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奥地利帝国 |
释义 | § 基本简况 奥地利帝国国旗 奥地利帝国由哈布斯堡家族统治的奥地利封建帝国。鉴于神圣罗马帝国已名存实亡,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1792~1806在位)于1804年宣布自己为奥地利皇帝,改称弗兰茨一世(1792~1835在位)。统治范围包括奥地利、匈牙利、上西里西亚、波希米亚等地。1867年奥匈帝国成立,奥地利帝国不复存在。 神圣罗马皇帝弗朗茨二世就任神圣罗马皇帝时,德意志城邦割据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神圣罗马皇帝早已大权旁落。法国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剧了德国诸城邦的分化,帝国的前景并不乐观。再加上1804年5月18日,法国第一执政拿破崙称帝。有见及此,在拿破崙称帝三个月后的8月11日,弗朗茨宣布提升奥地利大公国为奥地利帝国,自称为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以回应拿破崙,并借机整合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地。 奥帝国最大的特点也是弱点便是,领土跨越多个民族的居住地,而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崙推行自由主义以及民族平等的冲击下,各地反哈布斯堡统治的活动日益活跃。虽然如此,奥地利帝国仍是欧洲主要国家之一。奥地利皇室向来担心革命浪潮危及自身的统治权,奥军向来积极干预欧洲他国事务,镇压革命。另一方面,奥地利历任皇帝笃信天主教,因此教廷给与神圣罗马皇帝在教宗选举中的否决权,被转授与奥地利皇帝,直至1914年才被枢机主教团废除。 § 历史发展 奥地利帝国领地控制范围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哈布斯堡王朝同法国关系恶化,先后三次参加反法联盟,均为拿破仑·波拿巴击败,失去本土西部、意大利北部、西加里西亚和南斯拉夫等领地,神圣罗马帝国已彻底瓦解。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1806年放弃神圣罗马皇帝称号。1809年任命K.W.N.L.von梅特涅为首相,奥地利的反法政策改为策略性与法合作。1810年弗兰茨一世将女儿玛丽亚·路易丝嫁给拿破仑一世,以巩固奥地利的地位。1812年,拿破仑一世侵俄失败(见俄国1812年卫国战争),奥地利又转而与法作战,莱比锡会战以后,于1814年3月攻入巴黎。在同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梅特涅施展外交手腕,使奥地利收复所失领地,后组成以奥地利为首的德意志联邦,奥地利的大国地位得到恢复。1815年,奥地利发起成立神圣同盟,成为复辟势力的代表,纠合欧洲各君主国,镇压各国革命,维护专制制度,充当欧洲宪兵。 § 结束统治 美泉宫是坐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西南部的巴洛克艺术建筑 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后,各小邦纷纷参加,梅特涅的权势一蹶不振。欧洲1848年革命爆发后,3月13日维也纳群众在学生领导下爆发起义,梅特涅被迫辞职。在维也纳革命影响下,匈牙利和捷克先后发生革命,斯拉夫人问题日益尖锐化,全国各地革命一触即发,皇帝斐迪南一世被迫逊位,其侄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即位。此后政治倒退,帝国的专制统治变本加厉。1849年起,奥地利与普鲁士为争夺德意志霸权展开尖锐斗争。奥地利在德意志联邦中的盟主地位暂时得到稳定。1864年奥、普联合对丹麦作战,奥地利获得荷尔斯泰因。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奥军被击败,被迫放弃荷尔斯泰因,并同意解散德意志联邦,此后,德意志走上以普鲁士为首的自上而下的统一道路,奥地利被排除在外(见德意志帝国)。奥地利统治者被迫转向巴尔干等地发展,对国内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采取让步政策。1867年2月,匈牙利获得自治,同年6月正式成立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的统治结束。 § 奥匈帝国 奥地利帝国国歌乐谱2 奥地利帝国成立以后,国内多民族的纷争和对外战争的失败令哈布斯堡-洛林皇朝的势力再被削弱。 1859年的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奥帝国失去在意大利的所有领地;1866年的普奥战争迫使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结束了哈布斯堡家族统领德意志各城邦的时代。内政方面,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国内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强。奥军在沙俄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更加加剧了匈牙利对奥地利的统治不满。 在一些政府官员劝告下,奥皇弗朗茨·约瑟夫决定与所有民族运动家谈判。虽然如此,但帝国内各部分以匈牙利贵族的势力最为强大这些贵族,而他们只肯接受一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纵使维也纳担心单独与匈牙利贵族谈判会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对,但最终仅与匈牙利的贵族协商,令奥匈最终组成一个联邦国家。 自此,奥地利帝国成为奥匈帝国的主要组成部分,直至1918年奥匈帝国被瓦解,而奥地利帝国的主体,奥地利皇室领地,成为奥地利共和国。 § 领土列表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西南部的巴洛克艺术建筑 奥地利帝国辖下由多个奥皇兼任国王的“王国”以及一些公国和领地组成,主要组成部分如下: 波希米亚王国 (Königreich Böhmen) 匈牙利王国 (Königreich Ungarn) 达尔马提亚王国 (Königreich Dalmatien) 加里西亚及洛多梅里亚王国 (Königreich Galizien und Lodomerien) 克罗地亚及斯洛文尼亚王国 (Königreich Kroatien und Slawonien) 伦巴第及威尼斯王国 (Lombardo-Venezianisches Königreich) 奥地利皇室领地 (Erzherzogtum Österreich) 卡林西亚公国 (Herzogtum Kärnten) 卡尼鄂拉公国 (Herzogtum Krain) 萨尔茨堡公国 (Herzogtum Salzburg) 西里西亚公国 (Herzogtum Schlesien) 施蒂利亚公国 (Herzogtum Steiermark) 布科维纳公国 (Herzogtum Bukowina) 塞尔维亚及塔米斯-巴纳特公国 (Woiwodschaft Serbien und Tamisch Banat) 特兰西瓦尼亚大公国 (Großfürstentum Siebenbürgen) 摩拉维亚侯国 (Markgrafschaft Mähren) 蒂罗尔亲王伯国 (Gefürstete Grafschaft Tirol) 戈里奇亚和格拉迪斯卡伯国 (Grafschaft Görz und Gradisca) 福拉尔贝格领地 (Vorarlberg) 伊斯特尼亚领地 (Istrien) § 历任奥皇 弗朗茨 帝国皇冠,原为神圣罗马皇帝鲁道夫二世的私人皇冠自弗朗茨称帝后,到1867年重组为奥匈帝国共有3位君主。若算至哈布斯堡王朝覆亡,则共由四位君主曾使用奥地利皇帝的称号。 奥地利帝国时期 弗朗茨,1804年-1835年,音译为法兰西斯 费迪南,1835年-1848年 弗朗茨·约瑟夫,1848年- 1867年,音译为法兰西斯·约瑟夫 奥匈帝国时期 弗朗茨·约瑟夫,1867年- 1916年 卡尔,1916年-1918年,末代奥皇,英译为查理,卒于1922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