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应节戏
释义

§ 戏曲行话

应节戏 --逢时过节, 剧团特意演出与节令相适应的剧目作为庆祝。如端午节演《白蛇传》,七夕演《牛郎织女》,中秋节演《嫦娥奔月》等。 京剧春节应节戏

§ 京剧的春节应节戏

京剧春节应节戏清代末叶至民国年间,京剧的应节戏盛极一时。所谓应节戏,就是在传统佳节期间,上演与之相关的神话传统剧目或吉祥剧目。

春节是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应节戏也较其他应节戏上演剧目繁多,但禁止演出愁苦残杀的剧目。每逢新春佳节,清宫廷诏民间戏班、内廷供奉和升平署与慈禧太后的本宫戏班上演福、寿、富、禄大吉大利应节戏。初一清晨,承应皇差的内廷供奉们身着便装,戴红缨帽,腰间带火印字的腰牌,从西苑门进入宁寿宫演出。据记载,宫廷春节戏有两种,一是如《喜朝五位》等宫廷秘本戏,一是吉祥戏如《安天会》、《满床笏》、《青石山》等等。初一的赏赐比平日丰厚,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正月初一,四喜班在宫中演出三出戏共得赏银430两,计151人,其中身为内廷供奉的孙菊仙得赏银最多,22两。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民间春节应节戏也随之兴盛,上演的剧目以生旦吉祥戏为主,武生的《青石山》、《翠风楼》、《英雄会》,老生戏《朱砂痣》、《满床笏》、《御碑亭》,旦角戏《彩楼配》、《百花亭》及《马上缘》这九出挂红吉利戏是春节京剧班社经常上演的剧目,另外还有《红鸾禧》、《双姣奇缘》、《新玉堂春》等吉祥戏也时有上演。春节期间经常上演的剧目还有《镇潭州》和《定军山》。这两出戏成为应节戏发轫于大老板程长庚和开创京剧老生表演艺术的一代宗师谭鑫培。谭鑫培晚年于春节必演《定军山》,并且开创了由青龙门上场的先例(戏曲舞台的上场门名白虎门亦名死门,下场门名青龙门亦名生门,按惯例从死门上,生门下)。早期春节应节戏无戏码,只贴“吉祥新戏”字样。初一开戏甚早,大约上午10点钟开锣。第一位进场的观众不收门票,演员随到随演。

京剧在清末和民国年间是人们尤其是京津一带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春节应节戏犹如现在的春节晚会,是人们翘首的春节佐餐。

§ 上海地区应节戏

上海地区向有岁时节令演剧之习俗。如每年农历正月元旦,系古俗大庆大祭之节日,民间以为新正,而正月十五则为元宵节。在此期间,地处豫园城隆庙之戏楼,例有大张戏乐之举。此戏楼自明代祟帧年间落成以来,逢年必戏,相沿成习,清乾隆年后尤盛。市人习称正月初一至初十新春上旬所演之剧为“春台戏”,自正月十三至十八所演之剧为“灯头戏”。多于通街闹市舞狮子、舞龙灯后开锣演剧。嘉(庆)道(光)年间,因粮、棉、糖等业诸行会大都设立于豫园之内,商界为繁荣市面,规定每年豫园城哩庙之新春应节戏,由各商家行会轮流出资延班献演,故又名“年规戏”,道光十九年(1839)沪人张春华有“庙台日日有年规”的诗句。新春演剧多为《天官赐福》、《富贵长春》、《上元呈样》一类吉祥戏和《瞎子观灯》、《花子拾金》、《浪子踢球》一类恢谐喜剧以及群众喜爱的《春灯谜》等大戏。又如每于春秋两季,上海乡间有赛社演剧之风习,此系沿袭古华夏民族春秋祭把社神(土地神,或土神与谷神之谓)祈福攘灾,酬神演剧的传统。明万历年后,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与戏曲的繁荣,沪郊农村于春日秧种前和秋收后的社火演剧之风更兴,每于此,乡民云集,迎神赛社,在盛大的庙会与集市中,戏曲舞台锣鼓喧天,吴检越唱,响遏行云。

清中叶上海开埠以后,在近代科学和民主思潮与都市化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一些古老的传统节日所固有的祭把性或宗教性习俗内涵渐趋淡化或淘汰,而往往仅遗存了这些节日的饮食和娱乐等外在形式,与这一社会文化相适应。早先的《天官赐福》、《目连救母》等应节戏,渐都脱离了其原有的祭把性和宗教性主旨,而衍化为娱乐性的商业化剧目。与此同时,因剧场艺术的发展和戏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一些与各时令节日有关的民间传说故韦,纷纷敷衍成剧搬上舞台,成为节日娱乐的主要内容。以同(治)光(绪)年间上海各戏园上演的应节戏来看,其主要剧目有:正月初一至元宵前后演灯彩戏《斗牛宫》、《洛阳桥》、《梵王宫》(微、京)、《春灯谜》、《元宵谜》、《红梨记·赏灯》(昆)、《闹花灯》(京)、《瞎子逛灯》、《傻子观灯》(微)等剧。清明节演《蝴蝶梦》、州、上坟》。端午节演《渔家乐·端阳》、《雄黄山》、《白蛇记》(昆)、《泅罗江》(微)、《蜡桃会》、州、上坟》、《白蛇传》、《青石山》(徽、京)等剧。七夕演《长生殿·乞巧》(昆)、《天河配》(微、京)。七月十五(中元节)演《目连救母》(微、京)、《游十殿》(微)、《滑油山》等剧。九月初九(重阳节)演《焚绵山》、《首阳山》(微、京)等剧。除夕演《小过年》(徽、京)等剧。此类剧目,遇商家富户于节日为祝暇称庆酬神宴宾举办堂会时,亦常演出。 清末民初以后,这些应节戏因长期经名角竞演,艺术上更趋完善,除节日上演外,大多成为各戏园保留的常演剧目。抗日战争期间,在沦陷区的上海,日伪统治当局对戏院上演剧目控制甚严,直接宣传抗日救亡的戏无法演出,新创剧目又少,推传统应节戏的演出不受限制,如《白蛇传》、《牛郎织女》、《唐明皇游月宫》等应节戏因剧情内容深蕴着民族文化精神而为广大观众倍加珍爱,同时这些神话故事剧亦便于各戏院从舞台景物等表现形式上各显神通,花样翻新以维持和发展营业。因此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皇后、黄金、中国、大舞台、天瞻舞台、共舞台等多家戏院,几个剧种,每于节日同时上演同一内容的应节戏而上座不衰。 五十年代以后,上海戏院逢节日必演应节戏的习俗已经清除,然而,如《闹花灯》、《白蛇传》、《牛郎织女》等剧经推陈出新,都已成为戏曲舞台优秀的保留剧目。

§ 相关链接

戏剧   演员   戏曲   曲目    经典   艺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