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四川相书
释义

§ 历史渊源

四川相书四川曲种是由口技逐步发展而成。流行于四川省成都、重庆等地。口技起源很早,宋代瓦肆已有演出。宋人笔记《东京梦华录》等书多有记载。到明末清初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流传最盛,“俗谓之隔壁戏,又曰肖声,曰相声,曰象声”(《清稗类钞》)。表演者摹仿飞禽走兽和市井叫卖的声音,用以表现社会生活的复杂场面和众多人物。其艺术精湛,同现在四川相书的表演艺术十分接近。相传四川相书在清咸丰、同治年间由外省传入,后经几代艺人苦心创造,吸收民间艺术和兄弟曲种的养料,丰富了内容,创作、改编了许多富有风趣的节目。加之对本地方言的恰当运用,遂使四川相书成为散发着地方乡土气息的独特曲艺艺术。

§ 表演形式

四川相书

四川相书由一个演员在高约5尺、宽约2尺见方的布帐里,凭着一张口,借助于简单的道具(扇子、铜铃、盆碗、木瓢等),描绘环境,陈述故事,表现人物的活动。观众看不见演员的动作,而是通过听觉产生联想,得到艺术享受。相书节目显著的特色,是富于幽默讽刺的喜剧风格,常运用谐音、语误、吟诗、作对、说诨话、作打油诗、用歇后语、开玩笑等等手法来取得喜剧效果,引人深思,回味无穷。它善于运用细小的生活片段,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相书内容有嘲笑剥削阶级愚昧无知的,有歌颂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也有意趣横生,听后使人轻松愉快,心爽神怡的。相书是以说故事为主,飞禽走兽的肖声加在正文之前,起着吸引听众、静场的作用。

§ 主要特点

四川相书

凭口技演出描绘故事情节和环境,虽只有一人表演,却能同时扮出人物对话 (有时十几人对话),鸡鸣狗叫,器物相击等各种声音。观众隔帐聆听,如身临其境。其表演节目颇为幽默,人称 “滑稽相书、话中有话。”

四川相书在陈述故事时,主要手段是运用生动、通俗、性格化的对白来塑造人物形象。同时,语言富于形象性,使听众如身临其境。相书段子里的人物,少则2人,多则10余人,要使听众通过声音分辨得出人物的性别、年龄和身份地位、性格特征,乃至在故事进行中细微的思想情绪。演员运用唇、齿、口腔、喉和鼻腔等部位,迅速地变换着不同的声音造型,使听众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如果人物过多时,还要运用外省方言来弥补其不足。

§ 现代艺人

四川相书对四川相书艺术贡献最大的现代艺人首先是曾炳昆(1900~1952),他创作的《霉登堂》,对40年代成都人民的苦难生活作了生动的描绘,为人民倾吐了哀怨。其弟子有刘玉清、曾小昆、罗俊林等人。其中罗俊林 (1920~1978) 较好地继承了相书艺术。四川相书的传统节目,在20世纪30年代有40余段,由罗俊林保留下来的有25段,其中优秀节目有《骗总爷》、《写对杀猪》、《霉登堂》等10余段,1980年辑集出版。

§ 大师代表

四川相书

四川相书大师鲁国华出生于1943年冬,上个世纪50年代初,北门城隍庙聚集了当时成都不少优秀的民间艺人。鲁国华一有空,就溜去看热闹。其中最让他痴迷的,就是罗俊林的相书。罗俊林是相书大师曾炳昆的徒弟,深得其真传。1963年,经盲扬琴艺人肖必大介绍,他终于得以拜罗俊林为师。而曾炳昆的儿子曾小昆也继承了父亲衣钵。鲁国华吸取罗俊林和曾小昆两家之长,终于掌握了相书这门表演艺术的精髓。尤其是他的仄音(女声)清亮脆响,最为人称道。后来,鲁国华调入到成都市西城区曲艺队,成了一名真正的相书人。

从艺经历

一种艺术一个小片区,一个艺人一个简易的围篷,包罗万象;不远处,赖汤圆,龙抄手……成片卖小吃的馆子,美味飘香。城隍庙中吃的用的玩的看的,应有尽有,三教九流川流不息。这是成都民俗文化的摇篮。学艺经历四川相书在老人幼年的‘站国’成长经历中,最让他痴迷的便是罗俊林的相书。1961年,初中毕业的他,因家庭再以无力承担学费,放弃了高中学业,直接分配到成都市渔场作了一名养鱼工。兴趣可以产生理想与追求,对于一位有志者而言,是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自己前进的步伐的。1963年,经自己初中一位同学的父亲盲扬琴艺人肖必大引荐,鲁国华终于有机会第一次站在了自己心幕已久的相书名师罗俊林的面前。鲁国华颤抖着说到:“你的相书,我都会一些了。”罗俊林面带微笑“哦”了一声,鼓励道:“你说来我听听。”鲁国华神情紧张表演了几个罗俊林的经典段了,罗听后放声大笑:“和我差别不大了。好,我收下你个徒弟。”不久,鲁国华又拜相书名师曾炳昆的儿子曾小昆为师,他吸取了罗俊林和曾小昆两家之长,终于掌握了相书这门表演艺术的精髓。尤其是他的仄音(女声)清亮脆响,最为人称道。

§ 传统节目

相书大师有鲁国华、陈曾祥、孙建军。其中鲁国华先生是四川相书代表人物曾丙坤大师的惟一传人,曾在北京中南海演出。《骗总爷》、《写对杀猪》、《姑娘算命》、《找鸡作对》、《花子闹街》……一个个幽默风趣的相书段子让听众们差点笑破肚皮,故事大厅内一直笑声不断。而鲁国华最后表演的相书著名段子《逗街》,更是让大家在欢笑中感到熟悉和亲切。

《逗街》是曾丙坤大师的遗作,语言诙谐有趣,将老成都的街名巧妙地组合起来。“他天天清早要去‘东马棚’,牵出‘马镇街’来就跑‘走马街’。他的住宅么,团转一带‘四维街’,皆是‘红墙巷’,房上盖的‘黄瓦街’,对门一堵‘红照壁’,为啥有照壁?因为两辈出功名,出过‘大科甲(巷)’、‘小科甲(巷)’,他的公馆左边用‘青石桥’……”鲁国华先生清脆地一一数落,熟悉的街名让大家感到非常亲切,幽默的段子内容又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相书乃至其他许多四川民间艺术的黄金时期在1963年~1965年。当时,在西玉龙街“爽清茶社”书场,每天有两场曲艺演出,汇集了评书、清音等多门民间艺术

等。

§ 名词解释

相书:也称隔壁戏,起源于下江(今江浙)一带。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传入四川。“相书”一词首见于《成都通览》。四川有史可查的最早相书艺人是曾炳昆的老师李相成,人称“李相书”。其特点是一个演员在二尺五寸见方的布帷中,模仿各种人物、动物和其他声响,借助声音描绘场景,刻画人物。它由口技发展而来,又融合了民间笑话的特点。如今,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失传,只有四川尚有这门民间艺术。

§ 主要作品

《骗总爷》、《写对杀猪》、《霉登堂》《双灵牌》、《逗街》、《花子闹街》等40余段。

§ 参考资料

1.http://news.huain.com/html/2007.11.13/news_170567.html

2.http://www.sass.cn/bscnews.asp?NewsID=1438&Csmallclassid=19&zsmallclassID=24&SpecialID=0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