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吴城遗址
释义

§ 简介

吴城遗址

吴城遗址是江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人类居住的商代遗址,位于樟树市山前乡吴城村,萧江上游丘陵坡地,是1973年秋兴建吴城水库时发现的。

吴城遗址发现于1973年,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遗址内发现有陶窑区、冶炼区、居住区、墓葬区、祭祀广场等遗迹。出土陶器、原始瓷器、铜器、石器等遗物数千件。其中烧造考究的原始青瓷器的发现,证明了这一地区即是青瓷器的发源地之一。许多陶瓷器物上还带有刻划的文字符号。 [1]

§ 资源

遗址经过六次科学发掘,共揭露面积2000余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至3米不等,划为七层,分三期文化。共清理房基2座, 窑址12座,灰坑55个,基葬16座。出土较完整的石器、陶器、青铜器、 玉器、牙雕等900余件,特别是陶文、原始瓷、铸铜工具的出土,是江西考古新的重大发现。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既受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 历史

吴城遗址

神奇的文字

吴城商代遗址考古发掘当中,出土了数量不菲的陶文,这些文字、符号和图像,分别刻画或压印在石范、陶范、陶刀等生产、生活工具上,共达120余件。经学者研究,这些文字是一种已经失传的比较先进的供地方使用的古文字。这批文字符号多数是单个的,也有二、四、五、七个字共刻于一器之上,字数最多的为11个,绕一件泥质黄釉陶罐肩部刻成一周。这说明吴城文字符号已经出现了由多个单字组成的词和句子,是表音字和记录功能存在的重要信息。

吴城陶文中有些字仅见于殷墟卜辞,不见或很少见于西周金文,这表明,这些字只盛行于殷代,到西周就已经被淘汰了,据此说吴城陶文与殷墟卜辞同一时代是很恰当的。有些字尽管与西周金文相同或相近,但是这些字在中晚期卜辞已经出现相同或者相近的形体。因此,陶文的下限应不晚于殷墟卜辞的晚期。这也就是说,吴城陶文出现的时间要早于商代后期出现的殷墟甲骨文。

根据研究,吴城文字符号有不少与中原陶文、甲骨文、金文相同或类似,如“田、土、于、之、祀、在”等字;有的则保留一些原始因素,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中都没有见过,如“五、在”等字,这种情况表明,吴城文字符号是吴城居民在吸收了中原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供地方使用的文字。

无疑,吴城陶文是先民在长期的社会交流和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从工艺上看,这些文字符号绝大部分是在陶器成坯后,焙烧或施釉前以及制作石范时刻上去的。而具体书写陶文的人,显然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可能是当时的陶工或铸工。所有陶文,字形工整,书法秀美,似乎出自同一人之手,可是在文字发明之初,并不是人人会写字,识字是少数人的特权,这又表明它不是一般的不识字的普通陶工所为,有可能是陶业世家中,有位于上层的识字者,专门负责在陶器制作好后为需要刻字者刻字。

久远的红铜

长期以来,在中原地区出土的早期铜器中,只有青铜器而没有红铜器,导致不少国外学者认为中国只有青铜时代而没有红铜时代。世界的其他文明古国,在青铜时代之前都经历了红铜时代。中国在青铜文明以前有没有一个漫长的红铜文明,是关系中国青铜文明从何而来的一个重大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樟树吴城遗址和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的相继发现,以及考古发掘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国在青铜文明以前同样存在一个漫长的红铜文明。我省的考古工作者曾对吴城遗址出土的部分铜器进行成分测试,标本年代从商晚到西周早、中期,除2号扁兽足鼎外,其余标本含铜量都在9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9%以上,未见或很少有锡和其他金属元素的存在,这固然与我省的酸性土壤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在铜器本身,其原料是红铜(即纯铜)。中国红铜文明始于何时,还有待于新的考古发现,但通过对部分铜器标本的测试表明,吴城或鄱阳湖———赣江流域的古代先民,从商晚到西周中期,还掌握着用红铜铸器的原始工艺。而吴城古城内出土的300多扇用于铸造青铜农具和武器的石范,则表明这里曾是当时一个极为重要的青铜器铸造中心。

郭沫若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曾揣想,铜的冶铸技术从南方的江淮流域输入黄河流域“是比较有更大的可能,因为古来相传江南是金锡的名产地”。虽然目前的考古材料还不足以完全证实郭老的这种揣想,但通过吴城等遗址的发现,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支持郭老的揣想:如江西乃至南方是铜的主要产地,有大量的古代铜矿开采和冶炼遗迹,具有炼铜的物质条件;在商周时期还大量采用浑铸法(即将多块范、芯紧密扣合,然后一次浇铸成型)和石范铸铜这种原始而古老的工艺;在商周时期还继续着红铜器物制作。由此可以设想,我国的红铜冶金术可能起源于江西乃至南方,传入中原后,又加以改进产生了青铜冶金这一新技术,而中原的青铜冶金技术又对南方各地产生了强烈影响,共同铸造了我国灿烂的青铜文明。

繁荣的都邑

在美丽富饶的赣江鄱阳湖平原上,分布着众多商周遗址,樟树市吴城遗址是已经发现的商代遗址中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一处。种种迹象表明,这处遗址决不是一座普通的村落和聚邑,而是商代一处都邑。城邑是早期国家形态及其权力结构的物化形式,统治者以其凌驾于全体社会成员之上的地位,修筑高城深壕,表明它们是国家权力的集中代表,将国家的出现作为文明社会到来的标志。

吴城遗址位于樟树市吴城肖江二级台地的山前地带,土城平面近似圆角方形,城内面积61.3万平方米,由4座连绵不断的山丘组成。现存城墙残高5一15米不等,城墙一周有多个缺口,其中5个缺口两侧有墙垛,根据缺口现存形状、结构、布局以及宽窄适度,可以推定北缺口、东北缺口、东缺口、南缺口和西缺口应与城门有关,当地村民也一直叫这5个缺口为北门、东北门、东门、南门和西门。这一现状与文献记载相印证:“吴城,又名铜城,有城垣、城门。”垣体依自然山势、地势修筑,挖高补低。垒筑的方法是先平整地面,然后在主城墙相应的地面处,向下挖出一道与城墙平行的口宽底窄、底部平坦的斗状沟槽,然后用纯净生土一层层堆垒,当土层筑到与沟槽口部相平时,则把城墙加宽,再逐层堆垒,泼水踏实,直至设计高度。

从现存城墙观察,当时的先民建城选址充分利用小地形条件,依托自然岗丘和河道,因而在平面形制上不规则,不如华北的郑州二里岗商城、堰师商城那样整齐。根据南方地下水、地面水和降水量都较多的情况,在城外侧挖筑护城河,护城河的开挖,把人工开凿与利用现有的天然河道结合起来,这不仅减少了工程量,还使防御功能更为有效实用,将扫冰泄洪、防御护卫等多种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经测量,吴城遗址是作为方国都城或军事重镇的盘龙城遗址的9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吴城文化不是商文化的一个部分,而是一支与商文化并行发展的地方文化。在诸种手工业中,发展水平最高的是青铜铸造业,吴城城内所出土的300多扇铸铜石范及大量铜渣、木炭显示这里有一个青铜铸造作坊,其规模之大、设施之完善、工艺之精湛,为前所未见;吴城出土的陶瓷器品种之丰富、造型之精美、制作之精工、装饰纹样之规整,也是其它地方罕见的,显示出吴城遗址作为中心遗址的显赫地位。

据考证,吴城古城,分为生活区、制陶区、铸铜区、祭祀区等几大区域。城内居住着大量人口,生产者不直接从事农业劳动,而是以生产某一产品为业,他们把自己生产的手工产品拿到集市去交换、出售,换取货币之后再买回粮食和其他生活日用品。而城邑周围的百姓则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自给自足外多余粮食再拿到市场上出售,然后买回小件青铜器和陶器等。社会需要,推动了商业贸易的产生和繁荣。

总体上看,吴城文化已出现了超越普通村落乃至次级中心聚落的权力机构和贵族,社会组织形态中的个体家庭本位制及社会结构方面的金字塔形等级体系,己表明吴城文化社会形态的明显“国家”色彩,吴城古城的建造工程所需动员和组织庞大的社会力量,可以显示出高于氏族部落的、稳定的、独立的强制性公共权力机关的存在。贵族们居住在吴城古城内,以垄断祭宇时神权为依托,将管理权渗透到组织和管理专业化的铜矿资源开采、冶炼、铸造,玉器琢制、陶瓷器生产以及与周边诸考古学文化间的边境贸易中,将吴城文化带入到等级化、中心化的国家社会,自己则占尽地利,享受着城内的高级住宅、精美的青铜器、玉器,主持祭祀,无处不在地表现他布唯我独尊的特权。由此看来,吴城文化演进已与同时期的中原殷商王朝相似,基本上迈进了文明社会的殿堂,而且可表明吴城文化是商时期赣江鄱阳湖地区的中心文化。

古城的消逝

吴城,前有肖江作护卫,浩渺四环,隔江对岸又有律坪作案山,秀列如屏,后有三岭作主心。村左有马鞍山,循环拱抱,右有木鱼山,美锁水口,其形势“天造地设”,是人类生息繁衍的绝好胜地,而这也为吴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0多年的发掘考古过程中,专家们共发现了26具颅骨,其中2002年发现的16具颅骨,则给专家们的探索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颅骨的出土引起了专家的各种猜想,而它们的出现,似乎也有许多的故事想要向今人诉说。省考古研究所将它们送往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想通过高科技的人骨鉴定,找到历史谜团的答案。由于骨骼保存的状况不好,研究中心只能对其进行性别和年龄鉴定,其病理现象的描述则无法进行测量。根据对出土的部分颅骨的形态特征鉴定显示,其中可能是男性的有5具,性别不明的11具,且年龄大多为20至40岁的青壮年。而令考古学家惊喜的是,其中两具颅骨有明显的被锐器砍伤的痕迹。

在史前至商周时期的考古遗存中,经常可以见到远古先民对于人头骨的特殊处理方式,而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人头崇拜现象”。曾经有论断,古代社会早期人类对俘虏的处理方法经历了烧死在火刑柱上、杀俘虏以祭神、俘虏变成奴隶三个阶段。吴城城壕的颅骨,可能是大量战俘割首所致,这些颅骨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的规模、方式以及惨烈度。

既然吴城曾经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争,那么吴城消亡很有可能是被战争毁灭。因为此处不仅地理位置优越,而且拥有铜、锡、盐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是其他方国的必争之地,从而导致了吴城在战争中灭亡。[2]

§ 价值

该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否定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吴城遗址先后在1984、1987年分别列为市、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吴城商代遗址已成为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考古专业的实习基地,江西省博物馆已在吴城建立考古站,是江西第一个农村考古站。

§ 传承意义

吴城遗址位于中国东部江西省的清江县,是一处商代中晚期的都邑遗址,年代为距今3100~3500年。 吴城遗址的发现,对于认识长江流域土著青铜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吴城遗址是长江以南首次发现的大规模商代人类居住遗址,遗址中陶文、原始瓷、铸铜遗迹、龙窑的发现,标志着吴城地区早在3500多年前就已进入了人类的文明时代,进而推翻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

§ 旅游推荐

万载县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景色宜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旧有“鹅峰耸翠”、“汤周雪霁”、“紫盖浮云”、“笔架回澜”、“石笋凌空”、“小岭樵歌”、“龙河晚渡”、“坤山夕照”八大景观;主要旅游景区今有竹山洞风景旅游区、三十把自然保护风景区、城隍庙等。

§ 保护

作为国家文物局“十五”计划的重点保护项目,吴城遗址保护展示的工程浩大恢宏,将历时10年,预计将投资近6000万元,主要由国家拨款。而其中要做的工作也相当复杂,为保护遗址和建设博物馆,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而且需要运用高科技攻破各项难关。到2010年,吴城遗址将成为中国的“黄石公园”,依托其现存的历史遗迹,结合修复的吴城风貌,成为一个半封闭的公园景区,对外展示商代吴城的风采,让逝去的吴城文明再现于世。 [3]

§ 荣誉

在樟树市的地下竟沉睡着这样的旷世之宝,这无疑是激动人心的考古发掘工程。吴城遗址先后在1984年、1987年列为市、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2001年国家文物局将该遗址列入“十五”期间大遗址保护50处重点之一,定性为商代中晚期的都邑遗址。

§ 贴士

地址: 樟树市山前乡吴城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4: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