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哀牢髭蟾 |
释义 | § 科学分类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两栖纲 Amphibia 目:无尾目 Anura 科:锄足蟾科 Pelobatidae 属:髭蟾属 Vibrissaphora 种:哀牢髭蟾 V. ailaonica § 基本概述 哀牢髭蟾——雄体 哀牢髭蟾(Vibrissaphora ailaonica)属两栖纲、无尾目、锄足蟾科,为云南珍稀濒危保护动物,仅分布于云南滇中哀牢山和无量山地区,南涧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哀牢髭蟾分布的最北端,生活于海拔800-2600m的原始森林中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环境潮湿,光照较弱的湿性常绿阔叶林带,雄蟾上唇缘有10-16枚粗大黑刺,俗称“胡子蛙”,眼内虹彩的颜色上半部为蓝色,下半部为黑色,非繁殖的成体营陆地生活,繁殖期进入水中,2-4月产卵于水质清澈,水流平缓的溪流中,40天左右,可孵出蝌蚪,蝌蚪数量多,但成活至完成变态比例却很低。 § 生物标签 哀牢髭蟾 中文名:哀牢髭蟾 物种分类:两栖类→无尾目→锄足蟾科→髭蟾属 拉丁名:Vibrissaphora ailaonica 英文名:Ailao Vibrissaphore 属中文名:髭蟾属 国内分布:云南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否 中国红皮书:VU Iucn2003:NT 生境:生活于哀牢山和景东无量山海拔2400m常绿阔叶林下山溪中,溪面宽而水流平缓,蝌蚪越冬且数量多。 体型:大型蟾,雄蟾体长73-82mm。 § 形态特征 哀牢髭蟾 哀牢髭蟾,俗称“胡子蛙”眼内虹彩的颜色上半部为蓝色,下半部为黑色。体长雄蟾73~82 mm,雌蟾67mm。雄蟾上唇缘有10-16枚粗大黑刺,背面灰紫棕色,散有许多碎黑斑点。前肢粗壮,横纹少而不显,后肢横纹显著。腹面乳白色,满布黑色碎云斑,指趾末端米黄色。头扁平,吻棱显著;瞳孔纵置,眼球上半灰黄,下半浅蓝色;鼓膜隐蔽;颞褶细;上颌齿强壮,无犁骨齿;舌大深缺。胫跗关节达眼后角,跟部不相遇;指趾末端略膨大呈球形;指游离,趾间约半蹼。背面满布网状肤棱,体后部杂有少数稍大圆疣,四肢背面有极强纵肤棱;腹面满布小疣。雄蟾无声囊,繁殖季节上唇缘有排列不规则、2行以上黑色角质刺20~32枚。 哀牢髭蟾头宽略大于头长,宽而扁平;吻端圆,略超出下颌,超出部分不及鼻孔至颌缘间距的1/2;吻棱显著;头侧自吻棱和颞褶以下向外倾。斜;鼻孔近吻端;松果体不显;眼较大,眼径几为头长的1/3;眼球上半灰黄色,下半为浅蓝色;鼓膜隐蔽;颖褶细,斜达肩上方;上颌齿强壮;无犁骨齿;舌大,后端缺刻较深。前肢长,前臂及手超过体长之半;指粗,末端呈球形。头体背面皮肤满布短而杂乱彼此相连的肤棱,形若网状,体后部有少数稍大而圆的瘰粒。背面紫灰棕色,有许多小黑斑点,后肢横纹显著,前肢横纹不明显。腹面乳白色,满布黑碎云斑;指、趾末端米黄色。 § 生活习性 哀牢髭蟾——幼体蝌蚪 哀牢髭蟾主要生活于海拔800~2600 m的原始森林中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环境潮湿、光照较弱的湿性常绿阔叶林带。非繁殖期成体营陆地生活,繁殖期才进入水内。2~4月产卵于沟面较宽、水流平缓、水质清彻、水深约10cm的溪流中。卵彼此粘连略呈椭圆形的一片,粘附于没于水中长宽大于30cm的扁平石块下面。每一卵群平均有卵245粒(n=3),卵灰白色,径3.5 mm。在平均水温11.5℃下40天左右可孵出。有集群产卵现象,曾在一石下发现不同时期卵群多达17团。蝌蚪需越过两个冬天在第三年完成变态, 38~40期唇齿式Ⅰ:5-5/4-4:Ⅰ。由于其分布区局限于99°54′~108°54′E×21°26′~24°32′N,居群数量有限。食性:捕食林下的蜗牛、蠕虫和其它蛙类等为食。 § 地理分布 中国特有物种。仅见于云南景东哀牢山与无量山,以及西双版纳。 哀牢髭蟾生活于哀牢山和景东无量山海拔2400m常绿阔叶林下山溪中,溪面宽而水流平缓,蝌蚪越冬且数量多。 § 生存现状 分布区狭窄,行动缓慢,逃避敌害能力差。 蝌蚪完成变态需时长,成活率低。 天敌,陆地生活期间蛇类是主要敌害,曾在斜鳞蛇中华亚种胃内剖出头体长76mm的雄蟾;水中产卵期间短尾猴群翻动石块捕吃髭蟾。 § 保护措施 哀牢髭蟾在云南分布地虽然有几个山都有,但是很多地方都面临着数量减少,其它地方出现人为吃这个物种的情况,这个物种的保护将迫在眉睫,云南省将哀牢髭蟾列为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加以保护。将主要产区划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好产区森林以保证哀牢髭蟾的栖息环境,并严禁滥捕乱捉,还要在繁殖季节防止短尾猴到溪流中捕吃髭蟾。[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