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奥地利电影
释义 奥地利电影

§ 内容

20世纪初,奥地利出现新闻片。1908年,导演哈努斯拍摄了奥地利第一部故事片《从梯级到梯级》。1914年,出现了一家电影公司,摄制一些根据德国和奥地利作家的文学作品改编的故事片。1920~1924年是奥地利电影业的兴盛时期。这几年摄制的影片有A.柯尔道的《王子和穷人》(1920)、《参孙和达里拉》(1922)、M.凯尔泰斯(即M.柯蒂斯)的《索托玛和葛莫拉》(1923)、《奴隶的女王》(1924)、R.威内的《奥尔拉克的手》(1924,德、奥两国合拍)。

有声电影出现后,奥地利成为一个专门摄制音乐片的国家,如,著名导演W.福斯特拍摄了叙述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生平的影片《未完成的交响曲》(1933),描写哈布斯堡王朝时代维也纳的舞会盛况的影片《化妆舞会》(1934)《玛祖卡舞曲》(1935)和《小夜曲》(1937);导演O.普雷明格拍摄了音乐片《深厚的爱情》(1931);导演G.柯斯切里茨拍摄了玛丽亚?巴什基尔柴瓦(1935)。1938年纳粹德国将奥地利吞并后,很多重要的电影工作者纷纷侨居国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恢复了独立地位,电影产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年产影片最多达25部。著名导演G.W.派伯斯特回到他的祖国执导了故事片《审判》(1948),此片1948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最佳导演奖”,是战后奥地利第一部获奖影片。这期间银幕上出现的其他重要影片有描写从战场上返回家乡的士兵的遭遇的《遥远的路程》(1946,导演艾休什),揭露法西斯军队在南斯拉夫的残暴罪行的《最后一座桥》(1953,导演奎特涅尔)、描写希特勒统治崩溃的《最后一幕》(1955,导演派伯斯特)。这个时期拍摄的重要影片中还有法国和奥地利合拍的故事片《俊友》(1955,根据G.de莫泊桑同名小说改编,导演L.达更)、《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1956,根据B.布莱希特的话剧改编,巴西导演A.卡瓦尔坎蒂)。此时在奥地利影片中占主要地位的仍然是音乐片和传记片。传记片中有描写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1949,导演维尔岱),描写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莫扎特,伸出手来吧,我的生命》(1955,导演哈尔特勒)、描写著名奥地利演员日拉季的《来自维也纳的演员》(1954,导演帕里拉)比较成功的还有导演瓦尔特?费尔森斯坦改编的贝多芬的歌剧《费德里奥》和维尔岱改编莫扎特的歌剧《唐璜》(1954)。这期间,奥地利还摄制了一批音乐歌舞片、闹剧片、侦探片等。1953年以后的几年里奥地利年产影片达25~30部。

60年代初开始,奥地利电影业经受了严重危机,原因是得不到国家资助和来自电视的竞争等。60年代末,奥地利电影产量每年下降到1~2部。从70年代中期起,奥地利政府增加了对电影业的资助,促进了电影的发展这时期拍摄了几部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如描述资本主义世界“小人物”的无权境遇的《命中注定的人们》(1974,导演柯尔蒂),描写青年通过各种形式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反抗的《来自奥塔克林格的耶稣》(1974,导演W.佩勒特和H.科赫尔)及《最后的机会》(1977,导演马达雅)。此时,知名导演M.舍尔根据 O.E.J.von霍尔瓦的小说拍摄了故事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1979),导演P.帕察克拍摄了揭露法西斯主义和新法西斯主义的影片《卡斯巴赫》(1978),导演F.安特尔拍摄了《伯克雷尔》(1981),导演班涅尔特拍摄了《继承人》(1983)。

奥地利80年代有近 600家影院,有“维恩-电影”、“什约恩布伦”、“宇宙-电影” 3家大制片厂。奥地利电影资料馆是欧洲规模较大的资料馆之一。出版的电影杂志有《电影艺术》(1949年创刊),《电影欣赏》(1951年创刊)。从1960年起,奥地利每年举办“维也纳”电影节。

§ 配图

§ 所属分类

电影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4: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