的启闭式浮桥,修复了桥上的十二座楼阁和十八座亭屋,并为之加上匾额与对联,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

§ 旅游功略

潮州市旅游投诉电话:0768-2277123

广东省旅游投诉电话:020-86681163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潮州特别提醒

广济桥潮州工夫茶 可以说它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在潮州,不论嘉会盛宴,或是闲处逸居,乃到豆棚瓜下,担侧摊前,人们随处都可以看到一幅幅提壶擎杯长斟短酌,充满安逸情趣的风俗图画。

潮州美食

潮州菜发祥地潮州地区,古属闽地,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划入南海郡,而当地人却保留闽风俗,操闽语.故粤属的闽南方言区皆为潮州菜肴文化区。岭南地区的移民有闽人,也有中原人进入闽后大批转入潮州地区定居,自明代以后,当地的土著与外来的福佬人、中原人共同建设潮州文化。潮州菜源于闽某,又兼有广州菜的特点,融会二者之所长。清代,有新兴城巾汕头出现,原潮州地区又称潮汕地区,相应的潮州菜也称潮汕菜。

潮州菜在唐代就已展示其烹调特点。曾贬官潮州的诗人韩愈有《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记述,当时的潮州人异食,懂得运用凋料作海鲜,注重调味,懂得“调以咸与酸,芼以椒与橙”。随着潮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潮州菜肴在不断地吸取其他地区的烹调技艺而形成自身特点与优长。清末民初,商品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潮州菜也进入鼎盛时期。在近代,潮州移民海外,特别是东南亚,潮州菜也随之风靡东南亚。

潮州市“名菜、名厨师、名酒家”评比活动,共评选出20道名小食(小菜),分别是鸭母、潮州墨斗丸、潮州手捶牛肉丸、糍壳、潮州春饼、蚝烙(酥)、高堂菜脯、姑苏香腐、五香油橄榄、梅花饺、上汤牛肉、金都牌咸菜皇、莲香猪仔巢、糯米饭桃、咸水、锦绣雀巢、萝卜酥、开元善素、香酥沙律卷、香酥鸡翅。

潮州交通

潮州交通方便,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已形成。辖区内国道、省道和地方公路总长共760公里,新建广梅汕铁路已通车,潮州至福建漳州的铁路也已列入省计划;潮州港经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一类口岸,潮州市区距离汕头机场仅有30多公里,距潮州市区仅17公里的潮汕天鹅机场正在规划建设中。

潮州住宿

广济桥星级酒店有:潮州迎宾馆、金佳诚酒店、潮州金龙大酒店、白玉兰大酒店、潮州宾馆、春光大酒店、金曼大酒店。

普通酒店有:华侨大厦 、潮安宾馆、饶平宾馆、金叶大酒店。

潮州娱乐

潮剧凝聚了潮州的民间音乐、民间文学和表演艺术的精华,吸取中原文艺的长处,兼收并蓄。潮剧在全国各剧种中独树一帜,在东南亚华裔中有一定的影响。

除了潮州戏曲音乐外,潮州民间音乐还有潮州锣鼓乐、潮州弦乐、潮州庙堂音乐、潮州外江音乐、潮州说唱音乐。单锣鼓乐就有潮州大锣鼓、潮州小锣鼓、潮州苏锣鼓、潮州花灯锣鼓和潮州鼓畔音乐等。潮州弦乐包括潮州弦诗乐和潮州细乐。弦诗乐以二弦为主奏乐器,曲调婉丽动听;细乐则以琵琶、三弦、筝组奏,细致优雅、韵味深长。潮州音乐常在各种庆典活动和红白事仪式中表演;平时,则以农村闲间(厝屋)或老人间用以自娱。

潮州歌谣俗称“歌仔”、“畲歌”或“畲歌仔”。这种歌谣以方言口头创作,长期流传,是潮汕地区沿海居民和山里畲民与中原移民的民谣,经长期融合形成的民间口头文学表现形式。潮州歌谣有罗织儿童趣语,表达美好愿望,诉说民间疾苦,歌颂正义事物,讽刺邪恶现象等内容。流传广泛的潮州古老歌谣有《天顶一只鹅》、《正月剪春萝》、《月娘月光光》等。潮州歌谣多在民间儿童口头诵唱

§ 参考资料

1、http://gj.yuanlin.com/Html/Detail/2006-3/1350.html

2、http://www.zh5000.com/ZHJD/qiao/qiao-0016.htm

3、http://www.czxiangziqiao.cn/guan/index.asp

4、http://www.czrbbs.com/news_topic.asp?ThreadID=703

5、http://www.51766.com/www/detailhtml/1100442642.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2 1: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