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大刀 |
释义 | § 大刀 大刀古代兵器,刀的一种。由短柄刀加长柄杆演进而成的一类长柄刀。大刀刀身形制不一,种类也颇多。如:刀口圆若半弦月者,名僵月刀;刀身宽大者,名宽刃刀;刀身细长者,名眉尖刀;还有屈刀、笔刀、凤嘴刀、挑刀、片刀、虎牙刀、象鼻刀等。大刀各部分名称为:刀头、刀身(刀刃、刀背)、护手、刀把(上把、中把、下把、把尖)、刀穗等。 近现代武术运动中,大都以偃月刀为大刀的基本形制。一般刀身约长55厘米,一面有刃,前锐后阔,栖长约165厘米,刀背凸牙有孔悬系红缨。刀根与柄连接处有刀盘,柄贴盘部包有约20厘米的铜皮,名"定手"。柄尾安有铁铸。大刀在演练中都是双手握持,以腰力发劲,一动一静都表现出雄浑威武、勇敢果断的气势。刀法内容丰富,灵活多变。其基本刀法为持、扎、劈、砍、撩、反斩、平斩、切。扑、击。点、夹花、刺、抽、抹、单花、拖、拉、拨、拄、画、挂、挑、削、绞、架、挡等。俗话说:"大刀看刃",就是指动作时要背(刀背)、刃(刀刃)分明,各种刀法要做清楚,不可含糊。另外,还有"手不离盘"之说,即练习时右手不能离开刀盘下边的定手处。大刀的套路有:春秋刀、混元刀、天罡刀、定未刀、岳胜刀等。对练套路有:大刀拆凳、大刀战枪等。 大刀作为最典型的传统冷兵器之一,为中国所独有,外国人称之为“Chinesebroad-sword”,意为“中国宽剑”。这是因为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大刀,其型制脱胎于宋代的“手刀”,特点是刀身前部宽厚,势大力沉,利于劈砍。19世纪后半叶,随着枪、炮等热兵器的普及,大刀逐渐式微,只是作为辅助的冷兵器使用。到了清末民初,军阀混战此起彼伏,各派无不争相扩充势力,一时间式器装备成了大问题,大刀因为制造简单、成本低廉,又被重新拾起,甚至成为很多杂牌军队的主要武器。即使在1920年代中后期,中国军队装备逐渐现代化的同时,大刀仍作为一种主战武器保留下来。其原因一是对敌人来说,遇上大刀就难免有被枭首示众的厄运,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当时步枪基本依靠进口,军队中刺刀多半配备不齐,国内也很少能自行补充,肉搏时只能以大刀对敌。因此,当日军入侵之初,他们所面对的中国军队通常出现这样一道奇怪的景观:最原始的大刀与最先进的坦克同时出现在战场上 。 § 大刀类型 近代中国军队实际使用的大刀型制主要有砍刀型和马刀型两类。 砍刀砍刀型是以清代的“短柄刀”为基础演变而来的,刀身长短不一,护手和刀柄型式各异。抗战早期中国军队使用的大刀即是典型的砍刀型。特别是“七·七事变”前后国民党29军所用的大刀,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北平的工厂中加工的,相对比较统一和规范,质量较好,也最具代表性。这种刀由刀身、刀柄、护手3大部分组成,全刀长一般在900mm左右,质量约为1.6kg。其中刀身分为刀尖、刀背、刀刃等部分,刀刃长595mm,刀身前面最宽处达57mm,后半部宽度明显减小,最窄处38mm,刀背部分长540mm,最厚处5~6mm,刀身前端比较尖锐,上方斜边长76mm。护手为常见的元宝形,分铜制、铁制两种,护手高为90mm、厚为12mm、宽为25mm。刀柄长为215mm,后面的刀环直径约 76mm。至于其他军队所用的大刀以及民间自制的产品,尺寸和型制就多种多样了,质量也参差不齐。另外,虽然不同型制的大刀刀头部分的尖锐程度和翘起角度大有不同,但总体来说,砍刀型大刀的刀尖部分都不太锐利,因此不能刺杀,而只能捅、戳敌人。刀身靠近刀背处多数有1~2条血槽,一般比较浅,只起到加强刀身强度的作用。少数砍刀型大刀在刀背设有锯齿或穿有若干铜、铁环,其目的是防止刀背处被对方兵刃劈坏。刀柄大多与刀身是一体的,刀柄末端的延伸部分锻成圆环状,即为刀环(或称后圈),但也有很多刀环是后焊接上的,其作用除防止刀柄脱手外,还可以悬挂红绸布,以壮气势。大部分刀柄和刀环上缠裹有棉布条,其缠法比较特殊,不熟悉者很难缠紧。还有一些刀柄上则由铜、铁铆钉固定有两片护木,再在上面用棉绳逐圈缠绞牢固,一直缠满刀环部分。无论是布条或棉线,其目的都是防止持刀者的手因出汗或沾染鲜血而打滑。刀柄的长短和宽窄因刀而异,刀环也有正圆、椭圆以及弯钩形等不同形状。至于护手,变化就更多了。除极少数是与明清腰刀一样的可分离的圆盘形护手外,大多数大刀的护手都是固定在刀身上的,最常见的是元宝形护手,其形状变化也很多,后期的铁制护手往往直接和刀身锻成一体。还有一类反“S”形护手,上方向前弯曲,可以格挡顺刀背削下的对方兵刃,下方向后弯曲以保护持刀者的手指。少数大刀的刀柄为传统腰刀式样,刀身末端穿过刀柄,后部以铆接固定,不可拆卸。极少数大刀护手采用了西洋刀剑常用的全包式样,但刀柄的固定方法仍与传统腰刀相似。清末用于行刑的大刀在刀头、护手处多有鬼首形象,故称为“鬼头刀”,后来不再有这种纹饰,但此名称仍留存后世,经常以“鬼头刀”代指大刀。民国大刀上很少有专门的装饰,也很少有制造者的印记。从现存实物来看,只有极少数刀身表面经过处理,耐蚀性较好。砍刀型大刀中有一个特殊的种类,那就是双手刀,相传是由清代著名武学者吴殳(shu)汲取日本刀法精粹而创。其特点是刀柄由传统的单手握持改为双手,因此刀柄长至720mm,与刃长相近。1921年直系军阀首领曹锟在保定练兵时,为推行所谓的“尚武精神”,特在军中设武术营传授双手刀法,把这种双手使用的大刀称为“苗刀”,并流传至今。之所以改称“苗刀”,可能是出于对日本刀及其刀法的忌讳。而此前明清史籍上的“苗刀”仅指西南地区苗族所用之刀。类似关公“春秋大刀”形状的“青龙偃月刀”也是双手刀中的一类,除刀柄更长外,其余与普通大刀无异。不过,日军所说的“青龙刀”则是对中国大刀的泛称,并非仅指长柄大刀一种。 青龙偃月刀马刀型大刀则是由清代“雁翎刀”、“佩刀”发展而来,并继承明代“长刀”的特点,刀型较为细长,且有弧度,刀前部比较尖锐,并明显向上弯曲,与日本刀较为相似,但刀柄与砍刀型大刀无异,多配用反“S”形铜制护手。其特点是可砍可刺、灵活轻便。 1933年的热河抗战中中国军队就使用过这种马刀型大刀。 此外,大刀中还有少数型制比较特殊的,如无极刀等。这种刀外形与汉代“环首刀”有些相似,全刀长约1m,刀面不像砍刀型大刀那样宽,只略宽于刀柄,刀尖处像宝剑一样为两面开刃,而且刀尖较为圆钝,直到靠近刀柄处才像传统大刀那样是单面开刃,刀柄长达264—333mm,也是双手同时握刀。 § 大刀制法 大刀在制法上也各不相同。大多数民间大刀都是按照菜刀的制法,以熟铁打造,在刃口处镶嵌钢条,称为“包钢”。使用日久钢口磨损后,熟铁刀身就难以保持锋利和坚固。当然也有全部用钢或熟铁打制而成的大刀,而钢刀在当时就算是比较难得的好刀了。 开山大刀国内大刀材料来源不一,工艺上也无统一规范,质量高低全凭刀匠经验。这与当时国内基础工业落后,民间没有现代化的钢铁和机械工业有关,加上战争时期条件有限,大刀的制造不可能耗费太多时间和成本,造出的刀只要能砍杀敌人就行了,谈不上什么工艺。相当数量的大刀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都是粗制滥造,往往砍不了几个敌人,刀口就会卷刃或崩口,需要重新磨砺。日军所用的批量生产的由高碳钢制造的机制军刀,与中国土造大刀相比,虽然锋利轻便,但质硬且脆,加上刀身较窄,对砍时如果刃口直接相碰,往往可能被大刀直接磕断。除此之外,国产大刀无论是外观还是内在质量,与日本刀相比都要差一大截。 大刀因为体型较大,长途携行时一般要背在身上。少数大刀配有皮制刀鞘,鞘身后部上方敞开,以方便抽刀。刀鞘本身配有皮带,使用者可以将套在鞘内的大刀像步枪一样斜挎在身上。但是皮鞘易霉烂,而且成本较高,所以多数大刀是没有鞘的。为了便于携带,很多大刀在刀尖上方、刀背最高处留有小孔,用绳子一头系在孔上,一头系在刀环或护手处,然后再挂在身上。大刀的刃口一般不很锋利,即使露在外面也不会有多大妨碍。此外,还有将大刀竖着卷在背包中,或是插在腰后方的腰带内等携行方法。 § 红色大刀 国民党第29军的前身是冯玉祥的西北军,起兵于贫瘠的西北地区,装备相对较差,因此强调肉搏训练,加之民风剽悍,士兵尤其善使大刀,在军阀混战时期西北军的大刀队就颇有名气。中原大战后,西北军被南京政府收编,缩编为第29军,但在待遇补给方面受到歧视,因此大刀作为补充武器也一直保留下来。并在喜峰口大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铁骑大马刀大刀在抗战中的主要对手是日军的刺刀。在观看了各种国产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后,国人往往会认为大刀是克制日军刺刀的法宝,实际并不尽然,因为影视剧中很难再现比较真实的大刀与刺刀对拼的场面。白刃战中,枪刺以迅速有力的直刺为主,目标在对方胸腹,而大刀限于其型制,以对敌上半身的劈砍为主,两者各有利弊。大刀防御敌方的直刺,只有将对方的枪身或刺刀格开,如果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技巧是不容易办到的。大刀的优势在于刀重势猛,砍上非死即伤,但其作用距离有限,必须尽量贴近敌人身体,因此最适合在工事、房屋、树林等空间有限的环境中使用。而在开阔地形或冲锋时,除非敌人在气势上被己方完全压倒,否则持大刀者难以占到便宜。同时,大刀要求使用者有比较好的武术功底和身体素质,并经过长期练习,才能运用自如,而刺刀拼刺的训练则相对比较简单。此外,大刀对使用者的脚法要求也很高,因为大刀相对带刺刀的步枪来说比较短,短兵破长器,要点在于脚下疾速灵活,因此武术家常有“短见长,脚下忙”的说法。 人民军队同样使用大刀。自从诞生之日起,鉴于敌强我弱的客观环境,加之几乎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我军的武器多数依靠战场缴获,由于来源不稳定和数量不足,不得不大量使用大刀、梭镖等原始冷兵器作为补充。如今湖北省洪湖市的标志性雕塑仍由三把大刀组成,刀尖直指蓝天,象征着当年红军以大刀创建洪湖根据地的历史。红军中涌现出过许多与大刀有关的英雄群体和经典战例,如强取白战关等,徐海东、许世友、秦基伟等诸多开国功臣在红军时期也都曾有过靠大刀杀出血路或赢得胜利的经历。大刀对日军之所以有威慑作用,主要是因为日本人信奉神道教和佛教,相信生死轮回,虽然武士道 “教义”让他们并不畏惧战死,但在一定程度上仍希望保留全尸。而且日本人相信灵魂存于头部,一旦丢失了头颅,灵魂便不能归国,永远只能做异国他乡的孤魂野鬼,因此大刀在战场上有时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1942年12月在朱家岗战斗中,新四军四师26团某部一排长王康率部坚守一段交通沟,打退敌人多次冲锋后,部队伤亡殆尽,王康将自己拴有红绸的大刀插在沟沿上,准备与敌最后一搏,没想到早已精疲力竭的日军竟被吓住,直至战斗结束再也未敢发起进攻,最后奇迹般地保住了阵地。 § 电视连续剧《大刀》 出品人:刘燕铭 陈铁铭 制片人:张 森大刀 发行人:汪世春 宣 传:靳 峻 导 演:连奕名 编 剧:卞智洪 吴厚信 主要演员:刘 威 饰 郑承龙 王奎荣 饰 路传虎 赵 亮 饰 大刀秦 杨子烨 饰 曹忠豹 王佳宁 饰 郑 德 连奕名 饰 郑 羽 郑 浩 饰 郑 飞 矢野浩二 饰 山岛纠夫 路 彭 饰 矢 野 李 生 饰 路有光 王力可 饰 路明珠 子 丁 饰 梁奉英 马文璐 饰 文 秀 馨 梓 饰 秦小蓉 刘长纯 饰 赵旅长 本剧围绕北平耍刀艺人郑承龙一家展开,他和三个徒弟郑德、郑羽、郑飞、女儿郑莺先后以不同的方式卷入战场,与日军奋勇作战;同时本剧以开阔的视角,展现了自1933年长城抗战到1945年抗战胜利,发生在平津、华北、以至中国的数个事件,以丰富的声部唱出一曲中国军民上上下下最终团结御侮的慷慨悲歌。 “九?一八”之后,日军进攻热河,承德守军弃城而逃,一路搅扰难民。58岁的郑成龙正带着三个徒弟在 长城外卖艺,血气方刚的老二郑羽与逃兵发生冲突,跟家人失散。郑羽在逃亡中意外地进入29军大刀队,被迫与攻击喜峰口的日军交战。郑羽第一次上战场,就是一场肉搏…… 郑承龙回到北平,依靠早年的把兄弟路飞虎的帮助,继续在天桥卖艺。路飞虎与日本人关系密切,其女明珠则与郑氏兄弟交好。日本武士三岛秀夫在华北驻屯军特务机关任职,他在路飞虎的帮助下,以比武为名,欲谋取郑家宝刀和刀谱。幸好郑羽从兵营中赶回,打败了三岛。从此三岛幸夫一心要打败郑羽,并且要为日军找到击败中国大刀的方法。 喜峰口大捷,郑羽成为抗日英雄,正式进入大刀队。但由于中国上层的不抵抗政策,长城抗战最终失败。做事乖巧的老二郑飞喜欢明珠,他为求取功名而加入29军,成为一名学员兵。郑成龙和胆小怕事的老大郑德则避事搬到卢沟桥附近居住。 七七事变前的几年间,郑羽随29军先后驻守察哈尔和北平,在日军的一再挑衅下,奉上司命令,不许开枪,不许还击,受尽屈辱。郑飞则担当29军高级军官的副官,了解到中国军队的上层矛盾,日本如何一步步攫取在华利益。 “一二九”运动期间,组织者、中共地下党员曹明爱上了明珠,这使得明珠在他和郑飞之间选择不定。负责警戒任务的郑羽与游行学生发生冲突,奉令逮捕曹明,但最终成为朋友。 不久,七七事变爆发,29军奋起抵抗,郑羽和郑飞分别在卢沟桥、南苑等地血战,见证了事变真相。郑成龙寻找两兄弟,意外地成为29军年纪最大的战士。就在跟儿子即将相见的一刻,壮烈牺牲。郑承龙临死时,留下临终遗言,把郑莺的终生许给老三郑飞。郑羽爱着郑莺,他含泪答应了父亲。但郑飞拒不相从,导致兄弟反目。 老大郑德在日军占领北平后一心委曲求全,直到妻子被日军奸杀后,他引着一帮土匪偷袭小队日军。又是因为他的怯懦,土匪被日军全部杀死。从此郑德的性格骤变,成为一个残暴无情的人,进入西山当了土匪。 中日全面开战之后,郑羽率大刀连与日军经历数次浴血奋战,从一百多人直到最后十二个人,但因为食物与另一支国军发生冲突,对方开枪打死了他所有的人。侥幸未死的郑羽悲愤无言,再也不信任政府军,他只求死在打日本的战场上。他与大师兄郑德重逢,从此带着郑德共创“铁血救国军”,独立抗日。 郑飞决心刺杀被称为汉奸的某将军,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他为救将军而负伤。在经历了与明珠、曹明的情感风波之后,曹明投奔延安,明珠留在北平,郑飞则追随将军南下。他在抗战中一步步高升,同时认为必须成为国军的嫡系部队,否则不可能坚持到底。 抗战进入了相持阶段。郑羽的铁血救国军中来了不速之客——曹明,曹明已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北上支队的参谋,使命是说服郑羽接受共产党的领导。郑羽一步步接受了共产党的影响,但郑德却和曹明之间矛盾重重,直到最后郑德投靠日伪,曹明被囚。郑羽孤身入平,伺机救曹明,却遇上了时任中央军旅长的郑飞,二兄弟在明珠的帮助下,成功救出曹明,明珠依诺要许身郑飞…… 国共之间的摩擦越来越频繁,郑羽和郑飞之间矛盾重重,最终二人同仇敌忾,击毙了顽固反共的中央军师长石彪。 不久,郑羽与郑莺重逢,两情相悦,但日伪军的大扫荡开始了,打头阵的竟然是大师兄郑德…… 郑羽和郑飞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共同剿灭了拒降的日花田师团。郑羽的主力团率先攻进城内,参谋长三岛秀夫正欲切腹自杀。郑羽要求再比一次刀。 中国大刀对日本军刀,展开了中日之间在1945年的最后一场厮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