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灸
释义

§ 概述

入伏贴伏贴

天灸(自灸、冷灸),方法是把毛茛等植物(如毛茛、石龙芮、铁线莲、铁脚威灵仙等)的新鲜全草捣成糊状, 放入直径约 4 厘米的酒 杯内,平杯口为度,不要压紧,然后贴附在一定穴位上固定约一小时左右、病人觉局部有烧灼或痛痒感时即应取下,此时皮肤上可产生大的深黄色水泡。然后用消毒镊子将水泡挑破,局部敷以消毒敷料以保护创面(但不要用凡士林纱布处理)。此法多用于治疗疟疾、哮喘、关节炎等病 。

§ 基本释义

词解:

(1).旧俗以朱水点额或身以去病灾,谓天灸。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天灸时记》:“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以厌疾。”《说郛》卷三二引《潜居录》:“八月朔,以碗盛取树叶露,研辰砂,以牙筯染点身上,百病俱消,谓之天灸。”

(2).中药名。石龙芮的一种。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药议》:“石龙芮今有两种:水中生者,叶光而末圆;陆生者叶毛而末锐……陆生者亦谓之天灸,取少叶揉系臂上,一夜作大泡如火烧者是也。”参阅 宋 寇宗�#93; 《本草衍义》卷九、 清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卷二四。

现代的天灸常用配方:白花菜子 青椒去目 斑蝥 雄黄 蜂蜜

天灸

“天灸”疗法的由来

天灸疗法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南北朝,即公元420-589年间,它是不用火,不用艾,系用几种中草药研成粉末贴于穴位上,而达到灸治效果的一种方法。明代李时珍于公元1518-1593年编《本草纲目》也介绍了天灸疗法可以截疟。

“天灸”疗法治哮喘的历史

文字记载是在清朝初期张璐著《张氏医通》夏日“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防止哮喘复发,它是古代传统疗法。

为何要在“三伏”天贴药?

“三伏”是指三个农历节日,古医书载,伏日必是庚,庚属金,与肺相配,祖国医学认为,寒来暑往,时序变迁,对人体关系至大,《内经》提出,“春夏养阳”可以预防冬天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和体质虚弱易感冒者等都属于肺经范围的疾病。 天灸

天灸的作用原理

利用“三伏”天炎热气候,敷以辛温,逐痰、走窜、通经平喘药物,可以提高药物效能,达到温阳利气,驱散内伏寒邪,使肺气升降正常,温补脾肾,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哮喘、过敏性鼻炎是目前难治之症,病程短则几年,长则几十年,且易反复发作,正气虚时易诱发,所以,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病员要有耐心坚持治疗。各地天灸经验认为贴药年限长,次数多,则其疗效高,效果就好,因此要坚持多年“三伏”天贴药。

注意事项

贴药处避免挤压,贴药后局部皮肤有轻度灼热感,这是正常现象,一般3-4小时后可将药物自行除去,切忌贴药时间过长。如贴药后,局部灼热难受,可提前除去。贴药后局部起水泡可涂万花油。贴药当日禁食生冷寒凉辛辣之物。并用温水洗澡,忌入冰室。

入伏天灸

§ 文献记载

天灸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方法。最早记载可追溯到《五十二病方》。其上载有:“……以蓟印其颠……”是指用芥子泥敷百会穴使局部红赤治疗蛇咬伤的方法。《神农天灸疗法本草经》中有:“斑蝥,主恶疮,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疮疽上,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出。”《普济方》中载有:“目赤肿痛,红眼起星,生移星草,捶烂如泥,贴内关穴,少顷发泡,揭去。”总之这种将生鲜药物捣泥敷于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古代十分盛行。其中《神农本草经》《肘后备急方》《针灸资生经》《本草纲目》等均载有较多的验案。值得一提的是古人不仅应用该法治疗疮疽疣痣等肌肉皮肤的外疾,还治疗内症。如《肘后备急方》有:“治寒热诸症,临发时,捣大附子下筛,以苦酒和之,涂背上。”《太平圣惠方》中有:“治阳黄,面黄,全身俱黄如桔色,宜毛莨草捣烂如泥,缚寸口,俟发泡,挑去黄水,净帛裹护。”等等。 天灸疗法

天灸一词首见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该书载有:“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晚清外治名医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对天灸的论述最为详尽。吴氏认为内服汤药与外贴膏药有“殊途同归”之效,“凡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取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他认为凡属内治汤剂均可熬制成外用贴剂治疗同类疾病。正可谓“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且治在外则无禁制,无窒碍,无牵掣,无沾滞。”同时,他还强调外用“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拨病外出之品为引。”特别是吴氏认为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只是“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即是补,不药补亦可”。显然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后世应用天灸疗法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 临床应用概况

天灸疗法适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疾病治疗,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顽症有独特的治疗作用。如孙氏用白芥子、洋金花、细辛等药加姜汁制相关书籍成药饼外敷肺俞、膈俞等治疗支气管哮喘157例,有效率高达94.90%.施氏用发泡膏外敷中极、关元治疗妇人痛经82例,总有效率达90.25%. 相关书籍

耿氏用轻粉加蒜泥天灸阳溪穴治疗风火牙痛1次痊愈,效果十分可靠。龚氏用雄黄、斑蝥、麝香等药发泡灸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有效率达95.93%.刘氏用天灸饼三伏天敷肺俞等穴治疗过敏性鼻炎556例,总有效率达83.20%.朱氏用斑蝥鸡矢膏治疗各种痹证止痛效果较理想。杨氏用药灸神阙穴治疗女子肾虚不孕症150例,效果亦较好。杨氏用保真膏外敷肾俞穴可明显改善老年男性肾虚症状。刘氏用杜仲膏贴穴治疗寒湿腰痛200例效果亦十分明显。总之,虽然天灸疗法会造成局部皮肤较强的刺激,甚至发泡形成轻度皮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法的更广泛应用,但由于它对某些顽症痼疾有着奇特疗效,仍使许多医生和病人愿意选用该法。 药物的经皮吸收是指药物以一定的速率通过皮肤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药效的一类新制剂。我国于1985年开始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已有许多西药经皮给药制剂开始投入使用,中药透皮制剂的研究虽然较慢,但毕竟已起步。人们预测随着新型透皮促进剂及现代技术的应用,中药透皮吸收制剂具有更广泛的发展前景。从文献资料分析看,透皮吸收制剂的研究已较深入。由于药物透过皮肤受到相当大的阻力,难以使药物达到所需的治疗剂量,因此近年来人们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促渗剂、药物载体方面等等。马氏认为表皮的角质层是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氮酮具有促进透皮吸收的作用。魏氏等在观察阿魏酸的透皮吸收时发现:角质层是阿魏酸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去除角质层的渗透系数为完整皮肤的12倍。另有研究证明皮肤屏障通常在皮肤发生病变或被破坏时变得薄弱而药物分子的渗透阻力大大下降。天灸疗法就是一种对穴区皮肤有较强刺激的方法,经过天灸后,局部多呈充血潮红或起小泡,类似炎症。在此种情况下,天灸药中的有效成分是否更容易被吸收,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一般而言药物通过皮肤渗透是个被动扩散过程,所以随着皮肤表面药物浓度的增加,渗透率也会提高。但皮肤吸收过程会饱和,在固定面积的皮肤上吸收剂量是有限的。天灸所用中药的有效成分虽然通过穴区有所渗入,但吸收量毕竟有限,是否能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值得探讨。近年来日本和美国在研究灸疗的作用机理时发现:灸刺激可诱导施灸局部的肌肉产生热休克蛋白。施灸可增加对含有热休克蛋白的纯蛋白衍生物有特异反应的淋巴细胞的数量,故认为施灸部位产生的热休克蛋白是作为一种免疫原而激活了免疫。天灸的药物刺激是否也使施灸局部产生了类似的免疫原激活了免疫,或者产生某种特殊的新物质,是非常值得进一步探索的。这将对揭示天灸作用原理的本质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天灸用药的药性及渗透率、天灸贴药的时间、天灸取穴的特异性等诸多因素亦对天灸作用产生一定影响。总之,天灸疗法是一种十分古老而独特的方法,至今,临床还在应用该法治疗某些疑难病症,效果显著。但毕竟该法属于一种轻度皮损伤性疗法。虽然正常天灸的发泡仅涉及表皮层,泡愈后不留疤痕,但部分患者接受起来仍有顾虑。深入研究天灸的作用机理,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尤其是借着透皮吸收制剂研究的启发,将天灸法获取疗效的核心东西挖掘出来,并依此改良天灸方法,把天灸方法变成一种更易被患者接受的、疗效肯定使用方便的方法,使天灸这朵中医灸疗古老的奇葩绽放出创新的光芒,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 研究现状及思考

天灸的研究是伴随着透皮吸收和经皮给药的研究而深入的,虽然目前仍无法全面解释它治病机理的内涵,但已开始有了很可喜的进展。一般认为天灸作用途径是从两方面体现的,俱黄如桔色,宜毛莨草捣烂如泥,缚寸口,俟发泡,挑去黄水,净帛裹护。“等等。

§ 2010年天灸治疗时间

按照农历算,小暑至立秋的31天时间内驱寒通络俗称为“伏夏”季节,有初伏、二伏、三伏。人们常说,“热在三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一年中气温最高、阳气极旺的时候。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而庚日又与肺金有关(庚日为金,属大肠,大肠与肺相表里),为温煦肺经阳气,驱散内伏寒邪的最佳时机。驱寒通络

天灸时间一般与三伏时间相关联,今年的天灸治疗时间表如下:

伏前加强:2010 年 7月 09日 星期五

初 伏:2010 年 7月 19日 星期一

中 伏:2010 年 7月 29日 星期四

末 伏:2010 年 8月 08日 星期日

末伏加强:2010 年 8月 18日 星期三

§ 相关条目

治疗 医学 医药 疾病 医术 法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2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