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太和城遗址 |
释义 | § 遗址概述 太和城遗址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太和村西苍山佛顶峰山麓。 遗址西依苍山,东临洱海,是扼锁下关与大理的咽喉,地势十分险要。此城原来为“洱河蛮”所居,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蒙舍诏诏主皮罗阁在唐朝的支持下,击败河蛮,统一了六诏,徙居此城,建立了南诏国,此城亦成为南诏政权建立后的第一座都城。太和城遗址城市颇具规模,根据唐樊绰《蛮书》记载:太和城“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现在遗址仅存两道夯土城墙,北城墙西从佛顶峰台坡向东北延伸至洱海之滨,长3225米;南城墙西从苍山五指峰麓向东延伸至洱滨村,长3350米。夯筑的残墙基宽为4~5米,高2~4米,全城面积约3平方公里。位于佛顶峰上的佛顶寺,其周围地面高出寺内地面0.3米,房基厚近4米,为一面积近3600平方米的土台,据传说当年南诏国的避暑宫及金刚城即建于此处。 太和城遗址内有南诏德化碑,位于太和村西140米,原下关至上关古道的西侧,约立于公元766年。碑高3.97米,宽2.46米,厚0.6米,呈长方形,顶有榫孔,原应有额,现已不存。 碑文残损过甚,碑面正文原来有3800余字,现只存256字。碑文主要记述了南诏政权建立初期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如唐开元、天宝年间唐王朝支持蒙舍统一六诏,后双方发生矛盾,唐王朝三次派兵讨伐南诏,南诏投向吐蕃,以及西开寻传(今德宏傣族、景颇陈白治州境)、筑拓东城(今昆明市)、设置官制等史实,记录十分详尽。碑背的职官题名现在保存有41行,提供了南诏初期职官制度和许多民族参加南诏政权的情况。 碑文相传为南诏清平官郑回撰,唐御史杜光庭书。文章婉转动人,词藻华丽。书体在行楷之间,遒劲秀拔,有李北海(李邕)的笔意。唐大历元年(766年),南诏王阁逻凤立此碑于太和城宫门外。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为金石家王昶访获,嘉庆三年(1798年)李亨特就地建亭保护。此碑是研究南诏历史及其与唐朝关系的珍贵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太和城遗址位于大理古城以南7公里的太和村西苍山佛顶峰麓。遗址西起佛顶峰,以南延伸至洱滨村,长3350米,以北延伸至洱海岸边,长3225米,全城面积约3平方公里,一直到明朝后才逐渐荒废,现在保留着一些断壁残垣。 太和城曾经是古代南诏国的都城,公元739年迁都于此,直到779年,作为南诏国都,是南诏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历史背景 太和城遗址考古现场唐开元25年公园737年,蒙舍诏皮罗阁在唐朝支持下,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739年建都太和城至779年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太和城作为南诏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达40年之久。今《南诏德化碑》尚存。元郭松年《大理行记》记太和城:周回十有余里。城废于明初。南诏德化碑立于赞普钟十五年即唐太历元年(公元766年),是南诏王阁罗风被迫叛唐投吐蕃以后,为说明阻绝化之由、受制西戎之意不得己叛唐而立的。碑文内容丰富,对南诏初期历史叙述极为详细,着重讲述了南诏和唐朝原的密切联系及双方交恶的经过,双方三次兵戎相见,最后南诏归吐蕃的过程。为研究南诏的形成、社会制度、云南各民族的关系、南与唐王朝和吐善的关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资料。 § 南诏德化碑 南诏德化碑现存苍山顶的金刚城及南、北两道城墙。城墙多依山势用土夯筑而成,残存的北段城墙高出地面约3米,厚约5米。太和城西依苍山,东临洱海为天然屏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南、北城墙相距约500米,城内立有著名的南诏德化碑。 南诏德化碑现存云南省大理市境内,沿滇藏公路至七里桥乡太和村,往西约200米的南诏德化碑公园内,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诏德化碑系青石刻碑,高4米,宽2.4米,厚0.6米。碑立于公元776年(赞普钟十五年即唐大历元年),是南诏王阁罗凤被迫叛唐投吐蕃以后,为说明“阻绝皇化之由,受制西戎之意”不得已叛唐而立的。 石碑阳刻正文3800余字,今仅存220字。着重叙述了南诏和唐朝原来的密切联系及双方交恶的经过,双方3次兵戎相见,最后南诏归吐蕃的过程。石碑阴刻41行,3000余字,现仅存556字。内容为南诏重要职官题名。现存碑文内容资料为明代云南著名文学家和理学家李元阳在《万历云南通志》中首录。 南诏德化碑为研究南诏的形成、社会制度、云南各民族的关系、南诏与唐王朝和吐蕃的关系,以及研究南诏初期统治阶层的结构、职官制度等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文献资料。 南诏德化碑被誉为“云南第一大碑”。 § 大理 大理风光大理地处云南省中部偏西,市境东巡洱海,西及点苍山脉。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山水风光秀丽多姿,是中国西南边疆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远在四千多年前,大理地区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动。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大理曾有着显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汉之际,大理是“蜀·身毒国道”(从四川成都,经云南大理、保山进入缅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经之地,这条通道,对促进大理地区和内地的联系、对促进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区设叶榆县,直至南北朝叶榆县的建制一直未变。唐初,洱海地区“六诏”中的蒙舍诏势力渐强,在唐朝支持下,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国都城由巍山迁至太和城(今大理苍山太和村附近),此后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带)。南诏与以后建立的三个王朝及大理国都城均定都于羊苴咩城。从公元8至13世纪的唐宋五百多年间(即从公元738年南诏国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国覆灭),大理一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诏、大理国的都城所在地。 大理民族风情元代大理国灭亡后,仍然将云南政治中心设于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云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迁至昆明,但大理仍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袭至今。 大理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在大理古城及周围分布甚广,它们以古城为中心,沿苍山之麓、洱海之滨呈线状分布。大理市现已确定不同级别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处。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修建并完整保留至今的大理古城,屏山镜水环境优美,古朴典雅生意盎然,并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崇圣寺三塔、太和城遗址(含南诏德化碑),省级元世祖平云南碑、苍山神祠、佛图寺塔、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等文物古迹,纵贯了唐(南诏)、宋(大理国)、元、明、清及民国等各个历史时期。 § 旅游指南 太和城遗址太和城原为河蛮(白族的先民)所建立的城邑。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南沼王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攻占太和城。次年(公元738年)以太和城为都城建立南诏政权,直到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西)止,历时42年,太和城是南诏前期的都城。山顶有金刚城,建有鹤顶寺,在洱海金梭岛上建有南诏避暑宫,可供考察、游览。 地址:云南省大理市七里桥乡太和村西的鹤顶峰麓。 门票:10元 交通:可从大理古城或下关乘中巴前往,从下关出发约需15分钟,票价2元,路旁可以看见有“太和城遗址”的标牌。 住宿:没必要在此居住,可作为参加大理的一个活动.可在大理住,推荐MCA和四季客栈,因为具有国际青年旅馆的特点和价格. 饮食:本地最为著名的就是“三道茶”了,也称回味茶。另有洱源扇也可一尝。 购物:有服装、各式挂包、壁挂等。用蜡染布制作的服装多次荣获轻工部全国优秀旅游产品奖、中国文化时装优秀奖和省优秀民族产品奖。 [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