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安登魁 |
释义 | § 人物简历 安登魁,曾用名安文,1925年7月19日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一个破落的大家庭中。幼年丧父,与母亲及小他3岁的妹妹被逐出家门;从此,母子3人依靠母亲为人缝补洗涤,艰苦度日。中学时代,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度过了更加艰难的岁月。由于家境日趋贫寒,不得不中途停学,谋生糊口,养活老母。抗日战争胜利后,发奋自学考入大学,一面读书,一面为学校做勤杂工,有时还得一个晚上跑两个“家馆”担当家庭教师,借以维持生活和学业。寒暑假期间去业余剧社演戏挣钱,以缴纳下一学期的学费。这位饱经风霜的教授,亲眼看到过中华民国时期的腐败和贫穷,亲身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的巨大变迁,切身感受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正因为这样,1983年1月14日安登魁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自觉地在加强自我思想修养的同时,对青年教师和同学们进行政治引导,以切身的经历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自己的专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安登魁从事药学教育工作已逾50年,他十分热爱教师工作,也热爱药物分析学科专业。他认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是和生产实际的客观要求紧密相连的。药物分析学科的主旨是搞药物质量控制的。哪里有药物,哪里就有药物分析,哪里就有药物质量控制,而且药物质量问题是人命关天的大问题。因此,应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起全面控制药物质量的观念,有关药品质量控制的知识和技能也应大力加强,药物分析学科也亟待充实和提高。基于这样的认识和理解,他在历年兼任教学行政工作(系秘书、教务科长、教研室主任、研究室主任、系主任、副院长、副校长等)的同时,从来没有间断过或放松过对药物分析学科建设及其业务的追求。 § 人物年表 1925年7月19日 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山顶东小湾街。 1946年-1950年 在齐鲁大学理学院药学系学习。 1950年-1952年 任齐鲁大学理学院药学系助教兼系秘书。 1952年-1954年 任华东药学院分析鉴定系助教兼系学术秘书。 1954年-1956年 任华东药学院教务科长。 1956年-1962年 任南京药学院教务科长。 1963年-1978年 任南京药学院讲师兼药物分析教研室主任。 1978年-1979年 任南京药学院副院长兼药物分析教研室主任。 1979年-1982年 任南京药学院副教授兼药学系主任和药物分析教研室主任。 1982年-1983年4月 任南京药学院副教授兼副院长。 1983年5月-1986年10月 任南京药学院教授兼副院长。 1986年10月-1987年9月 任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兼副校长。 1987年10月迄今 任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兼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 学术成就 20世纪60年代初,国际上已开始运用气相色谱分析技术来研究探索药品质量问题,当时安登魁所在的教研室在上级的支持和帮助下也开始引进了这项技术和装置。文化大革命中断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步伐。“运动”刚一结束,他和教研室的同志们紧迫地意识到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为了多快好省地重建自己的药物分析学科,使学科的发展更符合我国国情,他和室内的吴如金教授肩负着全室同志的重托,进行了行程不下万里的调研工作,深入工厂、深入兄弟院系、深入研究单位以及药检和药品质量控制部门,走访了40~50位专家和同行,根据国情,根据需要,研究寻求最佳方案,走自己的学科建设道路。 为了搞好药分学科的建设,必须要有“一班人”志同道合经年累月地刻苦努力才行。在教研室党支部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建议安排“三年早知道”的做法,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真配合。所谓“三年早知道”就是根据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安排好每位教师三年应承担的任务,这样就使大家心中有数,可以比较妥善地把当前任务和下一步打算之间的矛盾统筹考虑协调起来。在此同时,教研室还根据每位同志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有计划地重点分工,各展其长。这种做法的确有效,同志们誉称为:领导有“方”啊!这句“领导有‘方’”是个双关语,说的是安登魁的夫人姓方。这位贤内助的确给他的工作上和生活上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正因为教研室内有这样的融洽气氛,大家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在为学科建设共同出力。室内同志有时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小矛盾,为此,大家订了个公约:有利于团结、有利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就多想、多说、多做,不利于团结、不利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就不想、不说、不做。这种良好的风气,一直延续了下来。因之,药分教研室和研究室荣获了国家医药管理局1988年授予的“全国医药教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药分党支部也荣获了1991年“江苏省先进党支部”的光荣称号;而他本人,也于1991年荣获国家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人事部联合授予的“全国医药系统先进个人称号”的殊荣。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建设和发展药物分析学科的进程中,安登魁和同事们越来越意识到创建一个药物分析专业、加速培养高水平的药品质量控制人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此,他通过多种途径,有意识地引导和关心室内各个层次的同志,逐步明确自己的业务发展方向、科研选题重点,有计划有分工地去分头占有学科的前沿。同时,他和同事们也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了一些骨干教师分工筹建新课,根据需要与可能,先后建成了药物色谱分析、药物光谱分析、体内药物分析、计算药物分析等新的分支学科,为药物分析专业的课程设置奠定了基础。他十分注重各分支学术带头人的培养,经过不懈努力,各个分支学科都拥有了博士生导师,形成了各自的师资梯队和研究方向。至此,他积极而慎重地请上级批准,在药学专业的基础上建立了“药物分析专门化”。经过连续6届的专门化培养实践,深得社会欢迎;继而经国家教委批准,于1988年创立了药物分析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每年供不应求,为我国药品质量控制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专门人才。这项工作也于1993年经江苏省教委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新建的分支学科中,值得强调指出的是计算药物分析的创立。它是把应用数学、计算机技术引入到经典药物分析学科领域中所形成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分支。“任何一门学科只有当它充分运用了数学的时候,才能达到完善的境界”。这句名言深深影响着安登魁的思路和行动。因为数学能够以最简捷、最深刻的形式来表达和刻画事物的内在规律。将应用数学的某种方法引入到药物分析中来,无需事先采用任何理化方法分离,就可有效地分别测定混合药物的各自含量。这种分离方法,安登魁就称之为“数学分离”,它要求一系列的运算过程,单靠人工运算是难以达成的,也只是当计算机科学和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时候,才使这种“运用”或者说这种“学科的交融和渗透”成为现实。这是一种借助计算机运用“数值运算”的方法研究解决药物分析问题;采用“非数值运算”的方法,诸如模式识别、专家系统、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等、研究探索药物学科领域中的难题也正在日益增多,不断发展,这也就是安登魁酷爱电子计算机、积极创立计算药物分析分支学科的基础。 药物分析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必须集合更多的力量来培植它、发展它。各兄弟药学院系都有这门课程的设置,但条件各不相同,特别是师资队伍的培养是个迫切的问题。当时,安登魁想如果学校能把这项任务申请承担下来,即可尽快提高自己,又可有效地帮助大家。这一想法,得到了室内同志的支持。于是,在学校的支持下,报请上级批准,先后举办了多期“全国高校药物分析师资进修班”、“全国药物分析主讲教师研究班”、“体内药物分析研究班”、“计算药物分析培训班”以及经国家教委直接下达的“全国药物分析助教进修班”等。另外,他还倡议在兄弟院、系药物分析学科之间建立定期的教学经验学术交流研讨会,也获得了几所老校的支持。大家轮流主持,每隔2~3年举行1次,迄今已举办过7届,全国各兄弟院、系的药分教师都积极争取参加,一届比一届兴旺,卓有成效地交流了经验、提高了学术水平。 作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统一教材《药物分析》(第一、二、三版)主编,安登魁通过定期召开交流会的大好时机,给统一教材的使用和修订再版提供了良好的帮助。交流会上,各位编委可以介绍自己分工编写章节的思路、要点和难点,指导大家如何合理使用;而使用过教材的同志又可面对面地提出自己使用意见和修订建议,以供再版修订时参考。这样一来,大家十分爱护这部教材,连续近20年的广泛采用,反映良好。这部统编教材中第一、二版曾于1988年1月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这在当时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主编的各类教材中是惟一获得这种奖励的一部教材。《药物分析》(第三版)于1996年9月获得卫生部颁发的“全国医药类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为了加强药物分析学教学材料的全面系列建设,他在主编教材的同时,还组织带领全室同志,集30~40年教学科研实践经验和积累,先后编著了《药物分析》参考书两部(1981年版和1992年版),备受同行关注和好评。其中,1992年版连续获得“全国医药系统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6)”“96’国家医药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杰出著作)”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最近,他又主编了研究生用教材《现代药物分析选论》(2001年1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形成了本科生用教材、研究生用教材与参考专著相结合的完整教材体系。这是一项突出的贡献,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深得赞许。 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没有国界的。为了更好地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宣传国内的成就,提高我们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促进加强相互间学术交往和友谊,安登魁曾先后受命去法、美、日、英等国考察、讲学,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他曾两次访问美国,在1984年第一次赴美考察药学教育、科学研究、医药工业以及有关人才交流问题的同时,还应邀参加了全美第37届药学科学大会,并在千人以上的大会上作了发言,赢得了全场听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誉,这是我国首次有代表团参加这种会议。同时,他还在美国匹兹堡大学药学院做了“色谱优化”的研究报告,深得好评;会后,该院研究生赶到他的住所请教有关优化问题,获得满意答复。1987年他应邀赴日,在岐阜药科大学讲学期间,几乎在校的所有教授和研究生都参加了听讲,反应十分强烈。在日本东北大学药学部、日本药学会东北支部的讲学,也同样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日本岐阜药大为了表彰他对中日两校间学术交往的努力,还郑重地授予他“特别荣誉”的奖章和奖状。1990年年底他应邀访英,考察了英国的药学教育和制药工业,并与留英师生会晤谈心,介绍国内、校内发展形势,动员大家刻苦学习早日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其后,同志们按时学成归来,投入了祖国建设。在“走出去”的同时,他和同事们还采取了“请进来”的做法,先后邀请了国际知名的学者权威来校讲学,还加强与外国同行经常性的学术通讯交往,保持了学科的先进性和前沿性。 正因为他孜孜不倦地带领药分学科全体同志不断进取,因而在1997年12月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 § 人物评价 50多年的教学实践使安登魁养成了职业习惯:为人师表应严于律己;严于律己而谆谆育人。要让大家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他在主持全校教学、·科研工作时,为引导大家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在全校范围内推行了教学工作量制度,鼓励大家坚持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并保质保量地多做贡献,同时也实施了“超额工作给予奖励”的办法。就在推行这项制度的第一学期,他承担着当时77届同学“药物分析”的课堂讲授以及部分同学的文献研读和科研兴趣小组的指导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还超额完成了教学工作量,按规定得到了超额奖金,他全部缴纳了党费。 当过老师的同志都会有“备课无底”的亲身体验。因为,教师本人掌握有关内容是一个“过程”,但是讲授得使同学充分理解,需要一个刻苦的“再创造”过程。由于课堂讲授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因此,无论怎样下大功夫去认真备课都不是过分的。因此,他在备课时严格要求自己要努力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讲授内容的精选是第一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启迪思维、教会方法,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推敲如何才能深入浅出、重点突出地讲清问题并把学生有意识地引导到自己去研究学问的境界。药物分析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重视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为使学生在实验操作技能上养成严谨的科学习惯与作风,教师就应首先具备这方面的科学素养,否则自己不正,焉能正人。为了解决这个关键问题,他和同事们用对待课题研究的办法来进行每一个实验的准备,并写成相应的实验指导书。特别对年青教师更要严加要求、认真考核、手把手地教会。与此同时,他经常告诫同学:错误的实验操作绝对得不出正确的实验结果;打出不正确的实验报告,比不进行这种实验还糟,有时甚至会酿成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为了有利室内各个层次同志的加速成长,他和同事们商量,要给年轻同志、甚至骨干教师多挑重担,通过任务,加快培养提高。例如,有些慕名委托的编著任务、外出讲学、综述或文章约稿以及参加学术会议等等,就请有关同志直接承担,早些“亮相”,自己则从旁进行全心全意地必要辅助。他虽早已年逾古稀,深感时间紧迫,但仍在身体力行地竭尽绵薄,效法先辈,甘当人梯,乐在其中。 除了校内的教学、科研任务以及各种委员会的兼职工作以外,他曾连续三届被选为江苏省人大代表,同时在校外承担的国家、部委以及全国性学会和杂志的学术兼职达20多个。对于这些兼职,他从不敷衍塞责,因为他深切体会到:所有兼职都更加鞭策自己奋进努力,都能不同程度地融合在自己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上。通过这些兼职,使他进一步接触社会、接触实际,参政议政、为民服务,广交朋友,广开眼界,及时汲取多方教益,促进药物分析学科的发展。正是基于他在药物分析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上,从各个方面如此辛勤地耕耘,他光荣地成为:“2001年度中国药学发展奖(药物分析奖)的获得者”。 药物分析学科发展到今天已越来越清晰地反映出它在现代药学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60年代伊始,他们曾提出了“哪里有药物、哪里就有药物分析”的说法。随着药学科学事业的迅猛发展,这种说法不仅与现实情况更加贴切,而且他们又从认识和行动上进行了深化思考、反过来提出可否预期一下:哪里对有关现代药物分析的方法和技术运用得及时恰当,哪里就有可能对新药的研究开发以及药物的合理应用打开一个可喜而崭新的局面。实际上在最近几年中,经过他们千方百计地认真努力,已经把这种预期逐渐付诸实施。在他们联合指导的药物分析学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研究课题中都在开始想方设法尽力采用最先进的方法技术研究探索药物分析中的难题。诸如:高效毛细管电泳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光谱联用技术、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联用、电喷雾离子化/质谱联用、液/质联用、气/质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等等,均取得令人兴奋的成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后引起了同行的关注,初步显示出现代药物分析对现代药学科学事业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适应了对药分学科提出的新的需求。 § 主要论著 1 安登魁主编.《药物分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2 安登魁主编.《药物分析(参考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3 安登魁.相秉仁.计算药物分析.南京药学院学报,1983,22 (2):70-76. 4 安登魁,盛龙生.药物分析研究进展.中国药学年鉴(1983~1984),107-108. 5 安登魁,相秉仁.纸层析和薄层层析溶剂系统最佳组合选取法.药学学报,1984,19(10):780-784. 6 安登魁,相秉仁.药物色谱分离最优化.南京药学院学报,1986,17(1):73-80. 7 安登魁主编.《药物分析》(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8 安登魁,相秉仁.我国近年来电子计算机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南京药学院学报,1986,21(6):475-480. 9 安登魁,孙曾培,田颂九.浅谈药物分析学科的发展.中国药学杂志,1991,26(2):67-71. 10 安登魁主编.《药物分析》(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 11 安登魁主编,张正行、盛龙生副主编.《药物分析》大型参考书,济南:济南出版社,1992. 12 安登魁.社会人才需求与学科发展趋向促使着药分专业的创立和建设.药学教育,1992,8-10. 13 安登魁,刘文英.《药物分析》(综述).分析实验室,1994,13 (2):83-110. 14 安登魁主编,张正行、盛龙生等副主编.《现代药物分析选论》,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