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捷克斯洛伐克电影 |
释义 | § 内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捷克电影陷于停顿。1916年由A.冯茨导演的喜剧片《金心》是这一期间唯一比较好的影片。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建立以后,国内又成立了几家专门拍摄故事片的公司,拍摄了3部影片。但在外国公司的竞争下,不久陆续倒闭。 在2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电影受到美国好莱坞影片的影响,拍了一些动作片和仿西部片,如山之子(1925,导演V.斯拉文斯基)、《奇米涅卡的项链》(1920,导演V.比诺维奇)、《失去魅力的后宫》(1922,导演K.安顿)也有些电影工作者试图表现人民生活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发展史的作品,如导演J.A.帕洛乌什1918年拍摄的《捷克天空》、导演K.捷格尔于1919年拍摄的《庙宇的建设》等。1922年拍出了第一部斯洛伐克故事影片《小雅诺什》(导演J.西阿凯里、F.戈尔里维)。此外,从20年代开始,许多影片改编了古典文学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导演J.克拉尔根据K.斯维克拉维的作品拍摄的《洪流中的十字架》(1921)等。 1932年,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为保护民族电影事业颁布了“大陆政策”,规定电影公司每购买和放映 5部外国片必须放映一部本国片。1931年建立了巴兰道夫电影制片厂,这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电影制片基地之一。20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年产故事片近30部,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增至41部。3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电影中比较著名的有《神魂颠倒》(1932,导演G.马哈特)、《河流》(1933,导演J.罗文斯基)、《炎热的夏天》(1939,导演F.查普和V.克尔什卡)。同时,有一批被称为“小现实主义”的影片,也受到欢迎这些影片主要揭示“小人物”的心理活动。 随着声音在电影中的出现,在捷克斯洛伐克电影中逐渐形成了一个社会批判学派。有些影片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危机和道德沦丧,如V.库巴谢克导演的《黎明》(1934)、M.弗里奇导演的水上的人们(1937)、M.齐干导演的《营队》(1937)、O.瓦夫拉导演的《哲学故事》和《柔情蜜意》(均为1937)等。而弗里奇于1937年导演的讽刺喜剧《世界属于我们》及H.哈斯于同年根据话剧改编的《白色病》,都是反对希特勒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主权威胁的影片。 在法西斯占领时期,捷克斯洛伐克电影处于低潮,1942年只生产了10部故事片。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除少数改编作品和喜剧片外,均不受欢迎。 1945年捷克斯洛伐克获得解放,特别是1948年 2月建立了人民民主制度以后,电影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银幕上出现了新时代的人民形像。个人和社会,劳动和人是当时许多影片的主题,如《没有翅膀的人》(1946,导演F.察普等);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受到重视,如《久经锻炼的人》(1950,导演弗里奇)、《新战士站起来》(1950,导演J.瓦伊斯)、《无产者安娜》(1952,导演K.斯切克雷)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过也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之一,如《偷取的国境线》(1947,导演瓦伊斯)、《沉默的壁垒》(1949,导演瓦夫拉等)。此外,历史片、喜剧片、民间文学改编作品也受到很大重视。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许多电影创作人员开始深入探讨道德和精神世界的问题,他们的作品力图揭示现代人的性格。在艺术手法上,电影工作者继承民族文化传统,追求电影样式风格的多样化象逃离阴影(1958,导演J.谢克文斯)、《白鸽》(1960,导演F.弗拉奇)、《六月的日子》(1961,导演A.卡赫列克)等,都是有特色的作品。60年代中期以后,有些电影工作者受美国电影的影响,创作上模仿黑色影片,表现了一种消极、阴暗的情绪。 70年代以来,捷克斯洛伐克在电影题材上,除了表现工农生产战线上的典型人物,如《正常的男人》(1972,导演J.列茹哈)、《妇女的道路》(1974,导演D.科代)、《鹳鸟筑巢的地方》(1975,导演斯切克雷)等,许多影片还探讨了家庭问题、青年问题,如《我哥哥有一个好兄弟》(1975,导演S.斯特那达)、《飞鸟的阴影》(1977,导演J.巴里克)。此外,儿童片、喜剧片、革命历史片和改编作品也有不少成功之作。同时,一些电影工作者更加尖锐地揭露社会上的黑暗现象,如《明天我们将行动起来》(1976,导演P.叔尔哥夫)等。 8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电影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许多影片转而深入研究人的个性的形成,研究人的成长和时代发展的关系。1982年,J.伊列什帕拍摄的《偏蚀》,1983年,J.索乌库帕拍摄的《袋中风》、同年O.科谢克拍摄的《鲁卡什》都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同时,对历史的分析仍然是电影工作者注意的内容。斯洛伐克导演Z.扎贡根据巴列克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影片《助手》(1982),再现了1945~1946年间捷克斯洛伐克的社会变革,同时还分析了人的心理与外界的相互影响。青年问题也是8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电影研究的内容。1981年拍摄的《今天来了一个新青年》(导演V.德尔加)。1983年拍摄的《凡地,啊,凡地!》(导演K.卡赫尼亚)等,都从不同角度对当时捷克斯洛伐克青年的成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捷克斯洛伐克的美术电影在世界美术电影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早在30年代,K.多达勒、G.特尔洛娃等人就制作出第一批动画片。1945年以后建立了美术电影制片厂。从那时以来,在捷克斯洛伐克已经形成独具风格的美术电影学派,其中最杰出的是J.特伦卡他的影片《捷克年》(1947)、《白雅王子》(1950)、《好兵帅克》(1955)、《古老的捷克童话》(1963)等都是著名的作品。另一位著名的美术电影导演是K.捷曼,40年来他拍摄了大量作品,其中有12部曾获得各国际电影节最高奖他的影片《一千零一夜》(1981)、《毁灭性的发明》(1958)等受到世界各地电影观众的欢迎。 捷克斯洛伐克的纪录电影也很发达。40年代的《飞翔之歌》、《斯洛伐克上空之虹》、50~60年代的《夜间城市》、《水与劳动》、《女教师》,70~80年代的《后代和祖先》、《捷克的巴罗克》、《火之花》等,从各个不同方面反映了捷克斯洛伐克社会生活的发展。 捷克斯洛伐克共有6家电影制片厂:巴兰道夫电影制片厂、布拉格短片电影制片厂、哥特瓦尔德儿童电影制片厂和布拉迪斯拉夫电影制片厂以及新闻电影制片厂、捷军电影制片厂,年产故事片40~50部,纪录片、美术片及科教片上百部。捷克斯洛伐克艺术科学院影视所培养电影创作人员,还出版有《电影艺术》、《今日电影》等数种电影刊物。自1950年起在卡罗维发利举办国际电影节(1946~1949年在马里安斯克温泉举行),每2年一次,是较有影响的国际电影节。 § 配图 § 所属分类 电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