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张昭
释义

§ 人物简介

张昭字:子布

生卒:156—236

籍贯:徐州彭城郡(今江苏徐州)

容貌:矜严,有威风

官职:辅吴将军 、娄候,邑万户

谥号:文侯

家庭成员:子:张承,张休

年二十被举孝廉,辞不就。徐州刺史陶谦举以为茂(秀)才,仍不接受。陶谦认为他轻视自己,就收押了他。后经友人营救得释。张昭遂去徐州而避乱江东,得为孙策谋士。孙策拜为长史、抚军中即将。公元200年,孙策临终托弟孙权于张昭。张昭则尽力辅佐孙权,迅速稳定了民心士气。张昭敢于直言谏议,曾因违背孙权意愿而一度不让他朝见。公元229年,孙权即东吴皇帝位,拜以为辅吴将军,改封娄候,邑万户。张昭因年老多病而辞官,著有《论语注》。 公元236年,张昭因病逝世,谥文侯。 佐孙策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少好学,善隶书,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览众书,与琅邪赵昱、东海王朗俱发名友善。弱冠察孝廉,不就。与朗共论旧君讳事,州里才士陈琳等皆称善之。刺史陶谦举茂才,不应,谦以为轻己,遂见拘执。昱倾身营救,方以得免。汉末大乱,徐方士民多避难扬土,昭皆南渡江。孙策创业,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昭每得北方士大夫书疏,专归美于昭,昭欲嘿而不宣则惧有私,宣之则恐非宜,进退不安。策闻之,欢笑曰:“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 孙策托弟

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上表汉室,下移属城,中外将校,各令奉职,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然后众心知有所归。

昭复为权长史,授任如前。后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昭为军师。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昭变色而前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权谢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然犹不能已,乃作射虎车,为方目,间不置盖,一人为御,自于中射之。时有逸群之兽,辄复犯车,而权每手击以为乐。昭虽谏争,常笑而不答。魏黄初二年,遣使者邢贞拜权为吴王。贞入门,不下车。昭谓贞曰:“夫礼无不敬,故法无不行。而君敢自尊大,岂以江南寡弱,无方寸之刃故乎!”贞即遽下车。拜昭为绥远将军,封由拳侯。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权遣人呼昭还,谓曰:“为共作乐耳,公何为怒乎?”昭对曰:“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权默然。有惭色,遂罢酒。

初,权当置丞相,众议归昭。权曰:“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后孙邵卒,百寮复举昭,权曰:“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乃用顾雍。

权既称尊号,昭以老病,上还官位及所统领。更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食邑万户。在里宅无事,乃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权尝问卫尉严畯:“宁念小时所暗书不?”畯因诵《孝经》“仲尼居”。昭曰:“严畯鄙生,臣请为陛下诵之。”乃诵“君子之事上”,咸以昭为知所诵。直谏

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后蜀使来,称蜀德美,而群臣莫拒,权叹曰:“使张公在坐,彼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明日,遣中使劳问,因请见昭。昭避席谢,权跪止之。昭坐定,仰曰:“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泯没之后,有可称述,而意虑浅短,违逆盛旨,自分幽沦,长弃沟壑,不图复蒙引见,得奉帷幄。然臣愚心所以事国,志在忠益,毕命而已。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权辞谢焉。

权以公孙渊称藩,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自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权与相反复,昭意弥切。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昭熟视权曰:“臣虽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于床下,遗诏顾命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横流。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然卒遣弥、晏往。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渊果杀弥,晏。权数慰谢昭,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门户。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载以还宫,深自克责。昭不得已,然后朝会。 寿终

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举邦惮之。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遗令幅巾素棺,敛以时服。权素服临吊,谥曰文侯。长子承已自封侯,少子休袭爵。

§ 今人评论

张昭字子布,彭城(今徐州)人,自小好学,博览群书,尤专《左氏春秋》,并能写得一手精湛的隶书。还未成年,就被乡人举为孝廉,与当时名士王朗(曹魏时官至司徒),赵昱等成为密友,更受彭城才子陈琳(为袁绍撰写讨曹檄文者)的称赞。

张昭是位十分重视名节的知识分子。徐州剌史陶谦举其为茂才欲加的重用,但张昭因对方官声有亏而断然拒绝,布衣人反炒了封疆大吏的鱿鱼!一怒之下,陶谦将其下入狱中,多亏了好友赵昱倾身营救,才幸免于难。出狱后张昭南渡长江避祸于扬州(不是今天的扬州市,而是东汉的行政区划,包括今天的苏中、苏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孙策敬重张昭的品德才能,待之以师友之礼,任命为长史,抚军中郎将,东吴的政治军事,全部交他一手处理,孙策当起了甩手东家。

张昭主事后,北方士大夫写信到东吴,一字不提主人孙策,倒将功劳、荣誉一概归之于他。张昭被夹在两难之中:告诉孙策吧,怕造成难以辩白的误会;不告诉吧,隐匿本身就是严重的罪责。在他进退两难中,孙策从侧面知道了,大度地笑道:“春秋时管仲相齐,这个也只说仲父(齐桓公称他为仲父),那个也只说仲父,而齐桓公(什么事情也不做),照样是周朝的霸主宗师。今天子布德才兼备,我能用之,你的功劳能不归在我的名下吗?”(见《三国志·张昭传》)看来,孙策的识人与豁达也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不幸地是,孙策英年早逝。在弥留之际,他把张昭招到病榻前叮咛:“若仲谋不任事者,君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绶步西归,无所虑。”由此可见孙策对张昭的依重。

孙策一死,刘备上奏章给汉献帝并获得批准,孙权被封为车骑将军,张昭并封为军师。在三国史上,这是唯一的军师。孙策死时,孙权年仅十七岁,还是位少不更事的孩提,还十分任性和狂悖,正是在张昭的匡佑下,才一步步走上正路的。孙权在武昌钓台饮酒大醉,命人用水浇群臣,并说道:“今天都必须开怀畅饮,只有醉倒在台上,才能罢休。”张昭见状,出来坐到自己的车上。被孙权召回责问时,张昭答道:“昔纣王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

在张昭的主持下,东南抵定,民众也逐渐安居乐业,孙权野心也膨胀起来。鲁肃教唆孙权割地称雄时,张昭对此十分反感。他对孙权说:“肃年少,粗疏,未可用。”但孙权因为周瑜曾告诉他:“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

由于鲁肃的加入,以周瑜为首的军界国家分裂主义在东吴占据上风。适在其时,曹操在不适当时机给孙权的私人信件,必然在东吴中集团中发生激烈争论。

戳破“八十万水军”这张纸的是周瑜、诸葛亮两人。荆州为曹操所得时,诸葛亮就在那里,而且在当阳长板坡一带有战斗接触,对敌方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当他为刘备出使东吴促成联合是,不辱使命地完成了三项任务:

其一,使用激将法刺激孙权坚定抗拒曹军的勇气。

其二,亮出了刘备的底牌加以炫耀,以证明己方有与之联合的力量。

其三,诸葛亮精当地分析了曹军貌似强大,实则十分虚弱的形势。

其四:为孙权指出了抗拒曹操的光明前途,“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曹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应该说,此时候,孙权再没有犹豫之处,他立即下了决心,并付之行动,派“遣周瑜、程普、鲁肃等率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见刘备),并力拒曹公。”

周瑜、诸葛亮两人对曹军的分析是十分精当入微的,比起张昭等人高出很多。张昭等人虽然对曹军战斗力缺乏正确分析,而他们所要主张的,则是国家的完整统一,民众的安居乐业。张昭此后便一直受到不公正待遇。公元二二二年,孙权在建业(今南京市)称吴王,并宴会百官,酒席间,张昭出于礼节,正欲上前褒赞孙权大德时,孙权却冷冰冰说道:“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但张昭毕竟是张昭,自此之后就以年老多病为理由辞去官职,在家中著述《〈春秋左传〉解》及《〈论语〉注》。

当张昭退隐之后,孙权才感到他的重要,不得不跪在地上请他回来。张昭遂借题发挥地说道:“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使泯灭之后,有可称述,而意虑短浅,违逆盛旨,自分幽沦,长弃沟壑,不图复蒙引见,得奉帷幄。然臣愚心所以事国,志在忠益,毕命而已。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一个“愚心所以国事,志在忠益”。金玉肺腑,掷地有声!在张昭堂堂正正的抗争之下,孙权也不能不加以抚慰。

张昭虽被请出,但不公正待遇亦然存在。孙权称帝后,在东吴文官之中,丞相一职非张昭莫属,群臣也一致推荐。孙权找了个冠冕堂皇的借口而不肯任用:“方今事多,职流者责重,非所以优也。” 言下之意,是要选一位能负重远行之人或年富力强者,于是以孙邵为丞相,而这位文官班头在《三国志》中竟没有列传!显然,孙邵在之前之后都没有值得记述的功劳政绩。孙邵死后,大臣再次推荐张昭,孙权又假惺惺说道:“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钦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怒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于是,又抛开张昭而任命了顾雍。

孙权两次不采纳大臣的推荐,所持理由又完全不同。第二次又是对第一次“职流者责重”的否定。只能说明他是在千方百计地寻找借口。在《江表传》有一段话:“所以不相昭者,盖以昔驳周瑜、鲁肃等议为非也。”此推测虽不曾加以论证,却值得后世深思。

§ 负面评价

张昭在没有加入孙氏集团前,是江北名士,是当时社会的上流人物,也确实有一定的才干。自从他跟随孙策后,确实为孙氏集团在江东统治的巩固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但是,当曹操南下时,他极力劝孙权投降,让孙权极为不满,这也为后来孙权疏远张昭埋下了伏笔,孙权两次拜相,都没有考虑张昭,先是孙韶,后是顾雍,虽然礼仪上非常尊重张昭,直到他八十一岁死去。

现在的一些观点认为,张昭劝孙权投降曹操是立足于中国统一大业,是符合当时人民渴望统一的历史潮流的。所以,现在为张昭叫好的呼声很高,张昭在劝孙权投降时没有说过一句百姓久困于战乱,渴望和平的话,他说的是:现在曹操势力太强大,我们是打不过的,既然打不过,只有投降好了。

那张昭为什么不在扶佐孙策的时候劝孙策向实力比孙氏强大的曹操投降?如果孙策降了,那曹操的实力就会大大增强,中国的统一就会提前实现,张昭也是个分裂分子,这样说可以吗?历史是不断前进的,统一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是老百姓日子过的最苦的时候,统一的历史脚步从来没有停止,但需要一个过程。曹操的统一和孙权的统一在本质是没有区别的,关键于他们力量的互相变化,这个变化在不断的朝着统一的目的迈进。

张昭的历史任务不是从他的立场上为曹操完成统一,而是他应该在为孙权的统一事业中做出贡献,孙权也是当时有希望完成中国统一的力量。何况孙权早有统一华夏之志,只不过曹操实力太强,难以做到而已。曹操实力强,也有统一的志向,但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却让他难以完成这个志向,互相的作用是公平的,而不是做个所谓忍辱负重的内奸便可以完成的。

张昭劝孙权投降根本不是出于什么热爱和平,渴望统一,最重要的原因,是当时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化和经济最为先进的地区,做为一个名士,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才是他最向往的,做中国(中原)名士自然要比做个偏安江东的名士要来的光鲜。其他人如顾雍等都是这样的。从品德上来说,张昭也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他所谓的名士风范不过是他假道学的面具,不在大战略上忠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只在小节上斤斤计较。曹丕三十万大军南下的时候,张昭怎么就没有再劝孙权投降,他不仅是对孙权的不忠,而是对他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不忠。曹操可以统一中国,难道孙权就不可以吗?孙仲谋说的好:若从张公,吾今将乞食矣。大快人心。

§ 历史评价

陈寿:张昭受遗辅佐,功勋克举,忠謇方直,动不为己;而以严见惮,以高见外,既不处宰相,又不登师保,从容闾巷,养老而已,以此明权之不及策也。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於色。

孙权: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使张公在坐,彼(蜀臣)不折则废,安复自夸乎?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

《江表传》:昭忠謇亮直,有大臣节。

裴松之:臣松之以为张昭劝迎曹公,所存岂不远乎?夫其扬休正色,委质孙氏,诚以厄运初遘,涂炭方始,自策及权,才略足辅,是以尽诚匡弼,以成其业,上籓汉室,下保民物;鼎峙之计,本非其志也。曹公仗顺而起,功以义立,冀以清一诸华,拓平荆郢,大定之机,在於此会。若使昭议获从,则六合为一,岂有兵连祸结,遂为战国之弊哉!虽无功於孙氏,有大当於天下矣。昔窦融归汉,与国升降;张鲁降魏,赏延于世。况权举全吴,望风顺服,宠灵之厚,其可测量哉!然则昭为人谋,岂不忠且正乎!

王朗:张子布,民之望也,北面而相之。

习凿齿:张昭於是乎不臣矣!夫臣人者,三谏不从则奉身而退,身苟不绝,何忿怼之有?且秦穆违谏,卒霸西戎,晋文暂怒,终成大业。遗誓以悔过见录,狐偃无怨绝之辞,君臣道泰,上下俱荣。今权悔往之非而求昭,后益回虑降心,不远而复,是其善也。昭为人臣,不度权得道,匡其后失,夙夜匪懈,以延来誉,乃追忿不用,归罪於君,闭户拒命,坐待焚灭,岂不悖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7: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