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晓文 |
释义 | § 基本资料 周晓文 姓 名:周晓文 性 别:男 职 业:影视导演 所在单位:西安电影制片厂 § 个人简介 周晓文 周晓文,1954年生于北京。197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任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1986年开始独立执导影片,还兼任编剧、摄影和作曲,是青年导演中的多面手。从上世纪80年的电影《最后的疯狂》、《疯狂的代价》,到90年代的电影《秦颂》、《二嫫》、《黑山路》,再到2000年以后拍的电视剧《乱世英雄吕不韦》、《天龙八部》、《大唐芙蓉园》,第五代导演周晓文在中国电影导演中素以风格多变著称。 § 经历 80年代中后期,《他们正年轻》、《疯狂的代价》、《黑山路》等作品使周晓文成为第五代导演中最先成功尝试商业操作的人。 90年代成为周晓文的颠峰期,在这段时间里,他拍摄的《秦颂》、《二嫫》、《青春冲动》、《青春无悔》等多部风格多变的影片逐步巩固了周晓文在中国电影导演中的地位。 进入2000年之后,周晓文又以《天龙八部》、《乱世英雄吕不韦》、《大脚马皇后》等多部电视剧在大众娱乐市场上成功“下海”。[1] § 荣誉 周晓文 他执导的影片《最后的疯狂》获1987年金鸡奖特别奖和政府奖; 《疯后的代价》(兼编剧)获1988年金鸡奖最佳剪辑奖及四项提名和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二嫫》获1994年洛迦诺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青年评审团金奖、国际影评人唯一大奖、全基督教评审团唯一大奖等四项奖,该片女主角艾丽娅获国际影评人大会唯一提名; 《青春无悔》获1991年上海大学生电影节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奖;《青春无悔》应邀参加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学术研讨活动。 § 主要作品 1988年《疯狂的代价》 电影作品 《狭路英豪》导演 《关于爱情》编剧 1986年《他们正年轻》导演 1987年《最后的疯狂》导演 1988年《疯狂的代价》导演、编剧 1991年《青春无悔》导演、摄影 1992年《青春冲动》导演、编剧 1993年《大路》导演 1993年《测谎器》导演 1993年《测谎仪》导演 1994年《黑山路》导演、编剧 1994年《二嫫》导演 1996年《秦颂》导演 1997年《关于爱的故事》关于爱情 导演 1997年《关于爱的故事》编剧 2004年《佳人有约》饰林父 电视作品 1998年《吕后传奇》饰张良,总导演 1998年《民众》导演 2000年《乱世英雄吕不韦/吕不韦传奇》导演 2002年《大脚马皇后》饰施耐庵,导演 2003年《天龙八部》导演 2004年《大唐芙蓉园》导演 2006年《逃亡香格里拉》导演 § 经典语句 周晓文表示,剧本是一剧之本。在他看来,解决好剧本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没有剧本,整个剧组就意味着无法开工。 § 个人观点 周晓文 周导自己认为目前中国电视剧制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的看法: 一.电视剧题材扎堆 对于自己接拍这部新戏,周晓文强调自己首先是遇到了制片人李京之后,才愿意去拍这部戏。“我跟李京交流得非常愉快,大家很快就成了朋友,能够一起合作做事是我愿意接拍的前提。”周晓文说。他表示,自己其实并不在意题材,也不在意年代,甚至也不在意故事,但他最在意的就是人物的塑造,无论什么剧,没有人物就一切免谈。周晓文说,自己对剧本的唯一要求就是不要是“大路货”。所谓的“大路货”就是指故事别太俗套,什么“你死我活”、“误会”、“第三者”之类的,而《逃亡香格里拉》题材就比较新颖,故事不落俗套,特别是人物设置非常有新意。 对于现在影视圈里经常出现的题材扎堆的现象,周晓文倒是很看得开。他说,中国这么大,影视公司这么多,题材集中在某些方面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且影视作品其实也是商品,某一个题材的影视作品大受欢迎之后,自然就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样的题材和作品。“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周晓文认为,“但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更考验的是投资方的市场洞察力,题材扎堆不是主要问题,关键是你得做出精品来。” 周晓文认为,一个时期某一种类型的电视剧突然火爆的现象其实是一种错觉,观众并不是真的特别喜欢某一类题材,而是这个题材的某一部剧拍得不错,观众才爱看的。就拿什么警匪剧、清宫戏来说,拍得好看就那么几部,即便是让你拍了,你故事不行、人物不行、拍得再不行,那肯定也是失败的。所以,周晓文认为,题材扎堆是不可避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投资方必须得对市场有着充分的了解。 二.演员片酬过高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 对于现在演员片酬,周晓文认为演员的片酬确实是不正常的,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又可能是影视产业发展的必然。周晓文说,任何一个国家的影视娱乐产业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演员片酬过高的现象,这也是影视市场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必然。他也认为,市场的不成熟其实也都是人为的,在国家的法制还并不健全的情况下,一味追求大制作、大投入是不合理的,而在整个投入当中,演员的片酬甚至占了投资的一大半,这是不正常的,因为在这种情形下,投资方往往就想方设法压缩制作费用,光靠明星的作用来卖片,偏离了影视剧的本体。他希望的是,中国的影视产业能尽管度过这个不完善的时期。 对于自己现在拍摄影视作品的体会,周晓文感触最深的就是要学会妥协。周晓文说:“以往哪用考虑什么投资方的意见啊,这事定了之后就交给导演一人负责了。跟演员签合同也是跟演员的单位签,演员哪有什么片酬,都是拿工资的,整个片子的投资也不像现在这么高。”不过现在不一样了,导演必须充分考虑投资方的意见,但这种妥协并不是无原则的,而应该是双方共同商定,要不然要导演也没用啊。周晓文表示影响自己选演员的因素有三个,首先一个就是投资方,因为投资方要考虑销售他的产品,选择什么样的演员能够保证影视剧的市场,这是现在必须考虑的问题;其次就是演员的档期问题,投资方和导演都达成一致了,合适演员的档期问题就会影响演员能不能顺利出演;最后一个就是演员的片酬问题,投资方和导演认可了,演员档期也没问题,剩下的就是演员的片酬问题了,投资方必须考虑投入和产出比例的问题,任何投资方都愿意请明星来演戏,但明星高昂的片酬让大部分制片方望而却步。 三.演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最后,谈到演员选择上,周晓文说出了自己对演员的选择标准——“四好演员”,周导说:“这同时也是很多演员应该发展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天资好’、‘脑子好’、‘训练好’、‘身体好’的‘四好演员’。” [1] § 个人评价 周晓文 周晓文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最早尝试商业操作的导演,1988年他拍的电影《疯狂的代价》被称之为新时期中国第一部娱乐电影,影片通过一个罪孽与复仇的情节设置,抓住罪与罚、果与报这个永恒主题,刻画出人性的复杂与丰富,同时影片又不失悬念突转、推理紧密、跌宕起伏等商业片元素,这使得影片在当年既斩获金鸡奖最佳剪辑奖及4项提名和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荣誉奖,又成为西安电影制片厂的拷贝“功臣”。 然而重提这一“英雄往事”,对周晓文来说变得格外沉重。周晓文说,《疯狂的代价》以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电影逐渐开始娱乐化,但后来就走上了一条一味娱乐化的不归之路。周晓文回忆,1989年以前政府投资电影时代,中国电影有很多的种类,有主旋律的,有传记的,有突显导演个人艺术品质的,涌现了第五代导演、第六代导演现象,可是在上世纪90年代电影投资私人化以后,特别是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电影就齐刷刷地只奔向一个目标――票房,曾经被电影艺术者视为灵魂的忧患意识和人性探讨都被淹没在了商业的操作之中,这也是为什么第六代导演之后中国再没有了“第几代导演”出现的根结所在。 周晓文把自己1996年拍的《秦颂》视为中国当代电影最后一部坚持最深沉挖掘人性的影片,不过,他也表示在投资电影私人化的大环境下,“票房挂帅”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有些电影商直接将导演的收入与票房挂起钩来,也是存在合理的一面,但是如果是二者挂钩得太紧就会出现问题,因为导演在拍戏的时候如果每拍一个镜头就算计这个镜头拍出来能多吸引几个观众进电影院,那就容易忽略艺术创造。在周晓文看来,艺术创造和商业算计是不可能完美融合的,既有高标准的艺术又有高收入票房的影片,至少在当下的中国电影界属于神话。周晓文笑着说,就算是美国好莱坞大师斯皮尔伯格也达不到这种地步的,拍出《侏罗纪公园》和《A・I・人工智能》这样充满童心的大片的他,如果是自己投资的电影是决不会亲自执导的。 周晓文强调,好的艺术片是不缺票房的,在周晓文的心中,好的艺术片的标准是能够挖掘出人性中最打动人东西的作品,但在“票房挂帅”的影响下很难实现。 [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