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喀斯特丘陵
释义

§ 简介

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起伏不大的石灰岩丘陵。相对高差通常在100~150米左右,坡度不如峰林陡,小于45°,已不具峰林形态。它与喀斯特洼地组合成亚热带喀斯特区的主要类型,以中国黔北、鄂西、川东为典型。

若在新构造运动上升区,河流强烈下切,侵蚀作用加强,使丘陵、峰丛、峰林被切割成为陡峻的喀斯特山地。这些山地的相对高差可达数百米以上,顶部和上部喀斯特形态显著,半山腰则多出现悬挂泉水或暗河出口的洞流,山坡上石芽裸露,山体下部侵蚀作用显著,有喀斯特悬谷分布。

§ 科学意义

喀斯特的研究在科学理论上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喀斯特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如有些地区因喀斯特发育使地表严重缺水,或在雨季时地表水来不及排泄,使一些喀斯特洼地积水成灾,影响农业生产;喀斯特洞穴导致坝区、库区发生渗漏;采矿或开挖隧道时发生涌水;喀斯特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导致地面的塌陷;路基或铁路建筑物遇地下喀斯特泉水受淹等。但是,喀斯特区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

如喀斯特洞穴是地下水运动和贮存的良好场所,可利用洞穴作为地下水库,进行发电和灌溉;喀斯特泉水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宜于灌溉、饮用,且有承压性,便于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的元素和气体,在医疗上价值很大;喀斯特区的矿产资源较丰富,尤以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的各种沉积矿产最为丰富。

近年来,随着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发现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 相关信息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KARST)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流水的冲蚀、潜蚀和崩塌等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以及由这些作用所产生的现象的总称。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发育程度主要取决于岩性、构造和气候条件。岩性条件主要指碳酸盐类岩石出露情况、岩石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单层厚度。在全部由碳酸岩地层组成的地方,喀斯特地貌成片分布,发育良好。

在碳酸盐岩与非碳酸盐岩互层、交替出露的地区,喀斯特地貌往往呈带状分布。在非碳酸盐岩为主间有少许碳酸盐岩出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常表现为孤立的带状或零星分布。岩石中若含有较多不溶解物质(如SiO2),就会降低岩石的溶解度,使喀斯特发育受到一定的限制.岩石的结晶结构为粗或中晶质结构,一般溶解度大于细显微晶质。

构造条件对岩溶发育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大范围内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地台、地槽等)的石灰岩沉积厚度、岩性变化、分布面积等差异。如华南地台区,从震旦纪至三叠纪,沉积了5000~6000m的石灰岩建造。而在地槽和准地槽区,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小,而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岩性变化大,所以在地槽和准地槽区喀斯特分布较为零散,如浙江、秦岭和喜马拉雅山北麓等地。构造条件对喀斯特影响在小区域内主要表现在构造转折部位和断裂破碎带,在那里,喀斯特发育一般较强烈。气候条件差异也影响喀斯特的发育。我国华南发育以峰林为代表的热带喀斯特,北方则发育以喀斯特泉和干谷为代表的温带喀斯特。由于气候条件差异,各地喀斯特地貌形态、发展的速度和过程也不相同。

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很广,主要集中在华南和西南,这些地方发育了或保留着大面积的热带喀斯特,以峰林、峰丛地貌为主;其次是长江中下游的华中区,喀斯特化程度较弱,以喀斯特丘陵和喀斯特洼地为主;华北地区以喀斯特泉、干谷为主,喀斯特化程度受气候影响,远不及南方发育。

§ 分类

喀斯特低丘陵

是本省喀斯特地貌中分布最广、发育最好的类型。喀斯特低丘陵起伏不大,相对高度常在100米以下,坡度在15°~35°之间,多呈峰丛、峰林、孤丘地貌景观,一般都有基岩裸露,地表喀斯特发育,有石芽、溶沟、石林、漏斗等;地下喀斯特有溶洞、竖井、暗河等。永安的黑风洞、十八洞,宁化的天鹅洞、龙岩的龙硿洞等颇为典型,现多已成为旅游景点。

喀斯特高丘陵

在本省分布较广,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上,坡度大于35°,构造形迹明显,节理裂隙发育,具陡崖峭壁,丘体呈短条状,大都基岩裸露,地表喀斯特发育不好,地下喀斯特发育较强烈,有溶洞、暗河、湖泊等,如将乐的玉华洞、明溪的滴水岩(玉虚洞)、永定的仙湖洞等,亦均被辟为旅游景点。喀斯特高丘陵土壤覆盖差,植被多为灌丛疏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