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太平鼓舞
释义

§ 舞蹈简介

太平鼓舞

中国民间舞蹈。又称单鼓、羊皮鼓、扇鼓。主要流行于北京、河北、山西 、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青海、宁夏等地的满、蒙古、汉等族人民中间。唐代张祜的诗中有“画鼓拖环锦臂攘”的句子,有人认为这里的画鼓拖环,即指太平鼓。以后在明代著作《帝京景物略》和清代著作《燕京岁时记》中 都有关于太平鼓的确切记载。

太平鼓是一种有柄的单面扇形鼓,用铁条为框、蒙上、皮膜、手柄下缀有数枚小环。鼓面直径33~67厘米不等。多数鼓面上画有人物花草、鼓框衬以绒球或花穗。鼓鞭用竹或藤制做,长约33厘米,尾系彩带。舞蹈时,舞者 左手持鼓,右手握鞭,且击且摇,鼓和铁环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伴舞。

一般打鼓的方法有:正面打、反面打、击鼓边、手磕鼓、上下颠左右摇铁环等。有时表演者还 系腰铃,随着腰肢的扭动,腰铃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太平鼓的舞蹈动作有“斗公鸡 ”、“夹篱笆”、“穿胡同”等。表演形式有单人舞、双人舞和集体舞多种。东 北地区的太平鼓(单鼓)以舞蹈技艺精湛、鼓点节奏多变著称,鼓在舞者手中时而 旋转,时而抛起,有时两手各耍一鼓。在这种旋、抛舞弄时,鼓点还不能遗漏。 [1]

太平鼓舞

“太平鼓”系用铜圈驴皮制成,呈圆形或椭圆形,鼓皮涂绘山、水、花哉或人物,饰以绒球、花穗,柄部小圈处系有小铁环。多于丰年节日由妇女表演,分集体和单人舞两种表演形式。舞时,左手横握鼓柄,右手持一带穗木棍,边击边舞。

§ 动作名称

太平鼓舞

动作名称有“拜鼓”、“跑走马”、“拉大锯”、“扑堞”、“弹棉花”、“滚元宵”、“赶鸟”、串门”、“滚秀球”等。顾名思义,这些名目繁多、变化多端的击鼓动作,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联。

身段动作一般比较夸张,基本舞姿多是以腰为轴心的仰、俯、倾、侧。舞步开放有力,富有弹性,杂有跳、转等技巧,亦有技艺娴熟者可同时舞耍四、五面鼓,在身体不同部位盘绕回旋,带有杂技色彩。[2]

§ 表演形式

甘肃兰州的“太平鼓舞”,鼓为桶形,鼓长1米,鼓面直径50公分,由男子集体表演,气势磅礴,鼓声如雷,声震一二里外。如此庞然大鼓,表演者挥舞自如,还要表演“鹞子翻身”、“乘马扬鞭”等名目,特别是“弯弓射雁”的舞姿,演员一手托鼓腾空而起,另一手同时在空中击鼓,给人以振奋和激励。

§ 千年舞乐

太平鼓舞

太平鼓舞一鸣惊人

2005年10月18日,第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鼓舞鼓乐大赛正在山西临汾如火如荼的举行,来自全国的50多个代表队各展绝技,掀起大赛的一个又一个高潮。忽然人们的目光被一群身穿清装、手持一种鼓面写有“天下太平”的单面鼓的少女吸引了,这些少女甫一登台,一种清新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舞姿纯美朴拙,带着一种浓厚的民间气息。

“姑娘起得早,穿上新花袄,太平盛世心情好,来把鼓舞跳”,凭着流传于民间的传统鼓舞语言,这支来自渤海之滨河北省抚宁县的鼓舞《颂太平》获得了二等奖。这个全国二等奖来之不易,要知道,这些姑娘们并不是专业的舞蹈演员,而是一群在校大学生,是全国50多个代表队中两个业余队之一,却代表河北省参加了最后的决赛,且在参加决赛的22支实力强劲的参赛队中脱颖而出,获得如此优异的成绩。

这次获奖意义非凡,它标志抚宁太平鼓舞这一传承千年的民间艺术在几经沉浮濒于灭绝之际,重新焕发出光彩,获得新生。

濒于灭绝的古老艺术

“太平鼓舞”起源于唐,经过明、清两朝的积累沉淀,民国步入成熟期。太平鼓形似芭蕉扇,鼓的正面常绘有阴阳鱼,寓意和谐平安;有的绘有牡丹花等,寓意富贵幸福。鼓的反面常书写“天下太平”四字,因此得名太平鼓。

抚宁太平鼓舞为女子鼓舞,分舞蹈和击鼓两部分,鼓点、舞步变化多达几十种,队形变化更是丰富多样。太平鼓多于庆贺胜利和逢年过节或丰收后舞打,表达人民企盼太平,企盼五谷丰登的愿望。

为什么太平鼓舞会在抚宁这个地方发展光大呢?抚宁是历史上多次军事行动必经之地,且又是帝王驻跸、指挥三军的地方,粮草辎重引途,鼓角相闻,如是便构成了民俗民间文化在行军、驻防经过地的流传及沉淀。抚宁县文联太平鼓艺术挽救办公室的郭永春介绍,晚清、民国时期很多关外的女子嫁入关内,带来了辽东地区的太平鼓艺,与抚宁本地的太平鼓舞相结合,有了更多的发展创新。

民国时期,抚宁太平鼓兴旺发达,解放后文化工作者曾经做过太平鼓舞的挖掘和排练工作,太平鼓一度登上省级文化舞台。但在“四清”、“文革”运动中,太平鼓舞被视为“四旧”,开始萧条、冷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抚宁上一代的文化工作者又开始重新走访了民间散落的太平鼓艺术,但二十年间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太平鼓舞的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民间不再有大规模的太平鼓演出,只是在家族的母系中传播,母亲传给女儿、儿媳,祖母传给孙女、外孙女。但这种传播也不是有意识的传播,只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跳太平鼓舞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抚宁太平鼓舞濒于灭绝的处境。 太平鼓舞

一次艰难的抢救行动

这次抚宁文联抢救太平鼓舞的行动,起源于国家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郑一民的来访。在和郑一民见面时,抚宁县文联主席李景林提出“想为抚宁的文化干点实事儿”。郑一民提到了抚宁的太平鼓舞,建议李景林重新搜集整理,发扬光大。但说说容易,干起来却难,当时他们手头的资料只有八十年代那次搜集留下的有限线索和一些简单的文献,文联的工作人员按图索骥,从8月10开始下乡走访。

由于地域、民俗和传承关系的差异,抚宁的太平鼓舞主要形成了三个地域性的流派:以北部山区驻操营镇的东王庄、黄土营二村为中心的山区色彩派;以秦皇岛市海阳镇为中心的近郊色彩派;以抚宁县城城关镇丘陵地带为中心的县城四街及齐各庄村一带的城郊色彩派。

这几个地方相隔较远,文联又是个清贫的单位,每次下乡搜集资料,为了节省经费工作人员们都舍不得打车,而是抱着一堆资料挤班车,有时还要冒着雨赶车,他们其中几位都是已经退休的老人,是为了这次抢救太平鼓重新回来的。

夏天正是农忙时节,老乡们白天要下地干活,工作人员们只能在晚上开展搜集工作,晚上就睡在老乡家。手边没有太平鼓,在整理鼓点时老乡们就拿着筷子敲着小盆、扇子敲出鼓点。

令人着迷的原生态艺术

虽然条件艰苦,但几位文联的工作人员却毫无怨言。“我们都愿意干,觉得非常有意思”,郭永春如是说。太平鼓舞那种浓厚的民间原生态味道让人着迷。老人们讲以前的人不知道月食是怎么回事,以为是“天狗吃月亮”,是不祥之兆,这时就敲起太平鼓驱赶天狗;以往人们都知道二月二是“龙抬头”,却不知道也是农村驱虫灾的日子,这一天农村的妇女会打起太平鼓驱赶虫灾,盼望今年能有好收成。

除了体现农俗,太平鼓还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在驻操营王庄村向89岁李淑贤老人搜集鼓点时,老人敲了一段《看媳妇》和《货郎卖货》,郭永春听鼓点长短不一,询问老人是否有什么意思,原来这是一对夫妻的一问一答:“我走了,看好家,别害怕”、“放心吧”。此外太平鼓舞还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反对民校不让念书,将妇女关在屋,买卖婚姻做媳妇”,这段未加修饰的鼓点唱词,反映的是解放前后,广大农村妇女要求学习知识却遭到陈旧观念阻碍的情况,她们用自己手中的太平鼓敲出了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

在这次搜集过程中,走访的老人年龄最大的89岁,最小的也已经70多岁了。虽然已是高龄,但她们对年轻时敲打太平鼓的经历印象深刻,老人们对这次搜集挽救工作都感到非常欣慰,对这种陪伴她们成长的传统艺术感情也很深,有时回忆不起某个鼓点了,老人们就找来别的老伙伴一起回忆,并积极提供线索,使得这次搜集的范围扩大了许多。 太平鼓舞

精心打造《颂太平》

就在挽救太平鼓的行动开始没几天,抚宁县文联就接到了参加全国鼓舞鼓乐大赛的通知。这可是一个宣传抚宁太平鼓舞的大好机会呀!但是刚刚开始搜集工作,连参赛的鼓都没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如何准备呢?但所有的人都意识到决不能错失这个机会,大家立刻行动起来。

为了保持太平鼓舞淳朴的民间气息,工作人员商议决定不找专业的舞蹈演员,他们联系到南戴河师范学院老师栗向荣,由她在大一、大二的女生中挑选合适的人选;在走访中了解到海阳镇西街居民张光新的母亲曾在1954年被请到河北艺校传授太平鼓,张光新本人也曾在河北艺校学习,他掌握的太平鼓点相当成熟,于是决定采用张光新的鼓点;已退休的原县文化馆副馆长郑庆奎老骥伏枥,又重新回来负责起舞蹈的编排,在保持太平鼓舞原貌的同时,舞蹈编排中加入了“踢踏”等现代因素。确定了鼓点和演员,手头却没有一面可以参加演出的太平鼓,抚宁县城北街的徐清华心灵手巧,自己也熟练掌握太平鼓舞,同时也是热心的文艺组织者,做鼓的任务就交给了他。徐清华立刻联系鼓皮,按照文献图片和搜集上来的老鼓,50面鼓很快就做了出来。舞蹈的服装则是由秦皇岛舞蹈协会的主席范锦绣帮忙解决的,几十套具有清代风格的舞蹈服装很快就做好了。

经过20多天的紧张排练,抚宁太平鼓舞《颂太平》于10月15日赴山西参赛,一鸣惊人。然而荣誉的背后正是这些普通文化工作者的无私奉献。

现在抚宁太平鼓舞已经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获得省级文化部门的批准。而抚宁县文联准备借着此次大赛获奖,把抚宁太平鼓舞发扬光大:成立太平鼓舞传承演出队伍,每年在县城举办全县太平鼓舞大赛,在有条件的中小学校的音舞教学中增设太平鼓舞内容,设立太平鼓舞培训中心站,专门研究太平鼓舞的各种原始技巧及创新动作,在全县各个节日文艺活动及庆典活动中,将抚宁太平鼓舞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溶入其中……关于太平鼓舞的种种设想已经得到抚宁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抚宁文联的工作人员现在正努力把种种设想变为现实。[3]

§ 相关故事

傅振连

在大连市政府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中,大连开发区董家沟的太平鼓舞名列其中。而作为市文化局认定的“太平鼓舞代表性传承人”,家住开发区董家沟街道英歌石村的傅振连也从此被打破了平静的晚年生活。如今,这个年逾古稀的普通农民,办起了教跳太平鼓舞的舞蹈班。“让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成为老人心中最大的愿望。

自幼学艺为谋生

太平鼓舞在大连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据考证是由满族的单鼓舞发展而来,原是人们喜庆丰收、祈求太平的祭祀舞,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地挖掘整理,形成了乡土气息浓郁,演出形式活泼多样的董家沟太平鼓舞。董家沟太平鼓舞作为大连地区的民间艺术之一,因表演幽默、欢快、贴近百姓生活,曾经在开发区大孤山、海青岛、董家沟等地广为流传,深受百姓的欢迎。然而,当初傅振连走进太平鼓舞的艺术之门,却远没有想将中的那么浪漫。原来,傅振连的父亲25岁从师学艺,解放前是以跳太平鼓舞养家糊口。傅振连从小就随父亲走南闯北,靠父亲的口传心授,熟练掌握了太平鼓的各种传统腔调、唱词和动作技巧。如今已73岁高龄的傅振连还清晰地记得最初学艺时父亲的严格与苛刻,只因为那是一家人赖以生存的谋生手段。解放后,傅振连和他的太平鼓舞一起获得了新生。他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事儿编成新词,用“九腔十八调”的“老鼓”、“老调”唱出来,受到广泛欢迎。他记得当时最风光的一次是在一次演出后,当时人民公社的主任亲自给他披红戴花,还夸奖他演的好。

起起落落不了情

傅振连没想到的是,在“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董家沟太平鼓舞被当作“跳大神”之类的迷信活动,连傅振连视为珍宝的父亲传下来的用羊皮制作的太平鼓,也被视为“跳大神”的工具而被没收。众多的太平鼓舞民间艺人因此受到打击,太平鼓舞从此走向衰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老人虽然得到平反,但是由于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傅振连的太平鼓舞再也没有正式登上过舞台。不过,老人心中对太平鼓舞的感情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他不仅自己重新制作了一面太平鼓,有时还会在闲暇之余会自娱自乐地跳上几段。后来,连小孙女也被爷爷独具特色的舞蹈所吸引,一招一式的学了起来。就在老人70岁那年,文化部门的几名工作人员的突然来访让老人心里一惊。他心中忐忑地想:“难道我教小孙女跳太平鼓舞的事让他们知道了?是不是又不让跳了?”谁知聊起来才知道,原来董家沟太平鼓舞已被评为大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开发区管委会还制定了发展太平鼓舞的“五年计划”。来访者是专程来鼓励自己将已“放下”近50年的太平鼓舞重新“拾起”来的。他们还保证,将帮助他“办班教学”,传授太平鼓舞。闻听这一喜讯,老人惊喜地一把握住工作人员的手,连连说道:“你们可来了,来得太好了。” 太平鼓舞

欣逢盛世舞太平

在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傅振连老人在自己家中开办了太平鼓舞培训班,董家沟街道为了支持这一特色民间艺术的传承,还为老人买了太平鼓和腰铃等道具。傅振连太平鼓舞培训班的第一位学员,就是傅振连的老伴。别看她也是快70岁的人了,但毕竟她常看傅振连的表演,所以很快就出徒了,还得过大连市文化局颁发的表演太平鼓舞的证书。傅振连的第二位学员是他15岁的小孙女。小孙女也因为从小耳濡目染,很快就掌握了太平鼓舞“走得轻、稳;击鼓快、巧”的要领,击鼓、翻鼓、扭腰、踢腿、走鼓点等动作更是一学便会,很快两人都可以配合傅振连上台演出,让老人常乐得合不拢嘴。越来越多的人得知傅振连老人开班传授太平鼓舞,逐渐有人开始慕名而来拜师学艺。在老人的徒弟中,还有一名65岁的高龄学员。傅振连想:“这太平鼓舞是又扭腰又踢腿的,可别把人家闪着摔着。”就说啥也没答应对方“收徒”的事。可是没想到,这个人很有恒心,天天往傅老的家里跑,还对老人说:“你70多岁还能跳,我比你小10岁,咋不能跳?困难的动作做不了,就做简单的动作呗。”最后老人没法子,只有“勉为其难”地答应了。可不成想,这个高龄学员学习最为刻苦,几个月下来,不少动作竟然比年轻人做的还好。年逾古稀重跳太平鼓舞,让傅振连老人无比感慨。他说,从前自己看着当年会跳太平鼓舞的人一个个离世,还担心父亲传下来太平鼓舞今后彻底失传。没想到如今欣逢盛世,古老的太平鼓舞也获得了新生。他如今最大的愿望是,有朝一日能够带着老伴和孙女走上央视“星光大道”的舞台,向全国观众宣传大连传统民间艺术太平鼓舞。 [4]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8 20: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