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宇航员 |
释义 | § 定义 1960年,一批美国宇航员在内华达州空军基地进行野外生存训练,他们用来防晒的“阿拉伯头饰”其实是就地取材,用降落伞材料改制的无论是航天员、宇航员还是太空人,指的都是同一类人。苏联的航天员在俄文中被称为“космонавт”,其斯拉夫词根派生自希腊语“kosmos”(宇宙)和“nautēs”(水手)。直译就是“宇宙航行者”。后来俄罗斯的航天部门也用这个此指代本国的航天员。这个词的英语对译就是cosmonaut。 美国宇航员的称谓“astronaut”来源也差不多。“astro”在希腊语中有“宇宙、星、天体”的含义。这个词加上“naut”的后缀与cosmonaut并无本质区别。 至于cosmonaut和astronaut两个词孰先孰后,是有不同评价标准的。如果按照谁先把人送入太空来比较,自然是苏联的“航天员”早于美国的“宇航员”。但若从航天员的选拔训练时间来看,美国是从1958年开始这项工作的,而苏联从1959年才开始。因此不妨认为这两个名词的历史同样悠久。 在冷战期间,美苏两国出于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在开展太空竞赛的同时也对航天名词划分了森严的壁垒。两国都固守自己的名词体系,对别国航天员使用音译的译法来指代,以示区别。所以,在西方,航天员(cosmonaut)成了特指苏联/俄罗斯航天员的词,而在共产主义阵营中,宇航员(astronaut)成了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航天员的称谓。二者并不混淆。冷战结束后,上述名词经多年使用,已成为各国技术名词规范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再难以改动了。于是各国也就采取约定俗成的办法,仍旧用“航天员”或“宇航员”指代不同国家的航天员。例如在中国的科普界,通常用“宇航员”专指西方国家的航天员。有时这两个词也可以反过来用,比如1995年3月,美国宇航员诺曼?塔加德搭乘俄罗斯联盟号飞船进入太空,被西方媒体戏称为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航天员” (cosmonaut)。 宇航员、航天员和太空人都是外来词。在汉语中原来并没有这样的称谓。其中最年轻的词“太空人”翻译自英文词taikonaut。它是由马来西亚的华人赵里昱(Chiew Lee Yih)在1998年3月创造的,并首先在某个网络科技论坛里使用。差不多同时,陈蓝(Chen Lan,音)在其“Go Taikonaut”的网页里使用它。“Taikonaut”由“太空”的汉语拼音“taikōng”和“水手”的英文缩写“naut”组成。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因为这个原因,2002年12月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时,大量使用这个词来形容未来将出现在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在英语、德语、丹麦语、荷兰语及瑞典语、挪威语、芬兰语等语言中,用“taikonaut”来代表中国航天员;而在西班牙文、法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乃至罗马尼亚文等拉丁语系的语言中,它的变体是“taikonauta”;东欧国家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等也采用了“taikonauta”的拼写方法。 在最新一版的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航天科学技术名词》(2005年版)中,将astronaut和cosmonaut统一译为“航天员”。而在这本“科研、教育、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遵照使用的航天科技规范名词”全书中,并没有taikonaut的影子。毕竟“航天员”一词在中国航天界使用多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文献支持,而“宇航员”主要是科普界使用。“太空人”一词的广泛传布,反映了西方媒体对中国航天取得成就的认可。 [1] § 太空里程碑 世界上第一名宇航员是尤里·加加林,他在1961年4月乘坐东方1号(Восток-1)进入太空。第一位女性宇航员是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她在1963年6月乘坐东方6号(Восток-6)进入太空。在1961年5月上太空的艾伦·谢泼德则成为美国首位航天员。王赣骏是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华人. 他于1985年4月29日至5月6日乘坐挑战者号太空飞机(使命代号:STS-51-B)进行了为期7天的太空飞行。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升空成为中国首名航天员。其他曾经进入过太空的美籍华裔包括卢杰, 焦立中、张福林。 最年轻的宇航员是戈尔曼·季托夫,他乘坐东方2号升空时只有26岁。最老的是约翰·格伦,他乘坐STS-95升空时已经77岁了。在太空中逗留时间最长的是瓦列里·波利亚科夫(共438天)。到2003年,个人上太空次数最多的为7次,该项纪录由杰里·L·罗斯和张福林两人保持。宇航员离地球最远的距离是401,056千米,发生在阿波罗13号紧急事件中。 首个自制航天器升空的航天员是迈克·梅尔维尔,乘坐的是宇宙飞船一号(SpaceShipOne Flight 15P)。这与各式各样的百万富翁太空游客形成对比,那些太空游客只是作为公开提供资金的飞行乘客或少数人员(通常由俄罗斯提供飞到国际空间站的服务)。 在美国,被选为候选航天员将获得银质奖章。他们进入太空后,将收到金质宇航员奖章。美国空军也授予飞越海拔80千米的飞行员宇航员奖章。 § 国际宇航员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只有美国和苏联有现役的宇航员。1976年苏联开始实行Intercosmos计划,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选出6名宇航员组成第一组。第二组于1978年开始训练。1978年,欧洲空间局选出4名宇航员进行训练,以执行在航天飞机上的首个太空实验室任务。法国在1980年开始训练自己的宇航员,接着是德国于1982年,加拿大于1983年,日本和意大利分别于1985年和1988年。更多的国际运载专家被选为航天飞机航天员,之后俄罗斯的联盟任务也有国际专家的参与。1998年欧洲空间局组成单一的宇航员组织,以取代此前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国家宇航员组织。 § 宇航员的组成 苏联、美国和中国的首位宇航员均来自喷射战斗机的飞行员,通常是有军衔的试飞员。军事宇航员将被授予特别资格奖章,完成宇航员训练和参与太空飞行的军事宇航员则授予宇航员奖章。 § 训练 体能 宇航员太空服非常笨重,宇航员穿上后一举一动都要耗费大量体力。因此,合格的宇航员必须拥有强健的四肢,手球、举重是他们每天的必练项目。美国航空中心有一座专门为宇航员设计的巨大手球馆。宇航员平时的训练强度极大,每天早上要先进行5公里长跑,然后是游泳,接下来才是各自的针对性训练。医生和营养师组成的团队监控队员所有的日常身体指标。为了让他们保持最佳生理状态,宇航员的伙食配给标准也超过一般人。 对于那些要离开太空船的宇航员来说,他们还必须在模拟外太空的环境下进行训练。其中一个模拟办法是把太空船装进一个6米高的“热力真空舱”,这个舱室不仅能模仿真空状态,还有内置加热器和冷却器,可以迅速升温来模拟太阳直射,迅速降温模拟寒冷的宇宙黑夜。宇航员身着太空服,一遍遍演练各种动作细节,就连转头这种简单的动作都要反复练习。 失重 为了适应飞行中失重和颠簸的状态,宇航员必须通过反复训练克服“晕船反应”。他们把这个可怕的项目叫做“呕吐训练”。训练使用的是美国俄亥俄州怀特帕特森空军基地的KC-135飞机。机舱内的座椅全都被拆除,改装成航天飞机内部的样子。飞机会沿着抛物线弧飞行,机舱内的重力则在2倍于地球重力和失重之间不断摇摆。训练过程中,宇航员要身着闷热厚重的太空服,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那些必须走出太空船的宇航员还得接受更残忍的“呕吐训练”。训练时,机舱内部安装了模拟的舱门、舷梯和几个模拟的月球车的座椅,队员不但要在失重状态下练习出入太空船,还得熟练地驾驶月球车。模拟状态下,每次零重力大约持续15秒到20秒。周而复始,每次训练飞机会进行130多次抛物线运动,也就是说队员们在失重和超重状态下交替130多次。 阿波罗计划前,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工程师们又设计出了另一套失重训练——水下训练。他们修建了一个巨大的水池,身着全套太空服的宇航员在水下训练,负责安全的潜水员则在一边待命。为了让训练效果更逼真,队员们还经常要去佛罗里达博卡拉顿的海军水下爆破学校训练,以便在较深的海里练习。训练结束的考试是把宇航员们用船运到离岸很远的地方,然后把他们扔进海里,队员必须在水下辨明方向,并在1小时之内返回海岸上的指定地点。 求生训练 宇航员最早接触的课程之一是野外求生。因为航天飞机在返回地球时可能出现意外,在非指定地点着陆,而救援人员可能无法及时找到飞船,宇航员必须学会独立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求生训练集中在丛林、沙漠和海洋求生方面。 丛林求生的课程主要在巴拿马的空军热带求生基地进行。宇航员在这里学习如何搭棚子,如何砍倒棕榈树获取树芯充饥,如何靠吃蜥蜴生存。海上求生主要在墨西哥湾进行。队员们学习如何给救生艇打气;如何使用阳光蒸馏器从大海中获取淡水。沙漠求生的训练地点在内华达州,那里白天气温超过50摄氏度,宇航员必须学会挖沙洞躲避暴晒,并且搜集露水。 宇航员还必须懂得在野外或者外太空处理突发的疾病。因此,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医学常识。他们不但要会自救,在极其紧急的情况下,可能还需要救治队友,比如处理感染的伤口,切除阑尾等等。因此解剖课也是他们的训练内容之一。 知识培养 宇航员还必须掌握电子工程、天文、地质等多方面知识。例如,他们的一项训练是观测“黄道光”——在日出前或日落后的短暂时间里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微光。这是由太阳系内层绕太阳运行的粉尘造成的光斑,目的是加深队员对天体位置的了解,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地质训练是登月宇航员的一大重点项目。他们要跟随地质学家进行野外考察,前往可能与月球地理环境比较类似的地区。在为期20个月的训练期间,他们每个月至少进山一次,每次的地理情况都更复杂,更有挑战性。队员要学习如何观察分析地理现象,如何提取关键的岩石样本。 训练中常见的任务是搜集一整套岩石样本,样本必须充分体现某个地区的地理多样性。另外一种训练是模拟在月球上进行地质考察。队员们背上仿制的背包,用随身电台与模拟太空船保持联系,并用科学术语描述眼前的地质地貌。[2] § 航天员遇难 到目前(2011年)为止共有18名宇航员在航天任务中丧生,在地面训练中意外丧生的至少也有10人。 1967年4月24日,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乘联盟1号飞船返回地面时,因降落伞未打开,成为第一位为航天殉难的宇航员。 “挑战者”号起飞时爆炸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时发生爆炸,7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是一次空前的、巨大的航天灾难。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遇难的七名宇航员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生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包括一名以色列籍宇航员)全部遇难。 [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