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安敏
释义

§ 简介

安敏

湖南新化人。中共党员。1972年高中毕业参加工作,后毕业于中央党校经济专业。历任新化县中小学教师、文化干部,文联副主席,区镇党委副书记,娄底市报社副总编辑,电视台台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总工会党组书记并任常务副主席。主任编辑。湖南省企事业文联副主席,市作协副主席、人大常委委员。1976年在省刊发表作品。诗歌、散文、小说、儿童文学、电视文艺、评论以及新闻并举。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二级。著有长篇小说《月落紫血天》(合作),中短篇小说集《杨梅酸杨梅甜》,散文集《为什么流泪》,诗集《悲壮之诗》等作品7部。长诗《悬崖》等作品数十次获省以上各类文艺创作奖,1988年整理民间文学获国家艺术学科奖。1990年获湖南自学成才奖。

§ 职业历程

2009年4月10日,安敏又为“工人文学”做了一件大事。这一天,“中国脊梁网”正式开通,他主编的工会刊物《脊梁》终于有了电子版。

早在2006年,“脊梁”还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文化产业商标。在湖南娄底市总工会当了8年党组书记、副主席,安敏“布子”职工文化建设的脉络清晰。他说:“这个商标的产权属于工会,是工会资产的一部分。”

“用创作激情创造工作成果,用工作热情激发创作灵感”——这就是作为诗人的安敏,与作为“工会人”的安敏的“激情遭遇”……

初涉工会“举目无亲”

“刚听说要调到总工会工作时,我感觉隔了一层东西,突然离开了自己多年奋斗的专业天地,有点‘举目无亲’的感觉。”2001年安敏来到工会,开始了崭新的工作和生活。“换一个工作环境,对你肯定不会有坏处。”安敏“冲”着组织部找他谈话时的这一叮嘱到了新的岗位,他放下心,沉住气,想在工会领域里寻找或者发现一点新东西。面对以往不熟悉的新事物,就看你用多少心力来对待了。安敏在多个岗位磨练过,无疑积累了智慧,又是作品甚丰的作家,“文学即人学”,不同的行当、不同的人,情感却是一样的,能够在任何地方相通。安敏发现了自己在工会的价值,“隔行如隔山”的工会工作,跟他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

虽然到工会机关后只能“业余写作”,但他从没有停过笔。这也许得益于他业余爱好的专一:不打牌、不钓鱼、不喝酒、不抽烟,工作之余就守着文学这个 “灰姑娘”。从1972年发表第一篇作品起,他小说、散文、诗歌、文艺理论及新闻、电视剧本多种体裁并举,如今已经洋洋洒洒著书10部,总计400多万字。

“10本书,有3本从头到尾写的是工会、工人和工业题材。”安敏说,到总工会不久,他发现“三工”其实是文学创作的“富矿”。来工会之前,也正是那些普通劳动者的善良、真诚和友爱,曾经深深打动过安敏。他说:“是普通劳动者的朴素形象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养料,滋润了我的文学航程。”

为普通劳动者塑像

在细微之处体察真善美,是安敏的风格。他说:“我要为普通劳动者塑像,也通过那一尊尊塑像,描画好自己的人生坐标。”“我的处女作是一篇纪实性散文,叫《我在寻找你》。”安敏说,这篇30多年前写下的散文,记录的是一个陌生木工的故事,描摹的正是普通劳动者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人性之美。

八九岁时,生长在做乡村教师的母亲身边的安敏,寒假里去城里奶奶家小住,帮着去拾柴火。在被一帮城里孩子欺负时,他得到了这位陌生木工叔叔最细微的帮助。感激之情一直深藏心底,他说:“老实人吃亏,但偏偏就有人关心老实人。保护弱者这种朴素的情感,在普通劳动者那里是一种自然的流露。那位木工叔叔,是我一生的精神榜样。”

到总工会机关工作后,坚持“业余写作”的安敏在创作题材上开始回归,用更多的笔墨书写工人,书写劳动形象,捕捉他们不为人知的喜怒哀乐和精神世界,哪怕是不经意的举手投足,甚至只是一个侧面、或者一个背影。

“不管现在的文学怎样浮躁,我的文学目光都始终放在普通劳动者身上。”他说:“这既与我的文学使命观有关,又与我目前的工作有关。”与一般的作家相比,安敏是总工会的常务副主席;与一般的工会主席相比,安敏是一个热情洋溢的作家。

安敏特别看重2005年由全总授予的“全国五一文化奖”和湖南省职工文学创作一等奖,以及2007年的全国“职工文学创作征文优秀作品奖”。安敏认为,自己最大的创作还是为普通劳动者服务的工会事业。

如今谁来写工人

现代工业文明正在成为现代中国文明的主流,而现代工业文明对人、对人性、对人类精神的解放与张扬,似乎一直遭到当代文坛的冷漠与怠慢。近些年,中国长篇小说的年均创作量已突破1000部,散文和诗歌的创作量更大,但其中写工人、写工业题材的作品不到1%.“如今谁来写工人,谁来写工业题材?”坚持“业余写作”的安敏,常常陷进深深的孤独。

安敏说:中国的工人文学,曾经影响过“主力军”艰苦奋斗的劳动热情,也辉煌过中国的文学殿堂。而今天在国有企业改制后新出现的各种成分并存的工人队伍,特别是农民工队伍,更需要文化熏陶和精神营养。所以他想拯救职工文化资源,十分急迫地想把“走”散了的职工业余创作群体重新聚拢,把“工人作家”、 “工人书画家”、“工人摄影家”一个一个地找回来,让备受挫折的“工人文学”、“职工文艺”再度崛起。

2005年12月,筹备将近一年、由安敏担任主编的有湖南省新闻出版局登记号的双月刊《脊梁》创刊。安敏说,由市总掏钱办这个杂志,目的就是要挖掘和培养一批职工“文化技师”,向工厂、向工地、向职工配送精神食粮,提供文化服务,并倡导“写工人、工人写”,把“工人文学”的旗帜再举起来,把中国工人的脊梁再书写出来。

从创刊起,这份刊物就专门开辟了专栏《旗鼓台》,组织名家和职工讨论当今“工人文学”,惟一的主题就是:“如今谁来写工人”。这七个大字,从创刊至现在的21期中,一期都未间断过。

做工人文学“娘家人”

在为“工人文学”鼓与呼的同时,日常工作之余,安敏全力以赴培养和扶持工人诗人、工人作家,推出了大量由井下工人、炼钢工人、下岗职工、一线女工作者创作的反映工人生活的新作品。塘冲煤矿矿工诗人陈援华成为湖南省作协会员,完全是因工会的发现、培养和扶持。2007年,在娄底市总资助出版的工人作家“热土文丛”中,写了14 年诗歌的陈援华终于出版诗集。作为工人文学“娘家人”的安敏,还利用自己的人缘,邀请工人出身的蒋子龙、阿城、姜贻斌等著名作家在《脊梁》杂志上发表关注当代工人生存现状的新作,一起为“工人文学”、“职工文艺”摇旗呐喊。以“脊梁”为旗号,娄底市总还在2008年5月开展了首届职工文化艺术节活动,评比表彰首届“脊梁”人物和“脊梁”书画双十佳。“以文化人、以文凝聚人、以文帮扶人。”在安敏的倡导下,娄底市总把职工文化建设与“体面劳动”对接,不仅践行对职工精神文化权益的维护职能,还通过扶植新人,帮助贫困的工人文艺创作者靠技艺养家。

2008年八九月,借助市总的“职工文化长廊”,娄底市饮食公司下岗职工王界明举办了首次书画作品个人展。

“有两三千人看了我的展览,从那以后,我就开始有些名气了。”王界明说,他下岗早、年纪大,加上身体不好,就业比较困难,没想到市总别具一格的帮扶挺管用,一些单位把广告制作业务送上了门,使他的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3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