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奇恒之腑
释义

§ 概念

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奇,异也;恒,常也。是不同于六腑的另一类腑为奇恒之腑。中医

如《素问·五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名称为腑,但在功能上不同于六腑的受盛、传化水谷和“泻而不藏”,而类似于五脏的“藏而不泻”,既不同于五脏,又区别于六腑,故《内经》称为“奇恒之府”。 [1]

§ 详论

胆既是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这因为胆排泄的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所以为六腑之一;但胆本身并没有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功能,且藏“精汁”,有“藏”的作用,故有别于六腑。所以胆又属奇恒之腑。奇恒之腑中除胆外,其余与五脏都无表里配合关系,但有的与奇经八脉有关。

(1)骨

一是贮藏骨髓。由于骨为髓之府,髓对骨有滋养作用,所以,骨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坚脆等都与髓的盈亏有关。

二是支持形体,保护内脏。骨具有坚刚之性,能支持形体,为人体之支架,使人保持一定的体态。如骨有病变,将影响到人体的活动和体态,可见不能久立、行走振掉等症。骨骼有坚韧性,能防止外力对脏腑的伤害,对内脏有保护作用。 奇恒之府

(2)脉

脉,即血脉、脉管。它密布全身,无处不在。脉与心、肺两脏的关系较为密切。心与血脉相通,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肺主气,朝百脉,助心行血,故心肺两脏的生理、病理都和血脉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一是气血运行的道路。气血在体内循环贯注,运行不息,是在血脉内流行的。血脉对气血有一定的约束力,使之循着一定的方向,按着一定的轨道而运行。

二是运载水谷精微,以布散全身。水谷精微物质,只有通过血脉才能营运周身,滋养脏腑,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血脉之所以能输送营养、运行气血,是和心、肝、脾及肺等脏腑功能活动有关的。所以,血脉的病变,实际上是上述脏腑病变的具体反映。若这些脏腑功能失常,则血脉的功能将受到影响,临床上可见到出血、瘀血和脉管变硬或弯曲等病变。

另外,自然界的寒邪侵犯到血脉,可使血脉挛急,因而产生四末不温,肢体疼痛,甚至坏死等病症。

(3)脑

脑居颅内,由髓汇集而成,是人体内髓最集中之处,故名“髓海”。

关于脑的生理作用,古人虽未明确,但已初步认识到以下两点:一是把脑与精神活动联系起来了。如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指出脑是神的发源所在。二是认为脑与听觉、视觉、嗅觉及思维、记忆、言语等功能有关。如早在《内经》就指出“髓海不足”或“上气不足”皆可出现“脑转耳鸣”,“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等视觉、听觉及精神状态的病理变化。清代汪昂提出“人之记性,皆在脑中”,王清任更明确把思维、记忆及听、视、嗅、言等功能皆归于脑,是中医书籍中言脑功能最全者。

中医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和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即心藏神、主喜;肺藏魄、主悲;脾藏意、主思;肝藏魂、主怒;肾藏志、主恐。其中特别与心、肝、肾关系更为密切。这是因为心“为君主之官”、“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肝主疏泄,调节情志;肾藏精生髓通于脑。正因为脑与五脏有关,故在临床实践中,很多属于脑的证候和治疗,都包括在五脏的辩证论治中。

(4)髓

髓是分布于骨腔内的一种膏脂样物质。由于髓所在的部位不同,而名称也不相同,如骨髓、脊髓、脑髓。脊髓与脑髓上下相通,故合称为脑脊髓。

髓的生成和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有关系。从根本上来说,髓由肾精所化生,即肾藏精,精生髓。另外,饮食物所化生的精微,经过骨孔而补益骨髓,骨髓又不断地补益脑髓。所以,先天之精不足或后天之精失养,都可直接影响到髓的生成。 古代

髓的生理功能,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养脑,二是充骨,三是化血。髓补益脑髓,骨髓滋养骨骼,已于肾的功能中述及。关于髓化血,古典医籍中论述较少,但也有初步认识。临床上,对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学认为其根本在于肾虚,故运用补肾阴、填肾精的方法治疗,可取得一定效果,这也是以精髓化血为理论依据的。

(5)命门

命门之词,始见于《内经》,系指眼睛和睛明穴。如《灵枢。根结篇》说:“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将命门作为内脏提出,则始于《难经》。命门究竟指的是什么,是一个有实质形体的器官?还是指一种功能?它与肾有什么关系?它的位置在何处?历代中医文献,有关命门实质的论述颇不一致,对命门的认识未能统一。现将历代医家的主要观点归纳如下:

1、右肾为命门说:《难经。三十六难》提出:“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难经。三十九难》又说:“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这对命门的重要意义和生理功能作了简单的论述。从这段论述中可看出它包括着三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明命门在人体中的重要性,“精神之所舍”,是人体生命的根本,是维持生命的门户,故称命门;其二,是指出了它的功能,具有男子藏精,女子系胞的重要作用,说明人体生殖机能在于命门;其三,是说明肾与命门相通,两者虽有左右之分,但在生理功能上是难以分割的,也就是说命门具有肾的功能,肾也具有命门的功能。

2、两肾之间为命门说:以命门独立于两肾之外,位于两肾之间者,其中以赵献可为首倡。赵氏认为命门的功能,就是真火,主持人体一身之阳气。赵氏与张景岳同为明代时人,命门为真火的论点同出一辙。这种观点一直影响到清代。

3、两肾俱为命门说:元。滑寿虽承认左肾为肾,右肾为命门,但他又认为:“命门,其气与肾通,是肾之两者,其实则一尔。”至明。虞抟在《医学正传。医学或问》中则明确指出“两肾总号命门”。明。张景岳强调说:“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他还强调了命门之中具有阴阳、水火二气,从而发挥阴阳、水火的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的作用。

4、命门为肾间动气说:此说虽然认为两肾中间为命门,但其间非水非火,而只是存在着一种原发动之机。同时认为命门并不是一个具有形质的脏器。倡此说者首推明代孙一奎,他认为命门的部位虽在两肾之间,但它不过为肾间动气之所在,是一种生生不息,造化之机枢而已。肾间动气虽为脏腑之本,生命之源,但不能认为是火。

对命门的认识虽有不同的见解,但对其生理功能的认识却基本一致。命门的主要功能是元气的根本,是人体热能的发源地,对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温煦生化作用,能促进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另外,命门又与人体的生殖功能、性功能有关。命门火衰,除见到一般肾阳虚的症状外,还可以见到性功能衰弱和生殖功能减退的表现。从临床上看,命门不足的临床表现与命门不足的见证基本一致。在治疗方面,补命门之火的药物,又多具有补肾阳的作用。因此,简而言之,命门之火与肾阳基本相同,之所以作为命门,主要是强调其重要性而已。

(6)女子胞

女子胞,又称胞宫,即子宫,它位于下腹腔内,与阴道相连,为女性生殖器官。其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主持月经

月经属女性生理特征之一。一般而言,女子从十四岁开始到四十九岁为止的一段时期内,每月都有行经的生理变化,即月事以时下.而行经则属于子宫的生理功能之一。人体的发育随着肾气的盛衰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当肾中精气达到一定水平时,天癸这种物质亦随之产生并达到一定量,在天癸的促进作用下,胞宫发育成熟,月经即应时而至,同时具备生育能力,为孕育胎儿准备了条件。人到老年,由于肾中精气的衰减,则子宫的生理功能也随着发生变化,月经逐渐闭止,并失去生殖能力。

另外,月经又和冲脉任脉二脉有密切关系。这两条经脉属奇经八脉的范围,同起于胞中,与月经来潮有密切关系,所以它们也受天癸这种物质的影响和调节。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于腹部,能调节全身阴经。故有任为阴脉之海之说。天癸至,则冲任二脉气血流通,并充盛起来,注于胞宫而成为月经。所以有任主胞胎、冲为血海的说法。人到老年,天癸逐渐衰少,冲任二脉的气血也衰少,出现月经不规律,最后停经。因此,临床上,如果冲任二脉功能失调时,则可见月经的病理变化,如月经周期紊乱,甚则闭经等。

(二)孕育胎儿

一旦女性胞宫发育成熟,则月经规律,就具备了孕育胎儿的能力。如男女两性之精媾合,就能在胞宫中逐渐发育成胎儿,直至十月分娩,而胎儿的营养也要靠胞宫供给。

中医认为胞宫的生理功能,除了和肾、冲任二脉有关外,还和心、肝、脾等脏腑有关。因为月经的来潮和孕育胎儿,都有赖于血液的滋养,而心主血脉,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所以,只有心、肝、脾、肾四脏的功能正常,胞宫才能保持其生理功能正常。在病理上,当各种原因导致上述脏器、经脉功能异常时,都会影响胞宫的功能,引起月经不调或不孕。因而,在治疗时,中医常从调补以上脏器、经脉入手。 [2]

§ 与五脏、六腑的比较

部位及形态生理功能

五脏 位于胸腹腔内的实质性脏器 生化而贮藏气、血、津液、神,灌养周身,主静,属阴,以贮藏为主

六腑 位于腹腔内的空腔脏器 受纳、腐熟,消化水谷,泌别清浊,传化和排泄糟粕,主动,属阳,以降为顺

奇恒之腑 形态多中空而类似于腑,但功能类似于脏 贮藏精气,属阴

§ 辨疑

“奇恒之腑”在《内经》中仅见于《素问·五脏别论》,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二者区别在于奇恒之腑 “地气之所生”,“藏于阴而象于地”,“藏而不泻”,六腑乃“天气之所生”,“其气象于天”,“泻而不藏”。“奇”者异也,“恒”常也,即异于正常六腑之意,其形态上奇恒之腑则中空与六腑相类似,功能类似于脏以藏精,脏腑相为表里,而奇恒之腑却“无所与偶”,这样它既与脏与腑相类似,又异于一般脏与腑,故称为“奇恒之腑”。自汉迄清的历代医学著作,除注释、整理《内经》类著作及称引《内经》原文者外,鲜有提及的。现在对此说法有些不同见解,分述如下。 书籍

一 六者并非均属内脏

首先,将此六者都归属人体内脏是不确切的。中医学对人体的大体解剖粗略地分为形体组织、附属官窍和内部脏腑三个部分。六者之中的胆和女子胞是人体内脏之一,但是脑、髓、骨、脉却是构成人体形体的组织。“腑”在中医学中所指为具有传化水谷功能的一类内脏。所以脑、髓、骨、脉确实不是脏,也不是腑,并非为一独立内脏,它们不能与五脏、六腑等等内部脏腑并列。《类经·藏象类》中说:“凡此六者,原非六腑之数。”也将这一问题提出来了。

二 胆是六腑之一

胆与肝相为表里,具有分泌和排泄胆汁而主消化之功能,所以为六腑之一,其又为奇恒之腑中一员,既具“藏而不泻”,又有“泻而不藏”之功能,而脏与腑、奇恒之腑与六腑之差别,旨在功能的不同,这样胆既一身兼二职,又集两种相反功能于一身,把其划为奇恒之腑颇为牵强。由于胆的生理与胃肠不同,其内贮胆汁,为中清之腑,不直接接触水谷,因而它在传化饮食的过程中发挥了较有特色的功能,对此,古人又将它称为奇恒之腑。其实这种归类方法只不过强调了胆的生理活动与胃肠之腑的不同特点而已,胆就是六腑之一,它有着其独特的生理特点。

三 脑、髓、骨、脉各有所属

脑居颅内,由髓汇聚而成,古人随着认识的深入,逐步了解到脑的功能与精神活动有关。但是中医学理论中将情志精神活动分属为以心为主的五脏所主管。同时因为髓由肾精所化生,脑的生理与肾的生理关系密切。因此为了说明情志—心—脑和肾—髓—脑的关系,以反映中医学术的历史渊源和整体特点,脑的生理病理当归属于心、肾两脏。髓由肾精化生,髓充养骨骼,肾在体合骨,因而髓与骨的生理归属于肾脏生理功能中一并论述,这一点在诸多基本理论的书籍篇章中已是现实。脉为血府,《灵枢·决气》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心主血脉,不仅主血,而且主脉,心气功能不仅使脉道通畅,利于血气运行,而且可使脉络完整坚固,使血行轨道而不致妄乱,故曰心在体合脉。心、血、脉三者成为不可分离的一个整体,脉当属于心。总之,脑、髓、骨、脉并非单独内脏,不应在所谓奇恒之腑中一一列出,它们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均归属于相应的五脏。

四 胞并非女子独有

《素问·五脏别论》明言“女子胞”,那么男子不就缺少一个脏器了吗?如果胞仅为女子所独有,那么起始于胞中的督、任、冲脉在男子又是如何起止运行的呢?张介宾说:“此男女藏精之所,皆得称为子宫,唯女子于此受孕,因名曰胞。”吴昆也曰: “胞,阴胞也,在男则为精室,在女则为血室。”可见《素问》所言女子胞非女子独有,在女子为女子胞,也称血室、子宫、子脏;在男子则为精室。女子之胞有产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因而从解剖学角度来说,女子胞除了指为子宫外,还应包括女性内生殖器官。男子之胞有产生精子和分泌精液的功能,因而从解剖学角度来说,不仅指为精囊腺,还应包括睾丸、附睾、前列腺等男性内生殖器官,但无论男女之胞所参与的生殖活动均归属于肾的生理功能,由肾主管。这种生理功能活动怎么属于“腑”呢? [1]

§ 现代研究进展

对奇恒之腑的现代研究,大多为理论探讨,主要集中于对奇恒之腑的总体认识以及有关脑主神明的争论方面。

1.对奇恒之腑的总体认识

有学者认为,奇恒之腑仅是脏腑学说形成早期关于何者为脏,何者为腑的众多说法的“一家之言”,不论是从脏腑本义,还是从脏腑系统的最终确立来看,均不得将其作为脏腑系统的组成部分。故有人提出藏象学说中无需在五脏、六腑之外再列奇恒之腑一类。另有人提出男性的奇恒之腑为精室,应将精室归属于奇恒之腑。

2.关于脑主神明的争论 奇恒之府

对脑主神明的争论,主要涉及到其理论的发生以及脑主神明与心主神明的关系等。有人对中医脑理论演进轨迹的研究认为,早在商周时期,古人就认识到脑位于颅内,由髓汇聚而成,具有与神明相关的功能活动。在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始终认为脑与神明有关,但中医学在建构其理论体系时,却未能纳入这一认识。这种认识影响了后世晋唐宋元明时期医学思想,中医理论尽管对脑的认识多有阐发,但并未有实质性突破,一些观点多受同期道家学术的影响。这一时期医家对脑的认识非常深入,认识到了脑分沟回,主神明等。到明清时期,随着西学脑说的传入,引发了围绕脑理论的中西汇通,概其成就,其理论上的汇通成绩较大,临床汇通较为欠缺,其结果是汇而未通。对脑生理功能的发生学研究,认为其发生学原理涉及脑的解剖、生理观察、病理观察、道家文化的影响和西学脑说的影响五个方面。但也有人认为中医学“脑主神明”观在道家、道教“泥丸主元神”观念形成之前就已经有其雏形,而它被发扬光大则是近到受西医解剖学影响的结果;另外,中医学与道家、道教在脑与神问题的认识、存在部位、认识途径、立论依据、神的概念等方面的差异,因而认为中医学“脑主神明”观的建立主要源于西医学的传入,而与道家、道教之论关系不大。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在现代西医学思想的影响下,结合中医原有理论而又提出了脑主神明说,也有人调和两种学说,而提出心脑共主神明说,认为在生理活动中,心与脑都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心受脑的支配而活动,而心的正常活动又为脑提供了充足的血液供应。心主血脉,脑藏精髓,血与髓互生互化,共养心脑,两者都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器官。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心磁比脑磁强百倍,所以心对脑有强大的影响力。同时心脑之间构成了一种最佳耦合状态,使脑的功能不能离心而独立进行。有学者考证,“思”字就是“囟”,即脑与心的结合,这是心脑一起共主神明的最好注脚。有人则认为脑主先天元神,为肾命之使;心主后天之神,为后天生命活动之统帅与调控中心。但有人则认为神有两个层次的不同作用,第一层次是“心藏神”之神,它是全身的最高主宰,又可叫“元神”;第二层次是第一层次“神”的表现形式“明”之一的“精神”,它是次高级的主宰,可称为“识神”。或认为心主神明,神明是生命得以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是生命之神,而脑主神经。另外,有人研究了脑的生理特点,认为脑喜清而恶浊,喜盈而恶亏,喜静而恶躁,喜通而恶瘀,为中清之脏,不能容邪;宁静之器,内持为贵。 [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1:2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