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宫里镇 |
释义 | § 基本介绍 宫里镇宫里镇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平原,南部为丘陵,面积各占一半,以磁莱铁路、蒙馆公路为界。平均海拔140公尺,年降水量700多毫米。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灰、长石、铁、石英、石灰石等。辖区内属地下湖区域,水资源充足。建有“和圣公园”和“和圣岭”观光景点两处。 现已形成蔬菜、食用菌、畜牧、桑蚕、丰产林五大农业主导产业和玻璃纤维、精细化工、木材加工、建筑劳务 四大工业主导产业。是新泰市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蔬菜产销集散地和桑蚕生产基地镇。是传统的“建筑之乡”、江北最大的玻纤细纱生产基地和亚洲主要的精细化工基地。依托和圣丰富的“和”文化底蕴,建有集文化游与风景游于一体的文化主题公园--和圣园,是新泰市旅游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6.8亿元,财政收入1758万元。 先后荣获“山东省科技示范乡镇”、“泰安市经济建设先进乡镇”、“泰安市三峡移民安置工作先进单位”、“新泰市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 历史文化 宫里镇宫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资源丰富,涌现出了和圣柳下惠一代圣人,春秋时鲁国大夫,曾为士师(掌管刑狱的官),他博文达理,外和内介,以善于讲究礼节著称于世。其“和”的思想,对孔子影响很大,孔子誉他“言中伦,行中虑”,孟子把他和伯夷、伊尹、孔子并提,赞他是“圣之和者也”,后世尊其为和圣。其墓现存于兹(明宋焘《泰山纪事?人物志略》云:“今(泰安)州城南六十里柳里村,乃其(指柳下惠)故处也……至今柳里村有柳下墓。” 清《泰安县志》:“柳里,东南一百里,相传柳下惠故居,有墓存焉。”柳下惠墓在柳里之北、柴汶之阳。知今宫里镇东柳、西柳即古之柳下,明清称柳里,乃柳下惠故居之所在。)。2005年12月18日泰安市和圣柳下惠研究院成立暨柳下惠诞辰2725年纪念大会在山东省泰安市隆重举行,2007年5月14-16日全国首届和圣柳下惠学术研讨会的召开,确定了古之柳下(今新泰市宫里镇夏家隅村)为其故里。其坐怀不乱的故事家喻户晓。 § 产业发展 宫里镇宫里镇党委政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立足实际,干事创业,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以蔬菜、桑蚕、食用菌、畜牧、木材加工为特色的区域经济,建成了以柴汶河沿岸为重点的2万亩蔬菜基地、泉里村草莓生产基地、以汶城、高泉、贺庄片为重点的蚕茧生产基地、以夏家隅、大桥村为中心的蒙馆路沿线食用菌生产基地和以杨家隅、上宫隅为重点的西柳片和以高峰、大徐为重点的苏泉片各类规模饲养小区。立足全镇木材资源优势,建成灵沙木业园、山东泰山染化多层板厂木材加工龙头企业两个,带动发展木材加工户24户,全镇林木资源达到了1.5万亩。木材加工业成为提升全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支柱产业。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土豆、大白菜、菠菜通过了省农业厅无公害产品认证。2005年,全镇实现农业增加值8184万元,比2004年提高22.7%。工业经济发展后劲强劲,民营经济发展迅速,通过培植壮大规模企业和利税大户,形成了以玻璃纤维、精细化工、建筑劳务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建成了以兴华玻璃纤维有限公司、新泰市富裕玻纤有限公司、新泰市齐阳玻纤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为主的玻纤工业项目聚集区。 § 特色经济 宫里镇泰安市宫里镇制定优惠政策,强化技术服务,突出抓好桑蚕产业发展。全镇已落实新桑园1000亩,收桑苗款24.5万元,落实新建养蚕大棚330个,为做大做强桑蚕产业奠定了基础。 宫里镇是个农业大镇,这里的农民有植桑养蚕的传统习惯,且桑蚕业是投资少、见效快的致富项目,所以该镇新一届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将桑蚕业的发展作为今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调大规模、调优产业、调高效益,在全镇全面推行桑--蚕--菇模式,即规模植桑、建棚养蚕、冬养蘑菇,拉长产业链条,增加蚕农收入。为此,镇政府专门制定了优惠政策,还统一雇用挖掘机无偿帮助农户开挖桑沟。同时,该镇专门成立了由镇农办、多经办、茧站等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技术服务队,走村串户培训农户学习植桑养蚕知识,指导农户科学管理桑园,并及时指导蚕农在养蚕大棚里养殖蘑菇,增加了蚕农收入,进一步促进了桑蚕业的发展。 § 基础设施建设 宫里镇2006年,投资200万元,对府前街和蒙馆路商业街进行了综合整治,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绿化美化亮化,增强服务功能,提升经济发展承载能力,营造适宜人居住、生活和创业的环境。投入450多万元,完成了29个村的自来水工程。投入140多万元,完成了全镇中小学布局调整,新建贺庄、南李等2处联小。新农村建设步子加快,在抓好汶城、夏家隅村2个试点的基础上,已有6个村完成了旧村改造计划。自1999年以来,先后实施了泉河片、双河片计1.8万亩农业综合开发,和绳家峪丘陵区国家级、贺庄片省级、白家庄南岭泰安级3个计2.2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全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完备,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幅度提高。 依托和圣柳下惠丰富的文化底蕴,研究和圣思想,弘扬和圣文化,以泰安市和圣柳下惠研究院为主体,打造和思想、和文化这一品牌,同时加大投入,在已建成的和圣公园基础上,开发和圣旅游项目,兴建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服务功能,加大宣传促销力度,使旅游业成为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 § 特色村屯 宫里镇汶城村地处柴汶河南岸,土地肥沃平坦,民风淳朴,交通便利,是汶城管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村耕地面积2100亩,700户,2700人,其中有中共党员72人,村两委班子9人,下设八个生产小组,八个党小组。总收入1797万元,人均纯收入4100元。 农田水利设施完善,管网浇灌覆盖面100%,粮食农作物主要是以小麦、玉米、蔬菜、土豆和大白菜为主,菜园面积300余亩,年产鲜菜5万公斤,经济用材林500亩。近几年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大户逐年增加,现在已发展养殖大棚30个。随着我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外出劳务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加工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2000年1月1日开始,有计划的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截至到2006年12月底,以迁入新村560户,完成应搬迁户的80%,整个新村道路宽敞明亮,住宅整齐划一,错落有致,各项服务功能配套设施齐全,户户通有电话、有线电视、宽带、自来水,村内所有道路全部硬化、绿化、亮化,地下排水系统网络健全,四通八达。村内有高标准的洗浴中心、大酒店、超市、合作医疗卫生院、幼儿园。汶城完小占地30亩,建筑面积3000平米,24个教学班,能容纳1000名师生,是宫里镇唯一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现有教职工40人,在校学生760人,教学成绩在全镇名列前茅。 集餐饮、住宿、健身、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汶城生态园,环境优雅,景色怡人。金鼎住宅小区北邻汶城完小、超市、洗浴中心,西接文化娱乐广场、卫生院和农贸市场。住宅楼单元住户建筑面积120平米,主体5层,上有阁楼下有储藏室、车库,水、电、暖设施齐全,采光充足,设计合理,按600元/平米的价格对外销售,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定居立业。村办企业泰安金鼎模具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玻璃瓶模具,以及其他模具的设计制造,加工各种模具的配件,在泰莱地区独家经营。 § 陕西省富平县的宫里镇 宫里镇镇情简介 宫里镇位于富平县(富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城北约10公里处的凤凰山南麓,境内山、原、川并错,青石、饲料资源丰富。全镇辖17个行政村、12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62万人,耕地6.6万亩,总面积约73平方公里,境内有两个农村小集镇,建设已初具规模。富雷、旧曹、到庄3条县级公路纵横交错,穿境而过,交通方便。新建35KV变电站1所,电力充足,地下水深约20米左右,水资源丰富。沿山栽植花椒2万多亩,奶牛存栏5000多头,个体石刻石材厂50余家。境内有北周文章成陵,唐中崇定陵及唐太子李重俊等10多座陪葬墓,文化遗产丰富,可谓“人杰地灵”。 行政区划 桥北村、桥南村、大樊村、仇石村、齐村、董村、北陵村、南陵村、三凤村、凤西村、涧头村、雷村、党沟村、沟北村、庄科村、前进村、风口村 宫里镇人文历史 在古代,这里曾经算是风水宝地,所以现在宫里镇多王侯将相的陵墓,多为盛唐时期,这里民间有句口头禅叫“十里一冢”,其古代陵墓多少可见一斑。唐中宗李显的定陵就在宫里镇北侧的凤凰山之上,据历史资料记载,定陵石刻曾是世界上著名的石刻群,从山头到山脚,绵延10多里,两旁都是石刻的文武官员,石人石马,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其上的无字碑据史料记载是最大最高的,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全部被破快殆尽。唐中宗李显定陵陪葬墓之一,位于陕西富平县宫里镇南陵村西北200米处。曾经被盗多次,后于20世界90年代后期由国家对其发掘,墓中出土了大量的各类彩绘陶俑、三彩俑和模型明器,及其他质地的随葬品等珍贵文物。 主导产业 历届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依托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快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以“两带一圈”为布局的三大支柱产业,(两带一圈,以富雷路,东陵路为轴心的石材建材加工产业带;以到庄路为中心的畜草产业带;以雷村为中心的花椒柿子产业圈)。三大支柱产业是:以奶牛为重点的畜牧业,以石刻为龙头的建材业,以花椒为主的林果业。宫里镇宫里石刻 宫里镇北部,有延绵东西的乔山山脉,蕴藏着丰富的青石资源,尤以凤凰山为最。凤凰山之石,结构紧密,层厚块大,耐风化,抗腐蚀,经仔细打磨,乌黑发亮,其光泽可照人,故称“墨玉”,敲之响声朗朗,余音似罄,又曰“罄石”是石刻石雕的上乘原料。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传统的民间石刻艺术,“铁笔”大师、石刻高手、人才辈出,代有人传。据史料载:宫里石刻始于秦盛于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省内外诸多名寺古刹,帝王陵墓、文博景点,到处都有宫里艺人用当地“墨玉”雕刻的精世珍品。解放后,宫里的石刻艺人们又先后为张思德、刘志丹、杜斌丞等烈士雕刻纪念碑,为韩城司马迁祠、华山玉泉院、临潼华清池等文博单位雕刻和复制石狮等艺术品,深受人们赞誉。改革开放,使石刻这古老的艺术奇葩焕发出更加绚丽的色彩,石狮漂洋过海运往澳大利亚,精雕柱鼎石销往日本。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石刻艺术发生了三大转变:一是由传统的手工操作向机械化转变;二是由粗糙向精细转变;三是由零散向规模化经营转变。去年我们又引进云南大明石材有限公司在我镇投资850万元建起的石材加工厂,现已建成投产。全镇已有大小石刻、石材厂50多个,从事采石、运石、雕刻、石材加工、经营销售的人数达3000多人,宫里已成为闻名省内外的“石刻之乡”。花椒花椒 宫里镇以东干渠为界,可划分为北部山区和南部原区,渠北八村海拔高,光照足、温差大,群众素有栽植花椒的习惯,品种以“齐椒”为主,色浓味香,麻辣爽口,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镇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调整结构,退耕还林,花椒总面积已突破2万亩,年产花椒约200多万斤,并已在雷村街道建成花椒交易市场,加强管理,提供服务。 每逢花椒收获季节,市场内昼夜人来人往,运椒车辆川流不息。宫里镇的雷村、党沟、沟北、庄科,前进等村以及周边白庙、曹村、庄里等乡镇的椒农也都赶来,交易旺盛,市场活跃。奶牛基地奶牛基地 宫里镇自1987年起开始实施“黄牛奶改”工程,成功培育出了“丹秦”改良奶牛,“三元”改良牛,解决了责任制后养耕牛吃闲饭的问题,群众养奶牛的积极性高涨,特别是县政府2000年《关于加快奶业产业化的决定》下发后,镇党委政府提出了“调整结构,种草兴牧,发展奶牛,富民强镇”的发展思路,奶牛养殖快速发展,现已形成董村、齐村、仇石、大樊等四个重点村,饲养奶牛三头以上的重点户达130多户,奶牛总存栏超过5000头,建成机械化挤奶站5处,奶牛养殖技术培训服务中心一处,畜病防治、配种改良、咨询培训、鲜奶收购、饲草饲料加工等服务网点遍布全镇。上海光明、维维、银桥、正利等几大乳品企业在宫里收购鲜奶,鲜奶收购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奶业生产已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