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孟森
释义

§ 简介

孟森孟森中国历史学家。字孙﹐号心史。江苏省武进县人。1869年(清同治八年)生于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后并入武进县)。十四岁就学于当地名师周载帆﹐以应科举之试。时孟森于制艺(八股文)外﹐开始着意于学术﹑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发展。嗣后又赴日本留学﹐进一步接受了西方近代学术文化和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并于其后撰写翻译了一些有关法学及经济学的著作。中年时﹐孟森作幕广西龙江兵备道﹐又为著名实业家张謇亲近幕友。他留心于地方政治经济现状﹐曾参与了清末立宪运动。

清末民初﹐孟森逐渐脱离政治活动﹐开始专力于治史。1914年﹐他以“心史”之号发表《心史史料》第一册﹐着重对清朝入关前的历史进行系统研究。1930年﹐孟森受聘于南京中央大学﹐讲授清朝入关前历史﹐撰成讲义《清朝前纪》。不久﹐复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讲授《满洲开国史》﹐编纂《明元清系通纪》。鉴于清朝入关后﹐讳言在关外曾臣于明朝的历史﹐致使其入关前史事多有湮没﹐孟森开创满洲开国史的研究﹐着力对清朝入关前后的历史数据进行发掘﹑梳理和考 孟森订。此间﹐他还讲授明﹑清断代史﹐着有《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对史实进行考订叙述﹐多有发明创见﹔所作评议﹐亦具精辟独到之处。其中《清史讲义》﹐在利用《清实录》﹑《清史稿》的同时﹐又兼采档册及《朝鲜李朝实录》等鲜为人用的史料﹐是一部水平较高的断代史专著。他还先后发表明清史及其它断代史论文近百篇﹐多收入《心史丛刊》﹑《清初三大疑案考实》中﹐另有少量未发表过的文章﹐1949年后由中华书局编入《明清史论著集刊》及《续刊》中。主要有:《清太祖起兵为父祖复仇事详考》﹑《女真源流考略》﹑《横波夫人考》﹑《海宁陈家》﹑《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太后下嫁考实》﹑《世祖出家考实》等。孟森治史在传统方法上吸收了近代史论研究方法﹐开创了明清断代史研究之先河﹐但他在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均未超出旧时代的窠臼。1937年冬﹐孟森病逝于北平(今北京)。[1]

§ 事迹

孟森孟森是被公认的中国近代清史学科的一位杰出奠基人。他的著作代表近代清史学科第一代的最高水平,是近代清史研究发展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孟森年十四,从里中名师周载帆读,于制艺应举之外,稍稍窥见学术、事功、文章、经济之门径,嗣获廪生衔后,因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思潮的影响,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法政大学,专攻法律。越三年,毕业回国。翌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入广西边防大臣郑孝胥幕,利用幕府中收藏的笺奏、函牍、札答等大量公私文献资料,撰成《广西边事旁记》,主要为颂扬郑督办广西边防政绩而作,而立言以郑为“将之良者,恒兼宰相器”,则所期非人矣。

是年冬,郑辞广西边防大臣职,孟森随郑之上海,参预成立预备立宪公会。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七月孟森接任《东方杂志》主编职,借宣传君主立宪,乃以其平日法学修养,发表文章议论君主立宪,颇有独到之处。越年(宣统元年,1909年)五月,孟森当选江苏省咨议局议员,以其所著《各省咨议局章程笺释》中有云:“以议院为国家立法机关,以政府为国家行政机关,以法院为国家司法机关,三权分立,而君主独揽之”,是孟森对君主立宪政体之主张十分明确。同年秋,他被派往奉天(今辽宁省)、吉林、黑龙江、直隶、山东各省考察宪政,希望能联合各省咨议局,共同发起请愿运动,上奏清廷,请求速开国会成立立宪政府。时不我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武昌起义后,清社云屋。而孟森为程德全指挥的江浙联军进攻南京起草誓言,仍为立宪派的主张进行最后的游说,如云:“其日夜所希望,惟求改专制为立宪,使吾中华大国,得一位置于列强之间”;“欲求政体之廓清,端赖国体之变革”;“非仇故君,非敌百姓”;“无汉无满,一视同仁,为国为民,务求在我,将泯贵贱亲疏为一大平等,即合行省藩属为一大共和”云云。全文约一千字,虽无遗老保皇之陈词滥调,亦无革命排满之豪言壮语,是孟森不啻为我国末代皇帝唱助丧歌云。

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孟森被推为共和党干事。民国元年(1912年)秋,与民族实业家张謇【江苏南通人,清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恩科状元】因建议组织中美银行和改革盐政以减轻政府财政困难,受到袁世凯的青睐。翌年一月当选为众议院议员,七月又被选为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再越年(1914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停止众、参两院议员职务,从此,孟森的政治生涯告一结束。

进入民国后,孟森为了配合其所从事的议会活动,曾撰写了一些政治论著:译书有《平民政治》(原为英国布鲁士J.B.Bryce所著,孟森据日译本译成中文)、《日本民法要义》(日本梅谦次郎著)与《统计通论》(日本横山雅男著);自己撰有《法学通论》与《财政学》两书,均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问世。此为孟森壮年有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而其所译所撰究均与所学有关,非投合时流所可比拟。孟森还注重对清代“公案”即历史疑案的研究,为此,他十分重视利用第一手档案资料,相继发表了不少篇有关清史专题的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满洲名义考》、《清国号原称后金考》、《清始祖布库里英雄考》、《清初三大疑案考实》、《八旗制度考实》以及《奏销案》、《科场案》、《朱方旦案》、《金圣叹考》等,后来多被收入《心史丛刊》一、二、三集中。上述各文涉及前朝典章,国故謏闻,事无巨细,有见必述,考证具见功力,论断令人折服,在当时的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很多人的重视。自此,孟森的论著被认为是有关清史问题的权威之作。

从1929年起,孟森就聘于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为副教授,开清史一课。越年,他出版了《清朝前纪》,再越年(1931年),北上应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讲授满洲开国史,并印发《明元清系通纪》讲义,迄至1937年夏,先后又印《明史讲义》与《清史讲义》。

孟森致力于明清断代史研究,成绩斐然,多有精湛之处。如对清朝开国史之研究,清之子孙对清朝开国史用尽心思,捏造假状,而参与纂修《清史稿》的清遗老们,也竭力为之掩盖曲洗,以泯灭其事明之迹。孟森在《满洲开国史》一书中集中揭发了二百年间清与明之关系真相,诚为历史上一大快事。他对明清人物活动的研究多具灼见明识。如明朝建文、朱三太子等及“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承统”及董小宛、顾眉(横波夫人)、孔四贞、香妃、顾太清(丁香花)五个女性的著述文字,皆具有时代人事的重要意义,非一时兴致漫然拿笔之作。他对五个有涉历史的女性的考证,考实释疑,还其本真,也是快事。

孟森之治史,多本中国之传统方法,即多取官修正史,《明史》及《清史稿》等,旁及其他官私著作,窥其旨趣,稽考补苴,以求明备。又善于发见问题,考证一事,必有所为而为。并且长久积累史料,深入探索情实,求明真相原委。兹举关于“朱三太子事述”为例,孟森对朱三太子本传,更为补正,指出康熙四十七年所获朱三太子,实为崇祯四子封为永王者,清廷在朱三太子一事上,“颠倒耳目者二三百年,帝王之用机心刻深长久,为振古所未有”。由此可见,孟森对问题发现之明敏、致力探索之勤久足为治史楷模。

孟森以知命之年出任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主编,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辄于谈清故者有所辩正;北上掌北京大学史学讲席,年逾花甲;迄至1937年底,捐馆辍笔。总合而计之,他研治清朝历史不过三十年,而撰述之富,成就之大,影响之深,自非后辈末学所能望其肩背。[2]

§ 作品赏析

孟森孟森撰题联

庋藏不富已连甍,公有胜私储,还借何烦一瓻酒;

方策犹存知望郡,新钞完旧帙,流传敢负百年心。

——孟森题江苏省常州图书馆

(上联“庋藏”,谓收藏。庋,放置,收藏。“连甍”,谓置物与栋梁相接。甍,栋梁,屋脊。“瓻[chi1]”,盛酒器。《广韵·六脂》:“瓻,酒器,大者一石,小者五斗,古之借书盛酒瓶。”邵博《闻见后录》卷二十七载古语有“借书一瓻酒,还书一瓻酒。”古人向人借书以瓻盛酒为酬。下联“方策”,典出《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望郡”,有声望的郡县。“旧帙”,古书。帙,书套、书函。此联写了新一事物,颇值得一读。民国以后,公共场所的建筑逐渐兴旺发达,公共图书馆即为其中引人瞩目的一项。图书馆的建设是某一地区经济、文化发达的标志之一;常州图书馆,作者称它为“望郡”就是这个道理。联中“公有胜私储”一句写出了读书人的深刻体会,也写出了社会的发展,应以警句看。)

孟森撰挽联

家传伏胜之经,无奈斯文天将丧;

忧在宗周之陨,不知视息世何心。

——孟森代挽龚宝铨之配章夫人

道不同初未相谋,逢此百忧,岂料造车终合辙;

天下溺爱之以手,殁而犹视,应怜并世几愚公。

——孟森代梁启超挽黄克强

(孟心史与梁启超同在共和党任职,立场相同,关系密切,且与革命派论难甚力。“道不同”即此之谓。“合辙”,在梁启超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世凯的同时,黄兴在美国宣传反袁,并为云南护国军筹措军饷。“合辙”即此之谓。“愚公”,指黄兴以实干著称,因以愚公相提并论。此联虽为代人之作,但符合人物身份、立场、经历,应以佳联相看。)

世言政治有关,果尔则政治家,必成人道之蟊贼;

国以工商为宝,如公乃工商界,能造时势之英雄。

——孟森挽夏粹芳

(夏粹芳即夏瑞芳[1871-1914],商务印书馆创始人。近代民族资本家,江苏省青浦[今上海青浦]人。1897年与鲍咸恩兄弟创办商务印书馆,为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914年1月14日,因反对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其美,在闸北福州会馆设立讨袁司令部,被刺身亡。作者与被挽者主持的商务印书馆关系密切,且与民国革命人士关系不协,遂站在逝者立场写此挽联。)

民意之冤大白,而独以一死遗君,不会苍生遽尽;

中国之难果纾,犹可为九原告慰,试看今日何如?

——孟森挽汤觉顿

§ 著作

孟森《心史史料》(第一册),上海时事新报馆,1914年

《满洲名称考》

《清朝前纪》

《清国号原称后金考》

《朱三太子事述》,原载上海《时事新报》,1913年11月

《清朝前纪》,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

《满洲开国史》孟森著、商鸿逵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2月(中华学术丛书之一)

《明代史》,台北中华丛书委员会,1957年

《明代史》(修订本),台北县永和镇华北出版社,1975年

《清史讲义》,北京大学,1934年;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1947年;台北文星书店,1965年

《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年3月

《明元清系通纪》(十五卷),北京大学,1934-1937年;台北学生书局,1966年8月(吴相湘主编中国史学丛书);台北文广书局,1972年8月(史料五篇)

《心史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1916-1917年;上海大东书局,1936年合刊本;岳麓书社,1986年5月合刊本孟森《清初三大疑案考实》,北京大学,1935年;岳麓书社,1986年5月(附于《心史丛刊》外一种)

《八旗制度考实》,北京大学,1936年

《明清史论著集刊》,中华书局,1959年11月

《建文逊国事考》,原载《北平图书馆馆刊》5卷6期,1931年12月

《万季野明文稿辨诬》,原载杭州国立浙江大学《史地杂志》1卷2期,1937年7月

《明史编纂考》,1968年

《明本兵梁廷栋请斩袁崇焕原疏附跋》,原载北平研究院《史学集刊》1期,1936年4月;《幼师》34卷1期,1971年7月

《明烈皇殉国后纪》(据《朱三太子事述》改作),原载《北京大学国学季刊》4卷3期,1934年9月

《南明永历帝致吴三桂书跋》,原载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57期,1936年7月16日

《崇祯存实疏抄跋》,原载《崇祯存实疏抄》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34年,等等

§ 论文

《汉书古今人表通检》,《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7卷1期,1936年1月

《清史传目通检》,《北平图书馆馆刊》6卷2-3期,1932年4月-6月

《臣瓒考》,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责善半月刊》1卷21期,1941年1月

《宋许州长史孙君墓志铭跋尾》,《北京大学国学季刊》4卷2期,1934年6月

《书虬髯客传后》,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103期,1937年6月10日

《明开国以后之制度》,重庆《文史杂志》3卷7-8期,1944年4月

《王树勋案》,南京《中央日报•文史副刊》9-10期,1937年1月10日、17日

《袁廷檮逸事》,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106期,1937年7月1日

《满洲源流所考明代满洲疆域之发微》,《史学与地学》4期,1928年10月

《杨守敬所举赵氏水经注释转袭戴氏嫌疑辩》,《北平图书馆馆刊》10卷5期,1936年9月-10月

《董方立之怀疑戴氏水经注校本》,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68期,1936年10月1日

《拟梁曜北答段懋堂论戴赵二家书》(有序),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论丛》,1936年10月

《商务影印永乐大典水经已经戴东原刮补涂改弊端隐没不存记》,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74期,1936年11月12日

《戴东原所谓归有光本水经注》,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74期,1936年11月12日

《戴本水经注所举脱文衍文》,《北京大学国学季刊》6卷2期,1937年6月

《水经注原公水篇诸家之订正》,《禹贡》7卷1-3期,1937年4月

《禹贡山水泽地所在篇中之熊耳山问题》,《禹贡》7卷6-7期,1937年6月

《清宫述闻序》,章乃炜《清官述闻》

《惜阴堂明词丛书序》,《词学季刊》3卷3期,上海开明书店,1936年9月

《文馆词林校记》,《北平图书馆馆刊》7卷1期,1933年2月

《宋椠大字本孟子校记》,《北平图书馆馆刊》9卷4-5期,1935年7月-10月

《相台本周易校记》,《北平图书馆馆刊》10卷3期,1936年5月

《大学论》,南京《中央日报•文史副刊》15期,1937年3月7日

《藏三耳辨》,上海《东方杂志》23卷17期,1926年9月

《评太平天国历法》,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59期,1936年7月30日

《中国染业史》,上海《东方杂志》23卷6期,1926年3月

《俗用冥仪盘缎考》,上海《东方杂志》24卷3期,1927年2月[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3: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