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杯伞 |
释义 | § 概述 大杯伞大杯伞又称大杯蕈,大漏斗菇。俗称红银盘、笋菇、猪肚菇、大喇叭菌。自然野生于山西、河北、内蒙古、吉林、浙江、福建等地。猪肚菇是一种较常见的野生食用菌,成群地生长在林中地上,被产区人民采集食用。因其风味独特,有似竹笋般的清脆,猪肚般的滑腻,因而被称之为“笋菇”和“猪肚菇”。近年由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驯化栽培成功。 大杯伞子实体清脆鲜嫩,鲜销和制罐均可。此菌在福建、安徽、浙江、四川、广东等地已有少量栽培。 大杯伞所属科目 大杯伞拉丁纲名 Basidiomycetes 中文纲名 担子菌纲 拉丁目名 Agaricales 中文目名 伞菌目 拉丁科名 Tricholomataceae 中文科名 白蘑科 拉丁名 Clitocybe maxima 中文名 大杯伞 定名人 (Goltn. et Mey. ex Fr.) Quél. [1] § 营养分析 猪肚菇口感脆嫩、味甘淡,烹调时有独特的香味。其营养丰富,据分析,大杯蕈的蛋白质含量与香菇、金针菇相当或稍高;菌盖中的氨基酸含量占干物质的16.5以上,其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5%,高于大多数食用菌,尤以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含量最为丰富;菌盖中粗脂肪的含量高达11.4,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如铝、锌等,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利。 § 生物学特性 大杯伞 ① 形态。子实体为中大型,群生或单生,浅漏斗状,菌盖4~25厘米。菌盖棕黄色至黄白色,菌肉白色。菌柄中生,长3~13厘米。人工栽培中,子实体从原基形成到完全成熟经历棒形期→钉头期→杯形期→成熟期4个阶段。原基形成期初白色、球形或卵圆形,后为棒形,埋于覆土内,出土后变为灰色并不断加深至黑褐色,然后原基分化出菌盖和菌柄,呈钉头状,以后进入快速生长期,伸展出长柄漏斗状,以后进入快速生长期,伸展出长柄漏斗状或高脚杯状的菌盖。此时为采收期。此期之后菌盖再伸展到菌肉变薄,颜色变浅,品质下降,即为成熟期,清脆鲜嫩,营养丰富,烘烤或烹调时有独特的香味,所以投放市以来深受消费者欢迎。出菇温度15-32℃,以22-28℃最好,以春夏秋生产为高产期。 ② 营养。大杯伞可以利用的原料很多、木屑、稻草、麦秸、蔗渣、棉籽壳、度棉等都可栽培。常加入适量麦麸、玉米粉、石灰、石膏等,以提高产量。 ③ 温度。菌丝生长适温为26~28℃,子实体生长适温23~32℃,高于菌丝生长,属于高温出菇的菇类,子实体形成不需温差刺激,这是大伞杯与其它食用菌的最大不同之处。 ④ 湿度。最适基质含水量60%~65%,出菇期大气相对湿度要求较其它食用菌偏低,为80%~90%。但是,要求覆土层水分充足。 ⑤ 光照和通风。菌丝生长无需光照,但在完全黑暗条件下子实体原基不能形成,光照不足原基不能分化,只有光照充足时棒状的原基才分化出菌盖。因此,菇房必须光照充足,但不可直射光。大杯伞与其它食用菌不同的是子实体原基形成的起动需要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的刺激,否则不易形成。因此,栽培中必须覆土,以利于二氧化碳在料表层的积累。当原基膨大成棒形后,需要充足的氧气才可分化。因此,棒形期以后菇房要通风充足,以促进子实体原基的分化和幼小子实体的生长。 ⑥ 酸碱度(pH值)。菌丝生长适宜pH值为5.1~6.4。 § 栽培 大杯伞① 栽培季节。大杯伞属高温菇类,菌丝长满袋约需30~35天,春季接种制袋应在当地气温升至23℃以前40天左右开始,采收期9月中下旬结束。有加温条件的菇房可提早接种,采收期也可适当延迟。 ② 栽培场所。大杯伞出菇期正值高温高湿的夏季,为了减轻病虫害的发生,选址要远离不洁之源,如垃圾场、禽畜场,并要事先做好消毒和灭虫处理。地下菇棚、荫棚、蘑菇房都可使用。 ③ 栽培工艺。大杯伞为熟料袋栽,脱袋覆土出菇的栽培工艺。常用配方为: 配方一:阔叶木屑78%,麦麸20%,糖1%,石膏1%。 配方二:阔叶树木屑40%,稻草40%,麦麸15%,玉米粉2%,糖1%,石膏1%,石灰1%。 配方三:阔叶树木屑40%,棉籽壳或废棉40%,麦麸15%,玉米粉3%,糖1%,石灰1%。 按常规配料分装灭菌后,接种在25~28℃下发菌,菌丝长满袋后移入菇棚,脱袋排好,覆土3~4厘米厚,并调水,保持土层湿润,覆土7~15天即可在土面上见到棒状原基,出菇期间保持菇房温度23~32℃,大气相对湿度80%~90%。 出菇期要注意菇房内的环境卫生,要特别注意防霉防虫,可定期在菇房外围喷洒敌百虫、敌敌畏等杀虫剂。菇房内发生害虫可采收后喷洒二嗪农(800倍液)或溴氰菊脂(3000倍液)后密闭24小时。保持菇房空气新鲜,切忌长时间的高温,以预防霉菌滋生[2]。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