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唐代铁牛
释义

§ 来源简介

唐代铁牛

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对蒲津桥作了加固和修建。两岸各铸铁牛四尊,以维河桥,牛下有柱连腹,入地丈余。牛旁各有一铁人,并有铁山四座,前后柱36根。

蒲津渡遗址出士的唐开元铁牛,其数目之多、体积之宏(长3.32米左右)、份量之重(柱、座计内、轻者45吨,重者可达70吨)、铁质之优、造型之美、工艺之精、实用价值之大,举世罕见。

§ 历史记载

唐代铁牛(鸟瞰) 据《春秋左传》记载,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晋,造舟于河。《初学记》:公子咸造舟处在蒲板夏阳津,今蒲津浮桥是也。《史记?秦本纪》又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 257年),初作河桥。张守节《史记正义》谓: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以后东魏齐献武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这儿建造过浮桥。

唐初,河东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开元六年(718年),蒲州被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开元十二年(724年),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通典》、《唐会要》、《蒲州府志》均记载此事。在整个宋代,蒲律渡仍是黄河的重要渡口之一。金元之际,浮桥始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

§ 文物概述

唐代铁牛

永济市于1989年8月发现并出土了唐开元铁牛。唐开元铁牛位于蒲津渡,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遗址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的明代地层,距地表约7米。最突出的文物是开元铁牛。四尊铁牛旁各有一铁人,如牧策牛。铁牛分南北两组。两牛一组,前后摆列,面朝西。

唐代铁牛为蒲津桥遗物,排列仍如前桥头所列,可领略大唐盛世筑桥工程。因黄河东移,开元铁牛等曾一度没入水中。20世纪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墙外流过,据当地老人回忆,枯水季节,下水还可摸到铁牛牛角,行船还有被牛角挂伤船底的情况。50年代后,三门峡水库蓄洪,河床淤积,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铁牛已被深埋于黄河水面下2米有余的河滩里。

铁牛铸造于唐朝开元12年,即公元724年,唐玄宗下令建蒲津桥,铁牛下面“熔铁为山”,使铁牛、铁人、铁山成一体,成为桥的“固地锚”,再用铁索连接两岸,铺设木板,建成了沟通山西、陕西的铁索桥。铸造浮桥共用去铁160余万斤,占当时全国铁产量的五分之四,其中每个铁牛重达60至70余吨,这在唐代是一座非常浩大的工程,中国桥梁专家唐寰澄说:唐代铁牛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永世无价之宝。

§ 形态特征

唐代铁牛(出土前)

铁牛距蒲州城西墙51米,距西城门110米。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伏卧,高1.9米,长3.3米,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长2.33米,用于拴连桥索,轴头有纹饰,各轴不同,分别有连珠饰、菱花纹、卷草纹、莲花等。铁牛侧均有一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肩宽0.6米。

铁牛造形生动,前腿作蹬状,后腿作蹲伏状,矫角、昂首,牛体矫健强壮,尾施铁轴,以系浮桥。腹下有山,其下有6根直径0·4米,长约3·6米的铁柱斜前连接,每根铁柱分别有反向出伸铁足各一,功能同地锚。在铁牛的上下部位均有铸范缝痕迹,可观察浇铸、范块痕迹,分析出铸造的工艺技术。

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下有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吨,和重70吨左右。

§ 艺术价值

唐代铁牛(部份图片)

唐代铁牛不仅具有创造性的实用价值,而且展示了唐代雕塑艺术别一种审美境界。铁牛传达的不是佛道造像的宗教情怀,也不是陵墓仪卫雕塑的崇奉心理,而是泱泱大国跨山越河,征服自然的盛世豪情与人生精神。

唐代铁牛潜涵的不是一般的实用建筑或纯雕塑制作的审美思想,它包蕴着盛唐艺术“肇自然之型,成造化之功”的审美意识。作为审美对象的牛形象的形成,不仅来自于艺术家们对自然山水间力作的黄牛的观察体验,而且将他们铸成雕像之后,又将他们置放在大自然的高山长河之间,形成人为艺术与大自然的交融。这是铁牛独特的艺术特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0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