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哈萨克族民歌
释义

§ 简介

哈萨克族民歌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勒泰、塔城地区以及木垒、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及乌鲁木齐等地,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

“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有自已的语言,1959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哈萨克族民间流传许多古老的诗歌、故事、谚语、格言。著名的史诗《萨里海与萨曼》、《阿尔卡勒克英雄》等流传于世。

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素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民歌在哈萨克族民间音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哪里有哈萨克族的毡房,哪里就有歌声。

哈萨克族民间音乐按照传统可分为“奎衣”和“安”两大类,所谓“奎衣”就是器乐曲,“安”就是歌曲。“奎衣”主要是用冬不拉演奏,一般说这些乐曲都是单个的小型乐曲,也有由若干个乐曲联结演奏的套曲。“安”(歌曲)又可以根据内容和演唱场合而分成若干类。从音乐上讲,“安”一般都比较短小,曲调优美动听,易于上口。

§ 特点

哈萨克族民歌

哈萨克民歌从内容上可分为谐歌、赞歌、哭歌、情歌等类。巴里坤草原流行的冬不拉乐曲有90多首,由这些乐曲演唱的歌词无计其数。古老的冬不拉乐曲如《黑走马》、《文雅的姑娘》,非常悦耳。

冬不拉是哈萨克最主要的乐器,用松木或桦木制作音箱, 形状有扁平和瓢形两种,琴杆细长,有两根丝弦或钢弦,8-10多个品,可以独奏、合奏和伴奏,另外还有叮弦,库布兹(拉弦乐器)和吹管乐器斯布孜额。

按照哈萨克族的习惯,在祝贺新生婴儿诞生时要唱“祝诞生歌”;婚礼中要唱一整套的“劝嫁歌”、“揭面纱”等饶有风趣的“婚礼歌”;亲友离别时要唱“别离歌”;节假日亲朋相聚要相互对唱;亲人去世要唱“送葬歌”。从这个意义上说哈萨克人的一生都是伴随着歌声度过的。

职业的吟唱诗人被称作“阿肯”,因为他们经常是站在广大群众一边,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重。每年在牧群转移至夏牧场,草茂畜壮的季节,都要举行传统的“阿肯弹唱会”。这是一种演唱和诗歌即兴创作的大比赛,届时,各地的“阿肯”要在众人面前以自己拿手的歌曲曲调:即兴填唱,互相盘问。根据双方对歌的情况,最后由裁判裁定胜负。

著名的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我的花儿”……等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声乐坛上经常演唱的曲目。

§ 民歌体裁

哈萨克族民歌

安:泛指歌曲。这里指旋律优美、宽广,并有固定唱词和曲名的歌曲,又可分为“阔西安”(牧歌)、“巴拉克西安”(渔歌)、“安给西安”(狩猎歌)、“玛罕拜特安”(情歌)、“迪纳依安”(宗教歌)等。人们把唱这类歌曲的歌手称为“安奇”。安的歌词多数以11个音节为一句。节分344式和434式两种。演唱形式也有两类:一类是独唱,旋律抒情、徐缓。另一类是弹唱曲,亦称冬不拉弹唱。

月令:凡属即兴填词的民歌都称月令。它的曲调丰富,旋律简洁,多数是上下两个乐句或经过扩充的单乐段构成,常以衬词为曲名。演唱形式主要有“艾依提西”、“达斯坦”两种。

吉尔:即婚礼歌。亦称“托依吉尔”。哈萨克族有一套婚礼歌伴随着婚礼仪式的全过程,包括《怨嫁歌》、《哭嫁歌》、《劝嫁歌》、《送嫁歌》、《挑面纱》等。每句歌词多由7个音节组成,情绪由哀怨发展到欢快热烈。

分布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又分作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小的分布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等三地区。该族有一句民谚说:“歌声为你打开生命之门,又伴随你走进坟茔。”

也许是应了这句话,本民族一向流传着:诞生歌、摇篮曲、童谣歌、情歌、劝嫁歌、哭嫁歌、上马歌、揭面紗歌、放牧歌、谜语歌、询问家谱歌、辞别歌、挽歌、怀念歌]等。

如果依创作、歌唱方式,则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种称“安”,即具有固定唱词和歌名的歌;一种称“艾伦”,即无固定歌词,而全由歌者据情景而即兴发挥的歌。 [1]

§ 风格

哈萨克族民歌

中国境内的哈萨克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北的伊犁、阿勒泰、塔城等地区,人口约110多万。哈萨克族世世代代以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随着季节变化,牧民放牧不断迁徙,转换牧场:每年三四月由冬牧场转人春牧场,五六月又转人夏牧场,到了九月开始返回迁徙,转人背风的山谷准备过冬。

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独特的劳作方式及生活习性等因素长期影响下,孕育了哈萨克民族吃苦耐劳、勤劳憨厚、诚恳、豪爽的性格,同时也孕育了哈萨克民族独特的草原文化。

哈萨克族民间艺术比较发达,有诗歌、民歌、民间故事等形式。其中民歌流传最为广泛、普遍。民歌是哈萨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哈萨克演奏的乐器主要是冬不拉。冬不拉有两根弦,多数用四度(D、G)定弦,用右手指头弹拨发音。冬不拉是木制的,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这些都适合了游牧民生活生产方式的需要。

民歌体裁、内容从演唱形式上划分,哈萨克民歌主要有:弹唱、独唱和对唱等几种体裁形式。1.弹唱是弹拨乐器冬不拉与民歌结合的一种演唱形式,这种演唱形式比较普遍,多数情况是自弹自唱。[2]

§ 演唱形式

哈萨克族民歌

弹唱歌曲是哈萨克族民歌演唱的形式之一,以哈萨克族弹拨乐器冬不拉为伴奏,由歌唱者自弹自唱。弹唱歌曲无固定歌词,由歌手即兴编唱。其曲调篇幅较长大,音乐结构不很规整,节奏比较复杂,常使用以3/8拍为主的混合节拍,曲调的语言性、叙述性较强。在音乐上可分为歌唱性的和说唱性的两种类型。前一类有固定唱词,旋律悠扬、宽阔,人们把善于这一类弹唱的人称做“安玖”,即歌手;后一类旋律简洁、明快,人们把善于即席作词弹唱的人尊称为“阿肯”,即草原上的游唱诗人。每年夏季的“阿肯弹唱会”,是一种以对唱为主的比赛。在对唱中失败的歌手,要向胜利者赠予札品,小得手帕,大到羊只不等。

对唱在哈萨克族文化糊口中占重要地位,在节日及婚礼上都要举行对唱流动。

独唱歌曲具有柔美的旋律,宽阔的气味,豪放而布满激情,结构比较整洁。

深圳歌唱培训指出:“安”类民歌包括牧歌、渔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演唱形式有独唱、冬布拉弹唱和对唱三种。

哈萨克族主要栖身在我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伊犁、巴里坤、木垒以及甘肃省的阿克塞、青海的海西等地。哈萨克族民歌有“安”、“月令”、“吉尔”三类。“安”有固定的唱词,有曲名,旋律柔美,气味宽阔;“月令”为即兴填词,曲调质朴、简洁,速度较快;“吉尔”是一套伴随婚礼典礼全过程的婚礼歌曲,包括《怨嫁歌》、《哭嫁歌》、《劝嫁歌》、《送嫁歌》、《挑面纱》等,曲调情绪由哀怨发展到欢快强烈热闹。

千百年来,哈萨克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糊口,哈萨克族民歌便带有很强的牧歌特点,曲调中普遍具有呼叫性的调子。呼叫声进入民歌旋律,使其具有宽阔、豪迈的性格,这一点,在“安”类民歌中表现得尤其凸起。

§ 音乐特点

哈萨克族民歌

阿萨克族民歌主要采用欧洲音乐体系,但也有一些作品采用中国音乐体系,甚至有在一首作品中同时存在两种音乐体系的因素的情况。

音阶

哈萨克族民歌广泛地运用七声音阶,但也有五声音阶或者五声音阶基础上的六声音阶。古老的对唱曲常常使用五声音阶。

调式

五声调式——五声调式的哈萨克族民歌以宫调式和羽调式为主。五声宫调式强调羽音比强调徽音更甚,使得五声宫调式的哈萨克族民歌具有特殊的色彩。

七声调式——最常见的是自然大调、自然小调,其次是多利亚和混合利底亚调式。

旋法

有牧歌发展起来的哈萨克族民歌,普遍带有呼喊式的音调,并常常出现在曲首(有时也出现在句末或曲中),它常常由主音及其四度音或五度音的旋律音程构成。

节奏、节拍

哈萨克族民歌经常使用混合节拍,并在每小节的节奏划分上常常表现出前短后长的形态,这种情形在《蓝色的河》等作品中都有表现。这种节奏特点与曲首的核心音调作用共同形成了哈萨克族民歌豪放、宽广的性格特征,使它充满激情,具有史诗般的壮阔气势。

§ 相关新闻

哈萨克族民歌

《热带鱼和仙人球》与哈萨克族民歌旋律雷同

就读于上海某大学的哈萨克族女孩古丽,最近有点不开心,因为她发现伴随她成长的哈萨克族民歌《AyAyBopem 》 ,竟然被“改头换面”成了流行歌曲,更为关键的是,这首歌曲并没有标明改编自哈萨克民歌,而是署着其他作曲人的名字。

哈族乐迷的抄袭指责

古丽并不是惟一为此事疑惑的人,在一个哈萨克大学生联盟的网站上,有多名网友对此事进行了讨论,而他们所称的这首“抄袭歌曲”,是著名歌手孙悦新专辑《她和她们》中的《热带鱼和仙人球》。

“哈狼在线”音乐网站的站长艾澜告诉记者,《热带鱼和仙人球》与著名哈萨克族的民歌《AyAyBopem》之间有70%以上的旋律雷同,遗憾的是作曲家的名字写的是董赫男,“如果说是抄袭哪个不出名的哈萨克族作曲家的作品,没有证据可说,算作曲家倒霉,但是这是首家喻户晓的哈萨克民间歌曲,我们没有理由不感到气愤。”

和艾澜一样,该网站上还有不少网友的留言也异常激愤,有人甚至扬言要起诉孙悦所在的天中文化公司。在艾澜的帮助下,记者找到了《AyAyBopem》和孙悦官方网站上所提供的《热带鱼和仙人球》这两首歌。为了得到较为权威的证实,记者请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声乐副教授托汉对比这两首歌曲进行了聆听,托汉的判断是,两首歌曲主歌部分旋律几乎相同,基本可以认定《热带鱼和仙人球》乃“抄袭”《AyAyBopem》的作品。

据托汉介绍,《AyAyBopem》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流传于哈萨克族牧民中的一首爱情歌曲,歌名的意思是“我的小宝贝”,描述的是19世纪战争年代,一对恋人分开之后,互诉衷肠,希望能够再次见面的一个凄美爱情故事。

音乐周刊》杂志主笔科尔沁夫告诉记者,按照国外的惯例,判断一首歌曲是否抄袭另一首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旋律上有无8个小节以上雷同,而《热带鱼与仙人球》的主歌部分已经超过了8个小节与《AyAyBopem》雷同。

托汉教授也指出,除了对乐句进行数量上的统计外,更为重要的是歌曲整体风格是否相似。新疆艺术研究所周吉研究员仅听过一遍《热带鱼和仙人球》后,就认为“虽然该歌曲用了较为时尚的电子节奏,但这首歌曲的哈萨克风格是很明显的。 ” 哈萨克族民歌

制作方说抄袭有些武断

作为孙悦唱片的制作方——天中文化公司对抄袭一说进行了否认,他们认为这仅仅是个模仿行为。天中文化企宣部的燕子女士这样对记者说,“现在连刀郎的歌曲都是对新疆民歌的改编,我们为什么不能模仿呢?” 遗憾的是,直到记者截稿时为止,按照天中公司提供的联系方式,记者仍未能找到董赫男的踪迹。天中文化企宣部的解释是,“他的工作时间和常人不一样,我们也联系不上他”。

TOM网站音乐频道资深编辑贺愉,在听完两首歌曲之后,说到:“感觉不像是一种作曲上的巧合,因为两首歌前面乐句基本一样,中间有改变,后半段又是雷同。但如果说作曲家纯粹抄袭也过于武断。因为作曲人平时要听大量不同的音乐,或许平时对中亚民歌关注较多,在混沌的创作状态中错把民歌旋律当成了自己的灵感。”

事实上,即使是国际乐坛对中亚、阿拉伯以及南美民族音乐的模仿也是股不可遏制的潮流,而在内地流行乐坛,今年刀郎、西域刀郎的流行也证明了新疆风的莫大魅力。

从音乐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流行音乐本身也是起源于民歌,国外研究流行音乐的专家也指出,流行音乐本质上是对传统民歌的模仿。模仿是需要的,但模仿与抄袭之间还是有界限的。台湾著名音乐人黄国伦曾说过:“当您听到一首不错的音乐,你会因为它的节奏风格或者调性而产生创作的灵感,因为这样而创作出来的作品,称作‘模仿’;若您因为听到一首好听的音乐,而借用它的和声进行、乐句段落、其它的音乐素材等等,而改其中的某些音,因而称作是自己的作品,这样算是‘抄袭’!”

抄袭与模仿难断的纠纷

中国社科院知识产权中心研究员张玉瑞律师对记者说,“根据我国司法实践,认定抄袭一般来说应当遵循两个标准:第一,被抄袭的作品是否依法受《著作权法》保护;第二,抄袭者使用他人作品是否超出了“适当引用”的范围。即使董赫男和天中文化的行为完全符合第二条准则,但《AyAyBopem》是首已经有近200年历史的民间歌曲,不仅版权保护早已过期,而且找不到具体的作曲人,版权权利人的缺失是很难在法律上追究责任的。因此,董赫男即使真的属于抄袭,也只能在职业道德上加以指责。”

资深音乐人祝小民告诉记者,“其实对民歌借鉴和模仿很早以来就是个问题,比如王洛宾对《达阪城的姑娘》进行了改编,但到现在有多少人知道这首歌是流传已久的民间歌曲呢?还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虽署名词曲雷振邦,其实它也有其原始民歌版本。所以,即使是对民族歌曲的改编,也应该标明来源为好,这是个起码的艺术品德。”

按照乐评人孙孟晋的话来讲,董赫男事件只是“冰山一角”,内地流行乐坛中真正的“猫腻”行为实际上是广为存在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圈内人士告诉记者,为了不让抄袭行为被发现,不少表面上风光的大歌星,经常会请人到海关罚没的 “打口CD”中,选取没有名气歌星的作品进行“克隆”,通常的做法是将歌曲的和声部分完全套用,再重新编曲“掩人耳目 ”。

对于流行音乐圈内抄袭现象的成因,孙孟晋说,“除了职业道德的缺乏外,更为重要的是现在内地流行音乐市场充满着垄断,某些名人垄断着作曲的饭碗,一些作曲人一晚上写几首歌是很正常的事,逼得急了便抄抄了事。”而贺愉的看法则是,在高度商业化且模仿港台流行音乐生产方式中,旋律早已成了流水线上的一个零件,在普遍浮躁的创作心态下,不仅会磨灭作曲人的灵感,也很容易会诞生粗制滥造甚至抄袭的作品。 [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