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朔平
释义

§ 生平简介

吴朔平

吴朔平,1907年12月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一个职员家庭。父亲吴润生,曾任安源萍乡煤矿、宜昌海关会计。母亲杨荷清为家庭妇女。 出生于江苏省

1913年吴朔平入萍乡小学读书,1919年考入长沙雅礼中学。1924年秋考入南洋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电机工程,1928年秋以优异成绩毕业。在校期间,发生了席卷全国的五卅运动,他积极参加游行示威活动,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上海闸北无线电报务养成所担任教员,后调至青岛无线电台担任工程师、台长、总台工程师等职,负责无线电收、发信设备的安装、修理和维护等工作。

1934年,吴朔平调至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天津电报局任工务课长。他在任职期间,还组织了“津电话剧社”等文艺演出队,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6年,曾托人营救过在青岛被捕的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七七事变”后留在天津坚持敌后工作,不顾日伪的干扰与搜捕,他想尽一切办法与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所属南京、重庆、汉口等地电报局维持通报。当时是国共合作时期,他在吕正操将军参与领导的敌后“华北党政军联合办事处”担负起了为游击队设计生产小型移动无线电台的任务。1939年底,驻津日军指名追捕吴朔平,他在无法隐藏的情况下,在当地牧师掩护下逃离了天津。

40年代初期,他在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川康藏电政管理局任工程师、机械股长,后又任重庆电报局总工程师兼工务课长,并代理局长。在此期间,与他人合作建立了重庆国际电台,并设法解决了重庆与内地通报不畅、积压电报问题。

1944年,他在重庆金陵大学电机工程系任无线电教授,教了两个班。其中有几位同学出国深造,他们中的不少人解放后在邮电部门担任技术要职。

1946年,吴朔平被任命为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第九区电信管理局(沈阳)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到任后,他看到沈阳市局在日占时期在市内及长途电话的建设和管理方面有较好的基础,而中国负责接收及维护的人员又不熟悉业务,便组织一批中日技术人员开办了长途电缆线路维护学习班及市内自动电话讲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技术研究室,对已有的无线电通信设备进行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项工作深得当时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长俞大维的赞许。1947年5月,他将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沈秉权从北京调入沈阳电信局工作。

1947年秋,他离职赴美实习。此行的真实动机,在于借此从南京国民政府在东北的反共反人民战争环境中脱身出来。他在美国期间,被安排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纽渥克联邦电话厂实习,任务是了解当时国际上有些城市装用的旋转式自动电话总机的线路、结构和生产工艺,收集有关的资料。这种机器的线路比较先进,多用于后来的数字计算机。学习结束之后,1948年底,他带了两套完整的线路图及资料回国。这些图纸资料在他于1950年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任职时全部交给了组织。1949年春,他还代表上海国际电台到美国贝尔系统西电公司验收了两部20千瓦单边带无线电话发信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他曾在华东电信管理局、邮电部电信总局与无线电总局、总参通信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院)等单位工作,先后担任副处长、副局长、副所长、副总工程师等职,在曹丹辉、王诤、李强等领导的支持下,为建设和发展祖国的电信事业继续操劳。

1949年,他在上海组建了电信部门第一个电信研究室,开展了超短波通信技术研究工作,创办了中国电信部门第一个科技刊物《电信建设》。1950年,他筹建了邮电部门第一个中型电信科学研究所,对超视距、超短波电路等进行了研制,1956年,他创办、主编了电信技术月刊《国际电信技术动态》;此刊出版达12年之久,深受广大科技人员欢迎,“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停刊。

1957年底,总参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划归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组建二分院(导弹控制系统分院),吴朔平随同前往,先后担任分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及七机部技术顾问等职,为发展祖国的航天事业作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60至70年代,他领导了导弹控制系统仿真用的模拟机和专用数字机的研制工作,并受七机部委派带队赴法国验收了五部NADAC—100型模拟机,供部属各院航天产品作试验使用;他结合导弹控制、制导设备研制工作的需要,编印、翻译了许多文选和论文,撰写了《开关电路设计》等着作,为发展祖国的航天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他建议出版《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刊物,并担任了该刊物的头两届主编和多届顾问。他根据广大科技人员的要求,组织了许多技术培训班和技术讲座,并亲自讲授“数字计算机”、“开关电路设计”、“科技英语阅读教材”等课,为在职干部的知识更新作出了显着成绩。

1958年,他参加了张爱萍副总长领导的赴苏联军事技术访问团,对苏联当时的军事电子技术进行了全面考察;还参加了铁道部、邮电部及四机部组织的技术访问团,对法国、瑞士、捷克、匈牙利等国进行了参观访问,回国后向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1962年,他被国家科委聘任为电子组及无线电技术与制造组成员,参加了对全国12年科技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活动;1978年,又被聘任为电子技术专业组学科组成员,参加了“1978—1985年全国技术科学发展规划”的协调制订工作,并主持了附属的“生物电子学组”的活动,为祖国的科技规划贡献了力量。

70年代后期,他急广大科技人员之所急,创造了“科技英语虚词分析法”,撰写了《科技英语速成读本》,亲自到全国各地示教,深受广大学员的赞誉。

80年代至今,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外语教学方面。继《科技英语速成读本》出版之后,又撰写出版了《科技英语虚词分析法》、《科技英语讲座》等书,还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他的这些劳动成果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和教育部门的承认。

吴朔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贡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赢得了党和人民的充分信任。从1962年起,他先后被推举为中国电子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1984年改任理事;1979年和1984年,中国宇航学会和中国航空学会先后推举他为第一届和第二届理事;1964年、1978年、1983年,他先后被选举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3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9年10月,国防科工委给他颁发了《献身国防科技事业三十一年》荣誉证书和证章。

§ 职业生涯

吴朔平既是一位电信技术专家,又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始人之一,还是一位在英语教学方面造诣较深的导师。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发展祖国的科学技术谱写了新的篇章。

电信技术界的抗日功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吴朔平在天津和重庆等地电信部门任职,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为抗战作了许多重要的工作。

1935年夏天,他奉命由天津出差青岛,与烟台的工程师高彬一起安装了海岸长波无线电台,供国内通信使用。这部电台是英国进口的,功率5千瓦,带有20千瓦的备用柴油发电机,是当时国内通信中功率最大的无线电发报机。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留在天津负责敌后通信的技术工作。当时设在法租界内的天津电报局对外的快机电报有线电路全部被敌人切断,而电报局的几部无线电台均系人工操作,速度极慢,积压了大量电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设计安装了一套无线电自动快报设备与定向天线,与上海国际广播电台通报,使通报速度提高了5倍以上。该台坚持通报达半年之久,直到被天津当时的法租界当局强令关闭为止。1938年至1939年,为了对付敌人的干扰和侦察,他设计并多处安装了大、小无线电收、发报机,使天津电报局在日伪特工搜捕下能继续与当时由南京或重庆国民政府管辖的南京、汉口、重庆等地通报。与此同时,他替开滦矿务局安装、开通了“天津——唐山——秦皇岛”之间的无线通报网;在开滦为天津电报局设计安装了无线电发报机,以供天津台与西南大后方应急通报之用。除此之外,他还为吕正操将军参与领导的“华北党政军联合办事处”设计制造了几十部小型便携式无线电收发报机,供抗日游击队使用。他的这些活动,引起了驻津日伪特工的极大注意,曾多次进行跟踪干扰和搜捕。后来,敌人指名追捕吴朔平,他才离开了天津。

1940年至1943年,他在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川康藏电政管理局工作期间,为了使重庆电报局在敌机轰炸下能够与国外通报,与当时的工务课长陈策麒合作在4个巨型防空洞内安装了3部美国RCA公司制造的4千瓦无线电发报机,迁装了3部马可尼公司制造的发报机,以及迁移了该电报局的收信台与中央室,建立了重庆国际无线电台,开通了重庆对美国的无线电话及无线电传真电报业务。此外,由于敌机的不断轰炸及有线电报线路质量不佳等原因,使重庆与内地通信不畅,积压了许多电报,严重地影响了电报局的业务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建议在通话质量较好的长途电话线路上加装音频电报装置,利用话路空闲时间进行通报。经批准后,他设计制造了音频电报设备,在重庆至桂林的长途电话线上进行了试验,获得了成功,得到了报务员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由于吴朔平为支撑抗日战争的通信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被重庆国民政府誉为中国电信技术界的抗日功臣。

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1989年,聂荣臻在《回顾与展望》一书的一篇文章中写道:“1956年,首先组建了导弹研究院。当时值得庆幸的是,在这方面中国有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像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蔡金涛、梁守盘、黄纬禄、庄逢甘、吴朔平、姚桐彬等,他们很快集中到了导弹研究院,由他们指导、开展工作,少走了弯路。”聂老总的话是对吴朔平等工作的充分肯定。中国的导弹事业就是在他们这批高水平的科学家的指导下迅速发展起来的。

吴朔平工作的导弹控制系统分院的编制是由前苏联专家帮助设计的,在原来的编制中,没有计算机研制单位,1958年分院自行建立了一个设计部门。但成立不久,却有人建议将该部门撤销,使这个“初生的婴儿”很可能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在此时刻,吴朔平多次反映意见,要求保留这个部门。他认为今后各种导弹控制系统的发展方向是计算机化和半导体化,分院不能没有这种研制单位。前苏联专家设计的编制中没有计算机研制部门,可能是对的技术封锁,不能受其限制。他的观点最后被五院和分院领导所接受。

由于分院计算机研制单位是分院自己组建的,因此一开始该单位没有具体的型号研制任务。他本着“应该自己研究,不能样样依靠洋人”的想法,1960年初向领导提出了研制数字计算机的建议,得到了领导的支持。该项工作由他指导实施。在研制过程中,他亲临现场和有关技术人员研究解决问题,并按照钱学森的指示采用了PERT计划协调技术。在他的精心组织指挥下,于1963年研制出了S—1专用数字机。这项成果在1964年参加展出时,受到了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好评。将PERT用于研制工作,这在中国还是首次。实践证明,这项技术对后来航天产品的研制起了很好的作用。

根据导弹控制系统研制任务的需要,他曾建议研制仿真试验用的模拟计算机,被采纳后由他组织落实,研制出了以通用机为主的模拟计算机系列。其中FM—8小型机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1962年某日《人民日报》曾专门对此作了报导:M—2中型机供有关单位作控制系统仿真试验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模拟机研制中需要一个关键器件——高性能振动子,在他直接指导与督促下,分院某所如期交付了试制成功的产品。这种振动子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转交上海仪器厂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合金涡轮叶片

吴朔平为了学习先进国家的航天技术,曾把收集、分析和编译出版情报资料作为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一。几次出国,他都带回很多科技资料;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时,他也注意收集科技资料。50年代末,他曾为《国际电信技术动态》撰写了国外“防空体系”的综合报导,摘录了当时国外讨论导弹技术的有关论文,为中国萌芽阶段的导弹事业及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1961年,他编印的《振动子式直接耦合放大器文选》,对模拟机研制工作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1962年至1963年,他根据导弹武器系统设计工作的需要,编印了一套《雷达文献选集》,共5卷15册,受到了广大雷达工作者的普遍欢迎。1966年至1967年,他翻阅了美国近十年来出版的PB(PublicationBoardReport)及AD(AirDefenceReport)军事科学研究报告文摘240多本,摘录了其中有关的内容,编印了一份《选题报告》,交各厂、所选用,反映很好。1981年8月,他应中国电子学会和四机部的邀请,赴昆明参加了科技情报学术会议。他在会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情报科学》的论文。这篇文章是他对情报工作的作用、性质、任务等的理解和概括,对于搞好情报工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70年代中期,他对核电磁脉冲问题作了专题研究。发现核电磁脉冲对导弹的电子设备及各种军、民用电气系统的危害性很大,应该加以重视。为此,他作了许多舆论宣传工作,并相继翻译了《核电磁脉冲防护讲稿》、《高空电磁脉冲理论》、《美国核电磁脉冲模拟站》等文章,约50多万字,印发给领导及有关部门参阅。1979年,他在中国电子学会核电子学会成立大会上宣读了自己撰写的论文《核电磁脉冲——一种威力强大的武器》。同年12月,他在“抗核辐射电子学术讨论会”上再次强调了抗核电磁脉冲的必要性。1980年,他上书国务院、国防科委、七机部,建议将对核电磁脉冲的防护能力列为导弹及其它兵器的设计指标之一,引起了上级的高度重视和支持。1981年,国防科委正式下发了有关文件,使这项重要的工作得到了落实。

1977年,为了设计自动控制及计算机用的各种数字电路,吴朔平撰写了《开关电路设计》一书。1979年被《电子技术文选》作为特刊在内部发行;1982年又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公开发行。他在这本书中采用了一般科技书少见的“案例分析”教学法,即通过具体的设计实例,逐个介绍设计原理及方法,使读者在短期学习后,就能在工作中应用。在这本书中有两种步骤严谨的设计程序是他草创编定的。在重要的“与非门时序电路设计程序”中,有些步骤的理论分析及快捷设计方法是他独创的。1981年,他把自己对“开关电路设计”的一些新的见解写成的题为《布尔代数式的稳定性》的论文,在1982年中国电子学会第三届年会上作了宣读,反映较好。

吴朔平很重视在职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1961年,他组织了两个基础理论讲习班,由宋健和何国伟分别主讲“自动控制论”和“概率论”。1962年至1965年,分院情报部门开办了5期英语补习班,每期5个月,他都亲自指导并开大班讲课。同时,他还分期为一些院属单位的科技人员补习英语,择每周晚上亲授4至6个小时,每期时间长达两三个月。1976、1978、1981年,他曾多次给有关单位讲授“开关电路设计原理与方法”,每次长达30多个学时,除此之外,他还经常为许多人校核英文译稿和译着,每次都是从文字到内容全面校核,发现误译,必对译者详加解释,以期提高其英语水平。他的这种工作精神,赢得了广大科技人员的赞誉,被大家称以“良师益友”。

“文化大革命”之后,为了解决广大科技人员的知识老化问题,他于1980年出席五届三次全国政协会议时写了个“重视科技干部在职教育”的建议书,被列为第601号提案。1981年中央发出了加强职工教育的8号文后,这个问题得到了大家的重视。

吴朔平为建立和发展祖国的航天事业,先后在计算机研制情报资料的收集与编译,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作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者之一,被航空航天部誉为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

§ 个人简历

1907年12月16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

1924年上海南洋大学电机系学习。

1928—1929年任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上海闸北报务养成所教员、青岛无线电台工程师。

1930—1934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青岛电台台长、青岛无线电总台工程师。

1934—1940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天津电报局工务课长。

1940-1943年任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川康藏电政管理局机械股长、重庆电报局总工程师兼工务课长。

1943—1944年任重庆金陵大学电机工程系教授。

1944—1946年任重庆国民政府交通部重庆电报局总工程师、副局长兼总工程师。

1946—1947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第九区电信管理局(沈阳)副局长兼总工程师。

1947—1948年赴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实习。

1949年1月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上海国际电台工程师。

1949年5月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华东电信管理局电信研究室副主任。

1949年1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电信总局技术处副处长。

1950—1952年任邮电部无线电总局副局长兼电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1953—1957年任总参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所(院)资料科组长、副总工程师。

1957—1965年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

1965—1982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二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南京技术干部进修学院兼职教授。

1982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技术顾问。

§ 主要论着

1吴朔平。科技英语教学点滴。技术工作通讯,1979年2月专刊。

2吴朔平.核电磁脉冲——一种威力强大的武器。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0(1):46—47.

3吴朔平.情报科学.电子情报工作,1981(4):11—15;国防科技情报工作,1982(3):3—7.

4吴朔平.学习科技英语的一种方法——虚词分析法。电子学报,1982,10(2):60—66.

5吴朔平.布尔代数的稳定性.见:中国电子学会年会论文集,北京,1982.[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