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格尔 |
释义 | § 张格尔 张格尔(?-1828)清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孙,是逃居国外的伊斯兰教封建贵族。 § 生平 自乾隆年间清政府平定南疆大小和卓之乱后,波罗尼都之子萨木萨克逃居浩罕(中亚伊斯兰教国家,时称安集延),其第二子张格尔素有政治野心,阴谋潜回新疆恢复其祖先和卓时代的统治。从嘉庆二十五年(1820)到道光八年(1828),在浩罕封建统治者与英国殖民者怂恿支持下,3次潜入南疆发动叛乱。道光六年的一次叛乱规模最大,张格尔率浩罕、布鲁特500余人,窜回喀什噶尔(今喀什)附近,以礼拜其祖先玛杂(坟墓)为名,利用南疆各族人民的反清情绪及其宗教影响,集众万余人发动叛乱。先后攻占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等城,自称赛义德·张格尔苏丹,复辟和卓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命伊犁将军长龄调集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四川清军3万余人,会师于阿克苏,组织全面进攻,相继收复喀什噶尔等城。道光二十八年初,张格尔逃至喀尔铁盖山被清军擒获,解至北京处死,叛乱平定。 § 张格尔“之乱” 自乾隆年间清政府平定南疆大小和卓之乱后,波罗尼都之子萨木萨克逃居浩罕(中亚伊斯兰教国家,时称安集延),其第二子张格尔潜回新疆恢复其祖先和卓时代的统治。从嘉庆二十五年(1820)到道光八年(1828),在浩罕封建统治者与英国殖民者怂恿支持下,3次潜入南疆发动叛乱。道光六年的一次叛乱规模最大,张格尔率浩罕、布鲁特500余人,窜回喀什噶尔(今喀什)附近,以礼拜其祖先玛杂(坟墓)为名,利用南疆各族人民的反清情绪及其宗教影响,集众万余人发动叛乱。先后攻占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和田等城,自称赛义德·张格尔苏丹,复辟和卓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命伊犁将军长龄调集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四川清军3万余人,会师于阿克苏,组织全面进攻,相继收复喀什噶尔等城。道光二十八年初,张格尔逃至喀尔铁盖山被清军擒获,解至北京处死,叛乱平定。[1] § 张格尔事件的史实 张格尔是新疆的缠回(维吾尔族),是萨木克(或称萨木萨克)之次子。因为清朝高宗乾隆末年、嘉庆时,由于“红铜普洱钱”事件的影响,官吏的腐败导致民愤不断积累,至道光年间遂发生了民变。西北维吾尔族饱受清政府汉籍贪官污吏的蹂躏压迫,引起了广大人民的怨声载道。清朝官吏鱼肉人民,大事搜括,欺压强占民女,无恶不作。最终在清道光年间,维族人民在张格尔带领下发动了农民起义。由于起义军英勇善战,加上清军的腐败无能,起义军很快收复南疆四城。义军胜利在望。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起义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放弃了继续追歼清军,扩大革命的胜利果实。张格尔下令恢复生产,不准主动出击清军,导致了战略上的严重失误。从而为清军反扑义军,维持其残暴统治,埋下了恶果。随着清军不断从内地增兵、调派军饷,义军受到清政府的围剿,起义最后失败。至道光8年,张格尔兵败被俘,清军将张格尔械送京师。道光帝敬佩他的英勇,想一睹维吾尔族民族英雄的风采,沾览张格尔的英姿。等到道光帝见到张格尔时,张格尔怒发冲冠,面红耳赤,怒目指向道光,表达了痛恨统治者的情怀。由于对清政府的无能十分鄙视,张格尔因为愤怒而几乎说不出话来。最终被道光帝以叛军首逆的罪名杀戮(凌迟)于午门菜市口。张格尔性情刚烈,在被处斩时,表现出视死如归,任凭真主的口唤,领受满清非人道的酷刑。musILIm 张格尔安然为宗教而牺牲,呜呼哀哉! 张格尔在受刑后,由牛街清真寺派人将张格尔凌乱之碎尸(惨遭剐割)领走,安葬于牛街跨院内。而新疆黑山派因为投靠清军,收到封赏重用。现在北京回回营清真寺,既是新疆维族(缠回)所建立(至今保存完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