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子产
释义 子产

§ 人物简介

子产(?~前522年),复姓公孙,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郑称公孙。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郑国为相数十年,他仁厚慈爱、轻财重德、爱民重民,执政期间在政治上颇多建树。被清朝的王源推许为“春秋第一人”。子产是郑穆公之孙,贵族子国之子。

§ 生平概述

据记载,子产出生于郑国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子国是郑穆公的儿子。子产少时就很聪明,有很成熟的政治见解。郑简公十二年(公元前554年),郑人立子产为卿。执政二十三年。郑定公八年(公元前522年),子产卒。 《贾氏说林》载:子产死,家无余财,子不能葬,国人哀亡。丈夫舍玞佩,妇人舍珠玉以赙之,金银珍宝不可胜计。其子不受,自负土葬于邢山。

孔子听说后,曰:“古之遗爱也。”现有墓,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西南17公里陉山顶上,墓冢高约5米、周长约50米。据《新郑县志》载:“子产墓累石为方坟,东有庙”。1987年3月4日,郑州市政府公布为郑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子产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是:“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子产从政后,在郑国进行了内政改革,整理田制,整顿贵族田地和农户编制,承认土地私有,按田亩征税等等。接着,他又用200多斤铁铸造了一只鼎,把新制定的刑书铸在鼎上,放置于王宫门口,让百姓都知道新刑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刑鼎。子产推行法治,宽猛相济,安抚百姓,抑制强宗,保持国内政局长期稳定。不毁乡校,以听取“国人”意见。对外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维护了郑国的利益,使郑国免遭兵革之祸。子产“知人善用,择其能者而使之”,为政数十年,政绩显赫。《左传》 :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长期不令而治。

子产的思想接近于孔子以前的儒家思想。子产具有人本主义的思想,强调人事,但也不否认鬼神。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在子产看来,人道先于天道,天道可以存而不论,人道则不能不察。他还提出了人性观念,认为夫小人之性,衅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这是中国哲学史上探讨人性问题的开端。

§ 出生背景

春秋初年,郑国的武公和庄公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特别是郑庄公打败北方的山戎,成为中原各诸侯国的主心骨,被后人称为“春秋初霸”。庄公治理郑国43年, 郑穆公生十三子,其后子孙从父字为氏。在春秋时就开始有游氏了,后公孙侨,字子产为政,为诸氏立庙,谓之七穆之庙,上杭游氏,即穆公第八子公子偃,字子游为肇姓始祖,游氏家庙由此而立。使郑国达到极盛,疆域南到栎邑(今禹州市),东建启封(今开封),北跨黄河与卫、晋交错,西控虎牢关。但庄公死后,郑国很快陷入内乱,先是权臣祭仲赶走太子忽,立公子突为国君,是为郑厉公。不过厉公不甘心做傀儡,奋起抗争,失败后逃往国外,从此寻求国外势力帮助连年对郑用兵。此后,祭仲又扶太子忽重新登位,两年后太子忽却又被另一权臣杀害。祭仲先后又立了两位国君,而流亡的郑厉公最后终于打了回来,杀死国君复辟成功。这样,二十年的时间内,郑国六易其主,国力不可避免地走向衰弱。而此后郑国的权力,仍被一些大家族执掌。

此时,齐、晋、秦、楚诸国逐渐强大起来,地处各国之间的郑国就处在了火力交叉点上。各国争霸,使郑国兵连祸结,灾难深重。

而在这样风雨飘摇的日子里,郑国的大家族为了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愈演愈烈,闹得郑国鸡犬不宁。“食指大动”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发生的,这一事件,也标志着郑国已经陷入内乱的深渊,难以解困。所谓“时势造英雄”,在郑国经历150多年的停滞和衰败后,子产应运而生,挺身支撑危局。

§ 生卒年考

子产

子产的生年不详。郑简公元年,公元前565 年,子国、子耳侵蔡。蔡是楚的与国,所以郑侵蔡必然会引起晋楚之争。《左传》襄公八年记载此事说:“郑子国、子耳侵蔡,获蔡司马公子燮。郑人皆喜,唯子产不顺。曰,“小国无文德而有武功,祸莫大焉。楚人来讨,能无从乎?从之,晋师必至。晋楚伐郑,自今郑国不四五年,弗得宁矣。”后来,事实果如子产所说那样。子产当时还是童年,他的父亲子国一听到这话,就斥责说:“童子言焉,将为戮矣!”按古代15 岁到19 岁之间都是童年,我们假定子产这时就是十九岁,那么,子产当生于公元前584 年,即郑成公元年。

子产的卒年,《左传》与《史记》记载也有出入。据《史记·郑世家》说,子产于声公五年卒,《循吏列传》又说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卒。考之《左传》,子产自简公十二年为卿(公元前554 年,鲁襄公十九年),二十三年执政(公元前543 年,鲁襄公三十年),至定公八年卒(公元前522 年,鲁昭公二十年),共计前后三十二年。若单以执政论,则治郑只有二十三年,与《循吏列传》所云,相差不多。倘照声公五年(公元前496 年)卒计之,则前后达五十九年。单就执政而论,则治郑当在四十八年以上。《循吏列传》与《郑世家》比较,相差至二十余年之久。考定公八年以后,执政者已为子太叔,而献公九年以后,执政者又为驷颛。声公五年,执政驷颛卒。司马迁可能误驷颛为子产了。故《左传》以子产于定公八年卒,可能是正确的。这样,子产生于公元前584 年,卒于前522 年,享年六十二岁。

§ 史书记载

原文及注释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①。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②。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③,斑白不提挈④,僮子不犁畔⑤。二年,市不豫贾⑥。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⑦。五年,士无尺籍⑧,丧期不令而治⑨。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①列大夫:居大夫之列。②按:此段所言与卷四十二《郑世家》内容有出入。《郑世家》记子产是郑成功的小儿子,曾先后事简公、定公、声公,并无任郑昭君国相的记载。 ③竖子:鄙贱他人的称呼,犹“小子”。此指游手好闲和浪荡子。 戏狎:轻浮嬉戏。 ④斑白:鬓发花白,此借指老人。提挈:提着东西。挈,提。 ⑤僮子:儿童。犁畔:在田边耕种,指干农活。 ⑥不豫贾:不预先抬高物价,到交易时买卖双方公平议价。豫,同“预”。贾,同“价”。⑦田器:种田的农具。 ⑧无尺籍:没有战功。汉制,把杀敌斩首的功劳记录在一尺长的竹板上,称“尺籍”。此句是说男子不必再当兵出征。 ⑨治:此指办丧事。

译文

子产,是郑国的大夫。郑昭君在位时,曾任用自己宠信的徐挚做国相,国政昏乱,官民不亲和,父子不和睦。大宫子期把这些情况告诉郑昭君,昭君就改任子产为国相。子产执政一年,浪荡子不再轻浮嬉戏,老年人不必手提负重,儿童也不用下田耕种。二年之后,市场上买卖公平,不预定高价了。三年过去,人们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年后,农民收工不必把农具带回家,五年后,男子无需服兵役,遇有丧事则自觉敬执丧葬之礼。子产治理郑国二十六年就去世了,青壮年痛哭失声,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说:“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老百姓将来依靠谁!”

§ 古今评林

子产

孔子(左传,论语,礼记,家语)

羊舌肸(左传)

晋平公(左传)

椒举(左传)

晏婴(左传)

子贡(见后汉书陈宠传注)

孟子

荀子

吕氏春秋

列子

韩非子

尸子

庄子

司马迁(史记)

孔丛子

刘向(说苑,战国策)

韩婴(韩诗外传)

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传论,陈宠传)

后魏书(任城王澄传)

刘勰(文心雕龙)

旧唐书(高宗祭国侨墓,徐彦伯传,薛登传)

司马贞(史记索隐)

韩愈(韩集)

苏轼(苏集)

苏辙(栾城集)

张栻(南轩论语解)

吕祖谦(春秋左传说)

胡寅(四书大全)

吴棫(四书集注)

朱熹(四书集注)

蔡元定(四书集注)

真德秀(读书乙记)

金履祥(论语集注考证)

徐儆弦(四书本义汇参)

王源(文章练要)

薛瑄(读书录)

孙执升(读左补义)

王肯堂(绍闻篇)

唐锡周(左传管窥)

吕留良(四书讲义)

魏禧(左传经世编)

马骕(绎史及左传事纬)

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

冯李华(春秋左绣)

姜炳璋(读左补义)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

张星徽(左传管窥)

魏源(古微堂内集)

方培浚(毅斋文集)

李元度(天岳山馆文钞)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及中国法理学发达史)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王振先(中国古代法理学)

§ 不苟私情

子产受郑国上卿子皮推荐,将要执掌国政。子皮想让自己的儿子尹何去当宰邑,便向子产提出了要求。子产认为尹何还年轻,缺乏经验,恐怕难以胜任从政工作。 子产子皮却坚持说:“尹何为人老实善良,你就让他去试一试吧!”子产于是严肃地说:“不行,您爱尹何,自然希望对他本身有利。但如果因此就把一个大邑的政事交给他,就好像叫一个不会用刀的人去割切东西一样,其害处无疑是很大的。譬如您家里有好的衣料,肯定不会叫人用它去学做裁缝衣服。一个国家的大邑,有如一匹美锦,哪里能够让人去学着胡乱裁剪呢?”子产接着说:“打猎,需要有熟练的射箭和驾车技术,才能猎取禽兽,若是连驾车都不会,还害怕翻车,又哪里敢想会有所收获呢?从政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只有通过学好各方面的知识和本领之后,才能担当起管理行政工作的重任。如果拿做官去练手开玩笑,不仅会危害国家,还会危害从政者本人。”

子皮听后,惭愧地说:“我是小人呀!只知道爱惜自己身上穿的衣服,对国家的大邑却如此不负责任。如果没有你这番话,我哪里知道其中的道理呢?”

子皮从这件事中更进一步看到了子产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忠诚,不拿官职去随便给人,甚至不愿意以此去讨好举荐自己当大官的人,就放心地让子产执掌全国政务。

§ 政治改革

子产是一个刚从奴隶主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他在思想上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他不但不反对周礼,而且赞美它,认为“礼”是天经地义。而是他和保守势力对礼的态度有所不同。保守势力认为应原封不动地保持周礼,子产则主张应根据实际情况,对传统的周礼进行一此改革。整顿田制

子产对内政的改革,是从整顿田制入手的。他首先“作封洫”重新划分土地界限,确定各家的土地所有权,以制止贵族对土地的肆意侵占和争夺,又把农户按五家为伍的方式编制起来,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以加强对农民的控制。与此同时,他又重新规定国者内外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对忠于职守勤俭奉公的贵族和官吏给以奖赏,对骄横奢侈者给以打击和制裁。即所谓“使者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

“作丘赋”

这是在郑简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38年),距他的作田洫的改革只五年,距鲁国作丘甲则晚五十二年。 《谷梁传》对鲁作丘甲说:“甲,国之事也,丘作甲,非正也。……甲,非人人之所能为也,丘作甲,非正也。”按丘本是被征服部落的地区,他们是不服兵役的,因而也无作甲的义务。现在鲁国统治阶级要被统治的野人也制作甲,当然是“非正”的,郑作丘赋,大概与鲁作丘甲相同。就是说,郑国统治阶级从此也要丘所在的被统治阶级供应军赋了。赋本包括车马、甲盾、徒兵等等,所以郑作丘甲与鲁作赋并无不同。这是春秋以来由于战争的频繁,各国普遍地有加赋的趋势。统治阶级不一定预料到,这样一来,国野的界限却不知不觉地取消了。

用人所长

在用人方用,子产善于用人之所长。例如:冯简子能断大事,公孙挥长于外交,善为辞令。于是“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公孙挥),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这种“择能而使之”的做法,对传统的“亲亲”原则是一种有力冲击。子产在当政期间之所以能在内政、外交方面取得出色成就,原因之一就是他能够知人善任,用人之所长。 铸刑鼎

铸刑书

公元前536年,子产为适应新的封建制和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在改革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基础上,开始铸刑书。

按照奴隶社会的惯例,奴隶主贵族不但随意处罚与残杀奴隶,而且也可随意迫害包括非贵族出身的地主在内的平民。他们可以任意刑杀,而很少受法律的约束。诚然,西周时期确有“悬法象魏”之制,但当时所公布的法令是零散的。从现存古籍的记载来看,在春秋以前尚未形成集中的系统的成文法典。对于广大奴隶与平民来说,法令的全貌,某一行为是否违法,违法又怎样处罚,皆无从知晓。罪与非罪以及犯罪的处罚全由贵族们临事擅断。这样就使得广大奴隶与玉民经常处于“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恐怖之中。到了春秋时期,随着私有经济的发展,新兴封建势力、商人和广大劳动者者强烈要求限制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的保障自书的财产和人身安全。

“刑书”是指刑法条文,“铸刑书”是将子产自己所铸刑书三篇铸造在铁鼎上,予以公布。由于刑书含有限制贵族特权的内容,加之公布成文法的方式本身不利于贵族的罪行擅断和任意刑杀,因此子产的行为招致了一些贵族的强烈反对,认为铸刑书违背了“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民知有辟,则不忌(敬)于上”,破坏了周代的统一法度。子产力排众议,认为:“侨不才,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铸刑书既未考虑个人利益,也未顾及子孙,而是为了“救世”),即针对现实,挽救当代的。而且,新刑法的公布并没有违背礼的原则,而是对传统礼治的改良。

子产铸刑书及其争论,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法律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他开创了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的首创;其次,它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第一次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最后,它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明确肯定了法律对于限制贵族特权的重要作用,为后来法家“一断于法”的理论创造了前提。

§ 宽容之心

在改革中,子产不回避争议,不压制争议,也不怕争议。他认为改革就是要迎着争议往前走。比如他改革军赋制度,增加税收,充实军饷,以增强郑国自卫能力,就遭到一些人的咒骂。

有人说:“子产的老爹就死在路上,他又要做蝎子尾巴了!”子产还主持全国农业普查,整顿三农。他采取的具体措施,一是厘清混乱的土地所有权,重新划分全国田地和沟渠。那些非法侵占的土地,或者充公,或者归还所有者。在这个过程中,子产承认了新起的土地所有者,即新兴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权,并向他们征收赋税,以增加国防开支。二是把农民组织起来,若干家为一个互助单位合作生产,并共用一口井等等。这些措施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造成麻烦。

一时间,全国广为流传一个凶险的段子:取了我的田地重新划界,取了我的衣冠给藏起来,谁能够杀了子产?我一定跟他在一起!到了这个地步,子产怎么办?他的回答是:“不要紧,只要从长远来看对国家有利,我死也得做。实行改革不能中途退缩,我下决心不改变了!”子产说得出做得到,如果行不通,他宁肯撒手,也不迷恋高位。有一回,郑国大夫丰卷为了祭祀要求进行狩猎,子产不批准。丰卷大怒,立刻征调忠于他的势力有所动作。子产得知,为了避免国家陷入分裂,马上辞职,并声明要离开郑国,以此表示他并非要通过排挤别人来为自己谋利。幸亏当时郑国最有实力的罕氏子皮经过考虑,表态支持子产,驱逐丰卷,子产才复职。复职之后,子产却下令保存丰卷的田产,过了3年召丰卷回国,又把田产还给丰卷,连这3年的田地收入也交给丰卷。子产并没有因为丰卷企图造反而没收他的田产。这是子产的宽容,也是他得到郑国人心的关键因素之一。

§ 不毁乡校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子产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我不相信。”

§ 子产拆墙

公元前542年,子产陪郑伯到晋国送礼,晋平公有事没及时接见,于是子产派人把国宾馆的墙全拆了。平公派人照会,表示抗议,反而被子产一顿抢白,大意是说:咱们千里迢迢到晋国来进贡土特产,您却迟迟不接见,咱们不能及时表忠心,心里这个急呀!东西实在太多,要是不拆墙,就没地方放财礼了,这罪过不是更大吗?结果是晋国连连道歉,赶紧接见,好吃好喝招待了郑伯。

§ 学术成就

丰富的宗教信仰知识

就在子产拆墙的第二年,晋平公病倒了。占卜的说是“实沈、台骀为祟”,晋国的元老叔向和太史都搞不清楚实沈、台骀是哪路神仙。子产一到,马上道出原委:实沈是参星之神,台骀是汾水之神。不过他说平公的病跟这二位神仙没什么关系,主要是太好色,连同姓(即姬姓)的侍妾都要弄四个;只要把这四位侍妾赶出去,就没事了。

太史是各个国家的国宝级学者,而且专业方向就是宗教学,可堂堂春秋大国的太史,竟然还要向子产求教,不能不对后者的渊博刮目相看。 子产

最早对鬼作出比较精确的定义

子产在郑国执政的时候,有位被冤杀的贵族,名叫伯有,整天在郑国显灵、闹事,搞得郑国人心惶惶。后来还是子产出马,安抚了伯有。子产还因此对当时的鬼魂观念进行了总结、归纳。他认为,人死了要变成鬼,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只有非正常死亡的鬼才会作祟。子产的论述有不少创见:

(1)他最早用精气说来证明人死化为鬼的过程,同时还指出了人成为神的可能。当时人们对于人、鬼、神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是确信的,子产的解释把它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2)子产通过强调伯有的家世来证明他能够为鬼,标志着将社会属性引入到鬼魂观念之中,即把鬼的技能指数与其生前的社会地位密切地联系起来。这种认识主要以社会地位来判断鬼的能力大小,道德评价的意味并不明显。

(3)“鬼有所归,乃不为厉”,意思是说,只要给鬼安排好食宿,吃得好,住得好,它就不会出来骚扰人类。

后世的鬼神信仰,基本遵循了子产提出的这几条原则。

对祭祀原则的重大突破

就在安抚伯有的同一年,呆头呆脑的晋平公又病了,把群山大川都祭遍了也没用,只好再请教子产。子产说:“祭祀禹的老爸鲧了吗?”

大家听命,忙不迭地去办,平公果然日渐好转,于是赐给子产两只饭锅(鼎)。

《礼记·祭法》说“夏后氏帝黄帝而郊鲧”,可见祭祀鲧是夏朝独资经营的。当时祭祀的原则是“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就是说不是自己的祖宗是不能随便祭拜的。按理,除了周天子,只有夏朝的后裔杞国才能祭祀鲧。子产本着祭祀“以人为本”的方针,从实用功利的角度出发,让与鲧毫无血缘关系的晋国也去祭鲧,对前辈的祭祀原则作出大胆的突破,既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和团结,也收到很好的工作效果。

祭祀活动中的权变精神

子产对祭祀的实践和原理都很熟悉,但他不是简单地赞同或反对祭祀,而是从实际出发,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角度出发,合理地运用祭祀活动。

公元前526年,郑国遭遇旱灾,子产命令屠击、祝款、竖三位大夫到桑山去祭祀求雨。这三位官僚都是废物,把桑山的树木全部砍光来求雨,结果自然是没成功。子产把三位大夫臭骂一顿:“祭祀山神,是要保护树木,尤其是求雨,更要防止水土流失,你们几个混帐,连祭祀的基本原则都不懂,全部撤职查办。”

两年后的五月,郑国发生火灾。喜欢卖弄巫术的裨灶说:“不听我的话,将来还要发生火灾。”

原来,在一年前,裨灶就向子产请求配备玉制的祭祀设备,由自己主持祭祀,以避免火灾,结果子产没理会他。现在火灾来了,裨灶觉得自己的预言应验了,骨头顿时轻了几两,又向子产提出要求,这回因为遭过灾,国人对他的支持率暴涨了若干个百分点,但子产还是不理会。有人觉得子产是舍不得那些宝贝。子产说:“裨灶这种人,无非是喜欢预言,说得多了,当然偶尔也会准个一两次。他懂什么天道!”

最终果然没再次发生火灾。过了两个月后,子产根据原则,祭祀社神、四方神,以求消灾。可见,子产并不是反对祭祀,他只是依照一定的原则安排祭祀活动,从不为了收买民心而随便搞一些面子工程。

团结广大神学工作者,掀起全国“比学赶超”的祭祀热潮

子产开口闭口骂裨灶,骂归骂,还是拿他当心腹使唤。在火灾发生的九年前,裨灶已经在子产身边出谋划策了,而且其间还有几次说得子产频频点头。如果子产不是如此热衷宗教活动,哪有裨灶的饭吃?在子产的带动下,一大批政府官员对宗教活动非常熟悉。发生大火那年,在子产的周密部署下,各级官员团结一心,努力奋斗,勤勤恳恳,整理祭坛,祭祀水神、火神;迁移大龟、宗庙神主,将损失降低到了最小的程度。 《左传》的作者曾高度评价子产的这次救灾行动,并且感慨地说:“陈不救火,许不吊灾,君子是以知陈、许之先亡也。”

就是说在灾害发生时,政府的行为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好坏。

由于子产对祭祀原则的灵活使用,国民也深受感召,多次在发生异常情况时向子产请愿,要求举行祭祀活动。有一年,郑国发大水,有龙在城门外的湖里争斗,国人请求子产举行禳灾祈福的祭祀,子产说:“有这个必要吗?我们人类打仗的时候,龙也不关心;现在龙自己打架,你们操什么闲心?况且龙本来就居住在水里,你们怎么能赶得走它们呢?我们对龙没什么要求,龙对我们也没什么要求。”

最终也没什么事儿发生。

虽然子产没有创立成熟的宗教,也没有留下什么鸿篇巨著,但他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对宗教学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在整个先秦时期是无人可比的。说他是先秦最伟大的宗教学家,一点也不过分。

比起商朝和西周时期来,春秋社会的宗教观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出现了对天命的怀疑和批判。但是这种进步是渐进的,而不是飞跃的。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社会思潮的演变,呈现出的应该是绵延的流动性。简单地将思潮的变化依附于政治制度的刚性变化,这是极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如果看不到子产主持的大量宗教活动,就因为他说了句“天道远,人道迩”,于是把他定性为、而且仅仅定性为反迷信的斗士,未免有点草率了吧。

§ 子产和鱼

子产是约2500年前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位政治家。孔子曾高度评价过他的智慧。子产是如此的聪明和善良,至今中国的老百姓都非常尊崇他。他济贫并救人于危难,喜欢行善,特别是从不杀生。 子产蓄鱼

一天,一个朋友送给子产几条活鱼。这些鱼很肥,看起来味道鲜美,肯定会做成一道美味。子产收到礼物时,非常感激朋友对他的关怀。他高高兴兴地收下了礼物,然后吩咐仆人:“把这些鱼放到院子里的鱼池里。”

他的仆人说:“老爷,这种鱼是鲜有的美味。如果将它们放到鱼池中,池里的水又不象山间小溪那样清澈,鱼肉就会变得不松软,味道也就不会那么好了。您应该马上吃掉它们。”

子产笑了,“这里我说了算。照我说的做。我怎么会因为贪图美味就杀掉这些可怜无辜的鱼呢?我是不忍心那样做的。”

仆人只得遵照命令。当她把鱼倒回池中时,她对鱼儿说:“你们真幸运啊。如果你们被送给别人,那么你们现在已经在锅中受煎熬了!”

§ 孔子评价

《论语》第五篇第十六段: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前551—前479)对子产由衷的赞叹是有缘由的。子产(?—前522),姓公孙,名侨,字子产,郑国的贤相,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孔子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以大量篇幅记载子产为政用人的事迹。其中有段这样的话,来叙述子产如何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的: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产为政,允许臣下早晚朝见前后,可以自由议论当政者的言行得失,并且,“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这是需要多么广博的胸怀和气襟呀!怪不得孔子闻之,发出了“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的感叹。

《论语》中有关子产的其它记载: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宪问·八)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宪问·九)

《史记》之“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和其弟子周游列国时,在郑国的情形:孔子適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 后世影响

后世对子产的称赞不绝于书:“子产不诚贤相矣哉!”“如子产者所称古良臣哉!”“郑国的子产是不出世的圣贤。” 子产祠

子产去世2000多年后的清代,人们对子产的评价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清初著名史学家王源,将子产推为“春秋第一人”:“子产当国,内则制服强宗,外则接应大国,二者乃其治国大端……子产为春秋第一人。”另一位学者李元度更是认为,子产之德过于管仲,即使是诸葛亮,也不过是以管仲、乐毅自况,不敢比拟子产。“子产乃终春秋第一人,亦左氏(指左丘明)心折之第一人。”

春秋时代,中国文化史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人才辈出,多的是能征善战的英雄、纵横捭阖的谋士、影响深远的思想家,推举子产为“春秋第一人”,应该有很多人不服。但子产让饱受战火和内乱摧残的郑国井然有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大概是他能“得分”的最重要理由,如明代诗人所称颂的:“当时豪杰事纵横,独有先贤治尚平。”

有现代学者评价道:“(子产)既有孔孟学派注重礼教德政的成分,又不像他们那么不切时宜廓大而空;既有后来法家政治家注重法制、热心变革举措的长处,又不像他们那样凌厉刻薄威猛有余;既有后来纵横家在外交舞台上纵横捭阖、存亡济弱的作风,又不像他们那样朝秦暮楚唯利是图。”也就是说,他几乎是一个完人。

§ 参考资料

1、http://news.sina.com.cn/cul/2004-12-15/2055.html

2、http://www.epicbook.com/guest/zcbxx.htm

3、http://www.tourunion.com/info/htm/31025.htm

4、http://www.dahe.cn/wenhua/hzhn/t20070725_1050440.htm

5、http://www.zaxue.com/article/16/2007/2007011425347.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4 15: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