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征镒 |
释义 | § 简介 记吴征镒院士 吴征镒(1916-),我国著名的、具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从事植物科学研究已逾60年,专长植物分类地理学和药用植物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 生平 吴征镒 ,1916年出生在江西九江,祖籍安徽歙县,寄籍江苏仪征,从小在扬州长大。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本科,1940-1942年入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师从北大生物系主任张景钺教授。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79年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后曾任云南省科委副主任,云南省科协主席。现任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兼研究员,《中国植物志》(中、英文版)主编。他自1980年后任美国植物学会终身外籍会员,瑞典植物地理学会名誉会员,前苏联植物学会通迅会员。1997年当选世界自然保护协会ISCN理事。 2008年1月8日,吴征镒院士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40年至1942年在清华大学研究院读研究生。曾任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教师。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科院昆明分院院长。在中国植物区系起源的研究中,发表了云南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大量科属种新记录。1956年第一次提出和论证了中国主要植被类型的划分问题,奠定了植被分区的基础。1964年论证了中国植物区系的三大组成,而中国西南部是古南大陆、古北大陆、古地中海区生和发展的关键地区。在此基础上,1983年论证了太平洋洲际间断分布在世界种子植物区系起源研究中的重要性。曾提出将青藏高原划为一个植物亚区与欧亚森林、欧亚草原、亚洲荒漠平行存在和独立发展的问题。主编有《中国植被》、《中国唇形科植物志》、《西藏植物志》、《云南植物志》等。 吴征镒院士60多年来专心从事以中国植物为中心的东亚植被和区系研究,潜心研究生物多样性,编著了大量宝贵文献,为人类认识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鉴于他对中国和世界植物学和其它有关研究领域作出的伟大贡献,于1999年荣获号称世界园艺诺贝尔奖的日本花卉绿地博鉴会纪仿协会“考斯莫斯国际奖”(Internationnal COSMOS Prize 1999),成为世界第7位,亚洲第2位获得该奖的学者。 § 家世 吴征镒院士的兄长分别是著名医学家吴征鉴院士和著名物理化学家吴征铠院士。五个兄弟中,有三位院士吴征铠、吴征鉴、吴征镒,一位著名文史学者、戏曲学家吴白陶(征铸),以及资深工程师吴征莹。 § 成就 吴征镒院士自1936年起从事植物学诸多领域的研究,先后去过除非洲之外的四大洲观察植物。多次组织领导了、特别是云南植物资源的调查,并指出植物的有胩物质的形成与植物种原分布区及形成历史有一定相关性,对以上各学科的造诣日深,提出了指导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理论,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迄今为止,己发表140多篇各类论文,并主编或编写了数10部学术专著。他在植物分类研究中,发现并发表了1300个以上新分类群(植物亚科、族、组等新等级不下10个,新属10个),在国际植物分类学研究领域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吴征镒院士70多年来专心从事以中国植物为中心的东亚植被和区系研究,潜心研究生物多样性,编著了大量宝贵文献,为人类认识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代表作 《中国植物志》基本摸清了中国所有植物的家底,是我国研究生物多样性和未来生态保护最基础、最重要的依据之一。《中国植物志》的编纂工作从1959年正式启动,到2005年全部出版完,全书共有80卷126分册,总计5000万字。吴征镒从1987年起担任该书的主编。在他担任主编期间,出版了其中的54卷82册,为《中国植物志》的编写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 § 荣誉 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6年获求是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团体奖”,1999年获“考斯莫斯国际奖”,2001年获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成就奖”,2007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植物电脑”的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扬州吴道台宅第后人。 § 特点 吴征镒是个非常温和的老人。家人或者学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吴征镒从来不会责怪,每回都是轻声细语讲道理。从1995年起便担任吴征镒秘书的杨云珊说,吴老的脾气不是一般的好,自己在他身边工作的12年里没有看过他发一次脾气。 § 植物的揭秘者和保护者 吴征镒院士(右)在工作中 早在1956年,吴征镒便前瞻性、战略性地向国家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倡议。1958年,他与寿振黄先生又具体提出在云南建立24个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方案,其规划和方案逐步得到落实,上个世纪80年代云南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建立。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395个。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建国之初,吴征镒负责橡胶宜林地的考察,与其他几位专家共同解决了中国橡胶种植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使国家急需而紧缺的战略物资得到缓解。他提出的“植物有用物质形成与植物物种分布区及其形成历史相关联”的观点,推动了中国植物资源的寻找、开发利用以及引种驯化等工作。 中草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吴征镒很早便涉足中草药研究领域,并提出中草药的保护利用。抗战时期,吴征镒在云南进行了大量的科考调查,于1945年完成了《滇南本草图谱》。“文革”期间,被关在“牛棚”里的吴征镒偶然得到一本“赤脚医生”使用的中草药小册子,感到很高兴,就请朋友们帮他收集这种小册子。那几年里,他一边在“牛棚”烧开水,一边摘抄小册子上的内容,凭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把新中国的中药、草药5000多种,按低等向高等的演化次序编出了详细的目录。并把植物名称和中草药名称统一起来,在古代医书及植物学有关书籍的记载中进行考证。在考证中,他发现了很多名不见经传、或在经传中已经失传的中草药植物。1983至1988年,吴征镒组织了3个研究所的力量集体编著出版了《新华本草纲要》(上、中、下册),计2278页,含植物药(由菌藻至种子植物)约6000种。此专著为繁荣中华医学宝库,使中草药规范化、科学化并且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99年8月,吴征镒怀着对中国生物科学发展的深谋远虑,给朱镕基总理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建议:“十分有必要尽快建立云南野生种质资源库,对其中有近期开发价值的野生种质资源进行遗传背景的分析研究,提取DNA进行分类保存,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该设想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学术界的普遍认同。2004年,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被列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计划。“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 源库”已于2007年竣工投入使用。该库的建立,使中国生物研究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为中国的生物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对国民经济建设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吴征镒一直对植物学研究情有独钟,去云南研究植物是他青年时期便立下的宏愿。 [1] § 植物词典 1983年,吴征镒到英国考察,来到大英博物馆。英国人安排请中国植物学家鉴定清朝时期驻华的英国大使在中国采集的一些至今未能鉴定的标本。 吴征镒 吴征镒用放大镜认真观察了标本,然后用流利的英语说出了每一种植物的拉丁学名,它们的科、属、种、地理分布、曾经记录过的文献、资源开发的意义等等。他对植物研究的精深和超群的记忆力,令英国人赞叹不已。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所长李德铢告诉记者,由于对植物研究的深厚功底和广博知识,吴征镒被称为中国植物的“活词典”。 这样的赞誉来自于吴征镒对植物学研究的热爱和数十年的潜心积累。不管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还是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艰难,或是在动荡的“文革”时期,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植物学研究。 在西南联大任职期间,他在茅草房里创建了一间用破木箱和洋油筒建成的植物标本室,这个极为简陋的标本室竟然拥有两万多号标本;他在云南进行了大量的科考调查,和几个年轻教师一起在昆明郊区的一个土地庙里自画自刻自印,历时3年,出版了石印版的《滇南本草图谱》。 他还用了整整10年时间,抄录和整理了泄叩戎参锔髦质舻奈南准窃兀约罢庑┲参锏姆植迹瓿闪艘惶?万多张的中国植物卡片,成为后来《中国植物志》最基本的资料之一。 二十世纪70年代,他在“牛棚”中完成了《新华本草纲要》的初稿,对当时中草药名物混乱的情况进行了大量校订。“他是世界上最杰出的植物学家之一,是一位对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方的植物有着广博知识的真正学者。”一位美国科学院院士这样评价吴征镒。 § “摔跤冠军” 与很多科学研究一样,植物学研究离不开野外考察。吴征镒以花甲之龄,仍一次次到西藏、新疆等地考察。喜马拉雅山的雪峰上留下了他的足迹,塔什库尔干沙漠里的仙人掌与他说着只有他才懂的语言。吴征镒 植物王国云南更是吴征镒考察最频繁的地区。云南的红土地让这位植物学家吃了不少苦头,因为吴征镒长了一双平脚板,走路不稳,经常摔跟头。 “大家给他送了个雅号叫‘摔跤冠军’,但是他满不在乎,因为摔跤还给他带来过意外收获。”昆明植物所原所长周俊院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在文山考察,吴征镒在密林中摔了一跤,当他坐在地上的时候发现了一棵白色寄生植物,仔细一看就认出是“锡杖兰”,这是中国植物分布的新记录。 在考察的基础上,吴征镒主编完成了《西藏植物志》《云南植物志》等地区植物志,还主持或参与了《中国种子植物数据库》《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等编写工作。这些积累和研究为现在生物多样性、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分子进化与系统发育学等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吴征镒先后参加和主持了《植被区划》《中国植被》《中国植物志》等大型专著的编写工作。 和吴征镒一起工作过的人都说,吴老是真正“沉在下面”做学问的科学家。他经常告诫年轻人不要总是“浮在上面”,要踏踏实实做学问。 § 人物轶事 壮心不已 2007年,他在91岁高龄的时候应邀出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主编。吴征镒凭借数十年积累列出了1300多种有价值的参考书目。他还凭惊人的记忆力,对史籍中提到的各种植物进行正本清源,并一一标注拉丁文学名。 当得知自己获得了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时候,这位一生淡泊名利的老科学家说:“我的工作是大家齐心协力做的居多,今天个人得到国家如此重大的褒奖,我只能尽有生之力,多带一些年轻人,带他们走到科学研究 的正路上。我的能力有限,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后来居上,我愿意把我的肩膀给大家做垫脚石。” 再上征途 2008年1月8日10时,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当胡锦涛总书记亲手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颁给年逾九旬、成就卓然的吴征镒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荣誉不仅属于我们,更是属于全体科技工作者!”对于年逾九旬的吴征镒来说,这是一个激动的时刻,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 从20世纪50年代起,吴征镒培养了大批植物工作者,为中国科学“出成果,出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从1986年开始至今,吴征镒带了20多个博士生。现在,他的这些得意弟子大多成了博士生导师。 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500万元科学大奖,他也要拿出一部分给他所在的昆明植物研究所做植物学的相关研究。 2006年,90岁高龄的吴征镒率领弟子着手整理研究我国清代著名的植物学专著《植物名实图考》及其《长编》,开启了中国植物考据学研究的新篇。2007年1月,91岁高龄的吴征镒担任国家编纂的《中华大典·生物学典》主编,并且兼任《植物学分典》主编。吴征镒说,只要有生之年,他都要工作下去,他最后一项工作就是希望这几部著作能够编完。 § 相关描述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那么吴征镒一定是其中一个。 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理解每一种植物的情感,吴征镒也是其中一个。 § 评价 吴征镒院士是世界屈指可数的杰出植物分类学家之一,是当今中国植物学研究的集大成者。 在这多情的植物王国里,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吴征镒孜孜以求70余载,寻芳踪、定学名、熟习性、推演化、合理利用,为现代植物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植物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为我国的植物分类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植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做出了基础性、前瞻性、开拓性和战略性的杰出贡献,被推崇为我国植物学界的“泰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