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塔宾曲霉
释义

§ 形态特征

塔宾曲霉

菌落在查氏琼脂上生长迅速, 25℃培养7天直径50-75mm;平坦或近于平坦,边缘具有白色的菌丝体;质地丝绒状或稍带絮状;分生孢子结构大量,红褐色至褐黑色;具或不具少量无色的渗出液;菌落反面带黄色。分生孢子头幼时球形至辐射形,直径150- 450μm,老时少有分裂成圆柱状结构者;分生孢子梗发生于基质,孢梗茎(2000-)3000-5000(-5500)μm× 12-20μm,老时黄色或黄褐色,壁平滑;顶囊球形或近球形,直径(20-)40-70(-80)μm,全部表面可育;产孢结构双层:梗基10-30(-35)μm×3-6μm,瓶梗8-10( -12)μm×2.5-3μm;分生孢子球形或近球形,直径 3-4μm,壁近于平滑至稍粗糙,老后出现纵向条纹。

菌落在查氏酵母膏琼脂上生长很快, 25℃7天直径65-70mm,平坦,在边缘有时具白色的菌丝体;质地丝绒状;分生孢子结构大量,淡褐至褐黑色;无渗出液;菌落反面淡黄褐色至黄褐色。

菌落在麦芽汁琼脂上生长最快, 25℃7天直径70-75mm;平坦;质地丝绒状,具少量的不育性过度生长;分生孢子结构大量,淡褐色褐黑色;无渗出液;菌落反面黄褐色。

§ 生境

土壤、哈密瓜、伞菌、牛粪。37℃生长。

§ 中国分布

河北小五台山(C488);云南景洪(C7666)、芒市(C6473);西藏定日(C2092)、吉隆(C1594);新疆(MQ8455)。

§ 世界分布

印度。

§ 模式产地

欧洲

§ 特点

塔宾曲霉的特征是具红褐至褐黑色的菌落,较长的分生孢梗茎和较小的分生孢子。

Al-Musallam(1980)将本种内不同菌株分别处理为 Aspergillus niger v. Tiegh。和A. niger var. intermediu(speg. ) Al- Musallam的异名。 Kozakiewicz(1989)则将本种作为A. niger 的变种。kusters等(1991)研究黑曲霉的分类,根据核蛋白体DNA的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认为本种是区别于A. niger的独立的种。

有性型:石座菌属Petromyces Malloch & Cain,can. J.Bot. 50:2623.1972.

本组相当于Raper & Fennell(1965) 分类系统的 Aspergillus ochraceus 群。

分生孢子头初为球形,老后呈致密短柱形或裂成分叉的柱状体,浅黄色、淡褐橄榄色、褐黄色或赭色;分生孢梗茎通常粗糙并带褐色;顶囊大多为球形,全部表面可育;产孢结构大多为双层;分生孢子较小,光滑或微粗糙;许多种能产生菌核。已知有两个种产生坚硬如菌核样的子座(stroma),内有闭囊壳,成熟极为缓慢。

§ 模式种

Aspergillus ochraceus Wilh.

Thom & Church(1926)建立了Aspergillus ochraceus群, Raper & Fennell(1965)的专著中共承认了9个种,主要是依据菌核和孢子头特征区分的。以后不同的作者分别发表了9个新种。Subramanian(197l)根据Thom & Raper(1945)的讨论认为Aspergillus alutaceus Berk.& Curt.是A. ochraceus的最早的可用名称而将后者降为异名。Gams等(1980)和 Kozakiewicz(1989)都按此处理,并将A. ochraceus 群改称为A. alutaceus 群; Kozakiewicz同时还把产有性型的A. alliaceus转到A. wentii群。Chistensen(1982)研究本组的分类时,除以形态为基础外,考虑到37℃是否生长这一特征,并根据新增加的种对本组作了修订,承认了15个种。我们认为 Flavi组的A. leporis states & Christ.与本组菌种更为相近而将之移入本组,同时将本组的A. sepultus Tuth.& Christ. 移入Wentii组(见Wentii组)。本组目前约有18个种,除少数几个以外大多是罕见种,我国已知有8个。本组有些种可以转化甾体化合物,有些种还可以产生抗生素与酶,可供工业利用,还有一些种产生赭曲霉毒素( ochratoxins),少数是昆虫寄生菌。[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8: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