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宋振骐 |
释义 | § 人物介绍 宋振骐,1935年3月10日出生在汉阳兵工厂的一个工人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国民党的节节败退,工厂也内迁。宋振骐从记事起就为生活所迫,拾柴、捡炭,从大食堂饭桌上和剩菜缸中捞取残羹,什么样的苦都吃过。1946年家搬到重庆,父母为了让他读书,认了小学教师做“干爹”,从此随了干爹的姓,改名宋振骐。1949年11月重庆解放,他怀着翻身的喜悦和献身“与千变万化的地层作斗争”的煤炭事业的向往考入中国矿业学院,开始了大学生活。由于当时井下条件比较艰苦,喜欢这个专业的人很少,但吴子牧院长的讲话“艰苦和有危险的事业才是祖国人民最需要的。敢于献身的青年人也是最光荣的”激励着他。宋振骐立下了为艰苦光荣的煤炭事业奋斗终生的意愿。他如饥似渴地学好每一门课,特别是数学、力学。他很爱读毛主席的书,特别是《实践论》、《矛盾论》及有关军事战略部分。在学校除了学习,他还是文体科学活动和社会工作的积极分子,是班上的学习委员、院民乐队长、系篮球队长。1956年周总理号召向科学进军,他参加了学生科学技术小组,担任了院首届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主席。这些活动锻炼了宋振骐的身体、意志,培养了他为同学服务的精神和组织工作能力,也强迫他改进了学习方法,争取到各门功课全五分的成绩。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三好学生”,出席北京市“三好学生”代表大会。为了响应毛主席“三好”号召,1956年他所在班还自编自演了快板剧《不做啃书匠》,几乎演遍北京市的大学和中学,在怀仁堂纪念“一二·九”运动演出后,受到了敬爱的周总理的接见和表扬,一直到现在,老同学们相见,都以此为自豪。1957年8月,宋振骐以优秀毕业生的称号留校,走上人民教师的舞台。回忆几十年的工作历程,使他感到自慰的是,他始终把同学们看成是科学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在1958年至1962年全国水力采煤机械化高潮中,他和同学们参加了第一个水采矿井(羊渠河一矿)的试生产,在淮南一矿首先系统地开展了水采顶板活动规律的实测研究,在隆隆的煤水声中,经历了煤层和顶板垮塌、煤流冲击的险境。1963 年他开始带领同学们不顾煤壁片塌、顶板冒落的危险,研制试验了装煤犁、安全支柱的回柱装备,煤炭工业部张霖芝部长亲临参观,并在全国煤展会上展出。 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矿井(开滦范各庄矿)对工作面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进行了10个钻孔长达4年的观测,对于所取得的10 万个岩层运动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用于解释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矿山压力规律的深入研究,是由宋振骐带领毕业生做的,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中国国外引进和国产的综采设备装备的两个综采工作面的顶板活动和矿压规律的研究,以及它们与普采工作面的对比也是他带领毕业生做的。1976年,兖州第一对矿井(南屯煤矿)投产后,多次发生一次近百米工作面塌垮的大事故,宋振骐带领学生和现场同志一起不顾顶板来压时刻惊雷般的声响和塌垮的危险,经历了近百个日日夜夜的苦战,终于摸清了顶板运动的规律,找到了需要控制的岩层范围和控制的办法,从此排除了相应的顶板事故。1980年,通化松树镇矿迫于坚硬顶板威胁而采用“刀柱式”开采法,引起强烈的矿山压力显现和大量瓦斯积聚,造成近百人伤亡的重大瓦斯事故。宋振骐通过实测研究分析,摸清了顶板活动规律及相应的参数,大胆改用长壁垮落法控顶,从此避免了底板鼓起,底煤破坏、瓦斯涌出等强烈矿山压力显现,从此排除了该矿发生类似事故的可能性。1984年南桐矿务局鱼田堡矿5年垮塌工作面总长达3000多米,严重威胁生产,每年用数万立方米坑木控制顶板,经济损失数百万元,宋振骐和研究所的同志带领毕业生应邀深入现场实测研究,改变了支护方式和支护手段,排除了长期不断的顶板事故和沉重的经济负担。30多年来,宋振骐和他的同事带领学生解决类似问题涉及全国几十个局矿。正是长期的深入实践使他比较深刻的认识了煤矿采场不断推进、煤层地质多变、上覆岩层运动和矿山压力不断变化等工程特点,从而提出了以研究岩层运动为中心、建立融合矿山压力和岩层运动预测预报(摸清敌情)、控制设计(决策)和控制效果判断(监控)为一体的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把生产现场决策推进到针对具体煤层和开采技术条件定量决策的阶段。 近10年来,宋振骐领导矿压研究所在全国举办培训班,大力推进“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的现场应用,并组织专门力量研究了从人测到遥测系统的矿压监测仪表,为降低中国的顶板伤亡事故作出了贡献。 1991年11月以发展采矿工程学科理论及应用于工程实践上的“系统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入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他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全国高校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矿井(开滦范各庄矿)对工作面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进行了10个钻孔长达4年的观测,对于所取得的10 万个岩层运动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用于解释采场上覆岩层运动和矿山压力规律的深入研究,是由宋振骐带领毕业生做的,有重要的学术和实践意义;中国国外引进和国产的综采设备装备的两个综采工作面的顶板活动和矿压规律的研究,以及它们与普采工作面的对比也是他带领毕业生做的。1976年,兖州第一对矿井(南屯煤矿)投产后,多次发生一次近百米工作面塌垮的大事故,宋振骐带领学生和现场同志一起不顾顶板来压时刻惊雷般的声响和塌垮的危险,经历了近百个日日夜夜的苦战,终于摸清了顶板运动的规律,找到了需要控制的岩层范围和控制的办法,从此排除了相应的顶板事故。1980年,通化松树镇矿迫于坚硬顶板威胁而采用“刀柱式”开采法,引起强烈的矿山压力显现和大量瓦斯积聚,造成近百人伤亡的重大瓦斯事故。宋振骐通过实测研究分析,摸清了顶板活动规律及相应的参数,大胆改用长壁垮落法控顶,从此避免了底板鼓起,底煤破坏、瓦斯涌出等强烈矿山压力显现,从此排除了该矿发生类似事故的可能性。1984年南桐矿务局鱼田堡矿5年垮塌工作面总长达3000多米,严重威胁生产,每年用数万立方米坑木控制顶板,经济损失数百万元,宋振骐和研究所的同志带领毕业生应邀深入现场实测研究,改变了支护方式和支护手段,排除了长期不断的顶板事故和沉重的经济负担。30多年来,宋振骐和他的同事带领学生解决类似问题涉及全国几十个局矿。正是长期的深入实践使他比较深刻的认识了煤矿采场不断推进、煤层地质多变、上覆岩层运动和矿山压力不断变化等工程特点,从而提出了以研究岩层运动为中心、建立融合矿山压力和岩层运动预测预报(摸清敌情)、控制设计(决策)和控制效果判断(监控)为一体的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把生产现场决策推进到针对具体煤层和开采技术条件定量决策的阶段。 宋振骐领导矿压研究所在全国举办培训班,大力推进“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的现场应用,并组织专门力量研究了从人测到遥测系统的矿压监测仪表,为降低中国的顶板伤亡事故作出了贡献。 1991年11月以发展采矿工程学科理论及应用于工程实践上的“系统性”和“创造性”的工作,入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他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全国高校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 简历 宋振骐 1935年3月10日 出生于武汉市。 1953年9月-1957年7月 在北京矿业学院采煤系地下开采专业学习。 1957年7月-1967年3月 任北京矿业学院采煤系助教。 1967年3月-1978年5月 任山东矿业学院采煤系助教。 1978年5月-1979年8月 任山东矿业学院采煤系讲师。 1979年5月-1987年3月 任山东矿院采矿工程系及矿压研究所副教授(系主任兼所长)。 1987年3月-1991年11月 任山东矿院矿压研究所教授(所长)。 1991年11月-1993年3月 任山东矿院矿压研究所教授(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3年3月至今 任山东矿院矿压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 § 科技成就 提出了关于支承压力的“两个压力场”理论 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70%左右。当前,中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9000亿吨,中国的石油、天然气及其他能源相对贫乏,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安全、经济、洁净地开采煤炭成为煤炭科技工作者任重道远的事业。 煤炭地下开采是在数百米乃至近千米的地下进行的,摸清矿山压力的分布进而提出矿山压力的控制措施的一整套理论和方法,是防范顶板冒落、煤与瓦斯突出以及冲击地压、底板突出等重大矿井事故的基础理论。由于采场的不断推进,矿山压力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长期以来,用于针对这一工程特点的矿山压力理论尚不够完善。宋振骐院士针对煤矿采场不断推进的工程特点,正确指出“矿山压力”及其“显现”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其变化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是由岩层运动决定的,从而提出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的理论应以研究上覆岩层运动为中心,把深入揭示矿山压力及其显现与上覆岩层运动间的关系放在核心地位的指导思想。在这一学术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现场实测研究、实验室相似材料及计算机模拟研究以及理论分析,比较深入地研究和揭示了矿山压力及其显现与上覆岩层间的关系以及它们随采场推进发展变化的规律,通过广泛实践,提出了“两个应力场”的理论。该理论为在生产现场通过观测支承压力显现发展变化规律、预测预报采场顶板运动(来压),推断支承压力分布以及正确建立采场矿压控制设计结构力学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铺洒夕阳为朝阳 为中国煤炭事业奋斗了30多年的宋振骐如今已68岁了,精力也不如从前了。当他看到煤矿还有很多安全问题等着解决,他心急如焚,现在依然每天工作到深夜,真是“老牛只恨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 近10年来,为了解决煤矿的重大开采和安全问题,同时带好年轻一代矿压工作者,宋振骐身先士卒,走南闯北,在解决了煤矿一个个难题的同时,带出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1989年,在人们对放顶煤还只有模糊概念的时候,宋振骐就带领队伍在郑州矿务局王庄矿、芦沟矿开展了放顶煤研究,此项成果一直延用至今。 1990年,兖州矿区在如何摆脱传统采煤方法、争取效益和效率有大的突破的论证过程中,宋振骐提出了放顶煤开采是兖州矿区步入现代化矿区的必由之路,并组织课题组进行了全面的论证,提交了有科学依据的论证报告。8年来的实践证明,宋振骐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开滦赵各庄矿冲击地压强烈,1995年,宋振骐应邀到现场咨询。根据科学的论证,他提出了采用放顶煤技术是解决冲击地压的有效方法。随后,他带领课题组入矿,一干就是3年,如今,该矿已基本解决了深部开采的冲击地压问题。 控制地表沉陷带来的环境破坏,一直是采矿界的难题。宋振骐根据他的岩层运动理论,于1997年在开滦唐山矿进行了多层位注浆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减沉效果是不注浆的10倍,充分显示了该理论和技术的诱人前景。 宋振骐常说:“我年纪大了,我最大的愿望是为年轻人创造条件,把我们的事业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他在培养年轻人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他的学生在科研、教学、管理、产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