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天主教堂
释义

§ 概述

天主教是基督宗教主要派系之一。中世纪时,基督教正教会成为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公元1054年,基督教东西教会大分裂,东部称正教,亦名东正教;西部称公数,亦名天主教。十六世纪,西部教会内又发生反教宗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分化出脱离天主教的新宗派,即新教;新教又不断分化,繁衍出若干派系。

元代期间,天主教传入中国,称也可温教或十字教。明代耶稣会教士利玛窦来华,天主教再度入华。清雍正年间,正教亦派教士来华。嘉庆年间,英国人马礼逊来华传新教。鸦片战争前后,新教名派纷纷传入中国,迅速扩展至广大城乡。

天主教堂与基督教堂的结构大体相似,功能也相同,它们都为宗教信徒提供了一个合适的活动场所。每到星期六晚和星期日,许多信徒及群众都集结到这两座教堂内,聆听教主对其教义的讲演,参与其教会组织的有关宗教活动,气氛热烈祥和。

§ 北京王府井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

在北京热闹、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上,有一座欧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的王府井天主教堂。该教堂本名为圣若瑟堂,历史上也称之为东堂或八面槽天主堂。建筑风格为罗马式。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灰砖清水墙,在西洋古典风格中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皇家赐给利类思、安文思二位神父一所宅院和空地,修建一堂。后来经过多次的倒塌又重建,至今已经延续了350多年了,现存的建筑是1905年教会利用“庚子赔款”重新建的,到今天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 徐家汇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

徐家汇天主堂位于上海徐汇区蒲西路156号,是上海天主教三自爱国会所在地。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宣统二年(1910年)告成,1980年重修。为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向东,两侧建钟楼,高耸入云。徐家汇天主教堂是鸦片战争后上海第一座天主教堂。19世纪末,徐光启墓附近地区是上海天主教中心,1906年教会建新堂,1910年完成,即后来的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中国第一座按西方建筑风格建造的教堂。高79米,宽28米,正祭台处宽44米。堂内有苏州产金山石雕凿的64根植柱,每根又有10根小圆柱组合而成。地坪铺方砖,中间一条通道则铺花磁砖。门窗都是哥特尖拱式,嵌彩色玻璃,镶成图案和神像。有祭台19座,中间大祭台是1919年复活节从巴黎运来,有较高的宗教艺术价值。堂内可容纳2500人同时做弥撒。外观是典型的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双尖顶砖石结构,堂脊高18米,钟楼全高约60米,尖顶31米,尖顶上的两个十字架,直插云霄。堂身上也有一十字架,颇似轮盘状――生命恰如驾驭轮盘,恰当的比喻。堂身正中是盘型浮雕,繁复华丽,远看极像罗马钟表的形状。外部结构采用清一色红砖,屋顶铺设石墨瓦,饰以许多圣子、天主的石雕,纯洁而安祥。

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堂,当年曾誉为远东最壮观宏丽的天主堂。每天清晨都有多台弥撒,逢周日与宗教节日,教友济济一堂,仪式盛大。

“文革”时期,徐家汇天主堂遭严重破坏,连巳拆下十字架的两个尖顶和大管风琴也不能幸免,教堂被用作仓库,宗教活动中断。1978年后恢复,1980年重修,1982年圣诞节,修复尖顶十字架,重现大教堂哥特式风貌。

交通:公交车42、72、15、43、126、地铁一号线等

§ 茨中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

在香格里拉——德钦县境南部距升平镇80公里的澜沧江两崖,有个依山面水,美丽幽静的小山村——茨中。“茨”,村庄之意,“中”为大,藏语。旧时该村伙头管辖六村 ,故名 。村民主要有藏、纳西和汉三种民族。这里梯田层层,绿树成荫,每当春秋时节,花果满山,争奇斗艳。而当盛夏来临,则感穆郁清爽,沁人心脾。茨中海拔不上2000米,故气候温和,主产水稻,素有“鱼米之乡”美称。

茨中村中间,矗立着一座法国天主教堂,这就是1987年12月21日由省人民政府发文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德钦茨中天主教堂。天主教堂原址在茨中南约15km的茨姑村,为1867年(清同治六年)修建,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发生的驱洋教焚毁茨姑教堂。之后得清政府赔款,于1909年在茨中兴建教堂,1921年竣工,历时12年,耗费了巨额的人力、物力、财力。教堂建成之后,即成为“云南铎区”主教礼堂,曾先后办过一所学校和一所女修院。教堂房舍保留至今,并于1989年由政府拨出专款进行维修。

茨中教堂建筑群座落在树木繁茂的半山腰处,背系青山,前有座座农舍点缀,建筑群体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别具特色。整个建筑以教堂为中心配套组合,中西合璧,主次得体,包括大门、前院、教堂、后院以及地窑、花园、菜园和葡萄园等等,结构紧凑,规模壮观。沿大门筑有外围堵,建筑四周以及房间空地,辟花坛,植果木、红绿相映,风雅别致。教堂座西向东,为砖石结构法式(哥特式)建筑 ,整体成十字形 ,如意踏跺高1.30米,拱形门廊用条石砌成,进深6米,宽3米,门廊之上再砌成三层钟楼(了望楼),通高20米。楼顶为亭式攒尖顶木结构建筑 ,用4棵内柱和12棵外柱承托脊檩,内外柱间砌有石栏杆。登上钟楼,茨中景色尽收眼底,还可观览四周群山。教堂门为双门,高人2.72米,宽0.74米,正殿(礼拜堂)进深22米,面阔l2.7米,殿内由二排六棵正方形石柱承托教堂屋脊,两侧设有净身、更衣侧室。教堂屋面用琉璃瓦覆盖。

过去,茨中与江东交通全靠溜索 ,现已建起人马钢索吊桥一座 ,从升平镇乘车沿江下行,到南路卡立米村附近下车,过桥即可到达。那里村民通晓汉语。

§ 青岛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青岛天主教堂建于本世纪30年代初,也称圣弥爱尔大教堂,它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同时也是基督教建筑艺术的杰作。天主教属基督教的三大分支之一。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中期的巴勒斯坦地区,相传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酥所创,尔后逐渐向世界各地传播,成为拥有信徒最多的世界性宗教。公元十一世纪,基督教分裂为东西派教会,西派教会成为罗马公教,即天主教,东派教会称为东正教。到公元十六世纪,新教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来,在中国称为基督教,或称耶酥教。

青岛天主教活动始于19世纪末。1897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出兵占领胶澳地区,天主教势力也随之而入。1898年春,德国传教士在太平路天后宫后面建起了第一处传教场所,发展教徒,开展宗教活动。1900年至1902年,德籍神父白明德在曲阜路购地修建了第一座天主教堂。1925年正式建立青岛天主教区。

天主教堂于1932年动工,1934年建成,占地2470平方米,是由德国建筑师毕娄哈主持完成的。教堂以黄色花岗岩和钢筋混凝土砌成,表面雕以简洁优美的纹案。窗户为半圆拱形,线条流畅,显得庄重而朴素。大门上方设一巨大玫瑰窗,两侧各耸立一座钟塔,塔身高56米,红瓦覆盖的锥形塔尖上各竖立一个4.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塔内悬有四口大钟,一但钟乐鸣奏,声传数里之外。进入教堂,是一个高达18米,可容千人的宽敞明亮的大厅,色彩斑斓的玻璃花窗透射出柔和的光线。大厅东西两侧设有走廊,后面设有两个大祭台,四个小祭台,厅的穹顶绘以圣象壁画,灯光炫目,充满浓厚的宗教气氛。

60年代后期,青岛天主教堂因受“文革”冲击而关闭,后经修复于1982年"复活节"重新开放。由于国家的宗教政策深得人心,因此天主教堂的宗教活动非常活跃。每逢星期天举行主日崇拜仪式,大厅内信徒满座,由神父主持做弥撒,信徒们在钢琴的伴奏下唱着动听的赞美诗,虔诚的向上帝祈祷。复活节和圣诞节是天主教的盛大节日,教堂每年都举行隆重的庆祝仪式和活动,节日气氛十分热烈。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