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塞尔玛·拉格洛芙
释义

§ 简介

塞尔玛·拉格洛芙(1858—1940)

瑞典女作家、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于1858年11月20日出生于瑞典中部韦姆兰省的一个军官的小庄园——莫尔巴卡庄园,并且在那里度过了童年、青年和晚年。她的父亲是位陆军中尉,结婚后一直居住在莫尔巴卡庄园,从事农业劳动。劳动之余,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朗读诗歌和小说。父亲酷爱文学这一特点以及热爱韦姆兰家乡风俗习惯的传统是拉格洛芙从她父亲那里获得的两项极为宝贵的遗产,对她的文学生涯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她的作品中,尤其是描写童年和青年时代的作品中,父亲往往成了她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她在世时,每年父亲生日,8月17日,她总是要邀请庄园里和附近的乡亲们来 庄园聚会庆祝,以示对父亲的怀念。

除了父亲以外,祖母和姑妈对拉格洛芙的成长也有很大影响。她们两人心中装着讲不完的丰姆兰民间传说和故事,尤其是祖母,讲起故事来语调感人,表情丰富,孩子们喜欢围着她,从早到晚听她讲故事。

那些瑞典和北欧的诗人、作家以及丰姆兰地方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极大地影响了拉格洛芙艺术的早期阶段。

拉格洛芙出生后不久左脚不幸成了残废,3岁半时,两脚完全麻痹不能行动,从此以后她总是坐在椅子上听祖母、姑妈和其他许多人讲传说和故事。7岁以后开始大量阅读,书籍给她病残的身体带来莫大的精神安慰。一天,她读到一本关于美国印第安人的冒险传说,激发起将来要从事写作的欲望。

她的麻痹的双腿经过多次治疗后能像健康人一样行走,但是走起路来脚仍然有一点儿跛。

§ 概述

1881年夏,拉格洛英在妇女运动积极分子、女作家爱娃·弗里克赛尔的鼓励下,决心一面写作,一面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女教师。她不顾父母反对设法筹借到一笔款子,于同年只身前往斯德哥尔摩求学,次年考入高等女子师范学院。她于女子师范大学毕业时年届27岁,在兰德克罗一所兰兹克罗纳女子学校任教10年。教学 之余,她积极参加政治集会,投身世界和平运动,深夜则伏案创作。第一部作品《贝林的故事》(1891)以强烈的怀旧感记录了庄园传统和生活习惯,抒发了自己的恋乡之情。文学评论权威勃兰兑斯肯定了这部以想象为主、表达人物的行动取决于内在力量、冲动和盲目性的小说的价值。

1894、1899她又出版两本短篇小说集,出版长篇游记《假基督的奇迹》(1897)、《一座贵族庄园的传说》、《孔阿海拉皇后》(1899)、《耶路撒冷》(1901一1902)。其中以《一座贵族园的传说》艺术性最高,《耶路撒冷》成功地刻画了人物。拉格勒芙据《基督传说》而进行的传说创作《在拿撒勒》、《红胸脯的鸟》,和用民间口头传说形式创作的《阿尔纳先生的钱》,是优秀的儿童文学读物。

1904年夏她开始爬山涉水到瑞典全国各地考察,为写“一本关于瑞典的、适合孩子们在学校阅读的书……一本富有教益、严肃认真和没有一句假话的书”做准备。1906至1907年,《骑鹅旅行记》被作为历史、地理教科书出版。这部童话巨著使她成为蜚声世界的文豪,赢得了与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齐名的声誉。她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声望也不断提高,1907年5月当选为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荣誉博士,190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14年当选为瑞典学院院士,挪威、芬兰、比利时和法国等国家还把本国最高勋章授予她。

《骑鹅历险记》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她有能力买回童年时代住过的莫尔巴卡庄园。从l915年起到她去世,她一直居住在这座庄园里。她一面辛勤地经营庄园,一面积极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利尔耶克鲁纳之家》(1911)、《车夫》(1912)、《普初加里的皇帝》(1914)、《被开除教籍的人》(1918),回忆录《莫尔巴卡》(1922)和《罗文舍尔德》三部曲(1925一1928)。即使到了晚年,她仍然孜孜不倦地创作着,出版了回忆录《一个孩子的回忆》(1930)和《日记》(1932)。她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秋天》(1933)。

晚年,她为和平、团结及各种人道主义要求而发表许多热情讲话的同时,完成了小说三部曲,其中以第二部《沙劳德·罗文舍尔德》(1925)为最出色。l 940年2月,82岁高龄的拉格洛英计划为她的好友苏菲。埃尔康撰写一本传记小说,可惜只写了两章,她自己不幸于3月8日患脑溢血,3月l 6日清晨去世。这位在瑞典享有崇高地位和声誉的女作家一生没有结s婚,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文学事业,她逝世时正值芬兰冬战爆发,德国法西斯攻占邻国丹麦和挪威,对她的悼念很快被隆隆的炮声所淹没。 点是,总是围绕着作品的核心,交替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内心活动。

§ 文学熏陶

她的父亲是位陆军中尉,结婚后一直居住在莫尔巴卡庄园,从事农业劳动。劳动之余,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朗读诗歌和小说。父亲酷爱文学这一特点以及热爱韦姆兰家乡风俗习惯的传统是拉格洛芙从她父亲那里获得的两项极为宝贵的遗产,对她的文学生涯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她的作品中,尤其是描写童年和青年时代的作品中,父亲往往成了她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她在世时,每年父亲生日,8月17日,她总是要邀请庄园里和附近的乡亲们来庄园聚会庆祝,以示对父亲的怀念。

除了父亲以外,祖母和姑妈对拉格洛芙的成长也有很大影响。她们两人心中装着讲不完的丰姆兰民间传说和故事,尤其是祖母,讲起故事来语调感人,表情丰富,孩子们喜欢围着她,从早到晚听她讲故事。

那些瑞典和北欧的诗人、作家以及丰姆兰地方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极大地影响了拉格洛芙艺术的早期阶段。

§ 双腿病残

拉格洛芙出生后不久左脚不幸成了残废,3岁半时,两脚完全麻痹不能行动,从此以后她总是坐在椅子上听祖母、姑妈和其他许多人讲传说和故事。7岁以后开始大量阅读,书籍给她病残的身体带来莫大的精神安慰。一天,她读到一本关于美国印第安人的冒险传说,激发起将来要从事写作的欲望。

她的麻痹的双腿经过多次治疗后能像健康人一样行走,但是走起路来脚仍然有一点儿跛。

§ 文学创作

1881年夏,拉格洛夫在妇女运动积极分子、女作家爱娃·弗里克赛尔的鼓励下,决心一面写作,一面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女教师。她不顾父母反对设法筹借到一笔款子,于同年只身前往斯德哥尔摩求学,次年考入高等女子师范学院。她于女子师范大学毕业时年届27岁,在兰德克罗一所兰兹克罗纳女子学校任教10年。教学之余,她积极参加政治集会,投身世界和平运动,深夜则伏案创作。第一部作品《贝林的故事》(1891)以强烈的怀旧感记录了庄园传统和生活习惯,抒发了自己的恋乡之情。文学评论权威勃兰兑斯肯定了这部以想象为主、表达人物的行动取决于内在力量、冲动和盲目性的小说的价值。

1894、1899她又出版两本短篇小说集,出版长篇游记《假基督的奇迹》(1897)、《一座贵族庄园的传说》、《孔阿海拉皇后》(1899)、《耶路撒冷》(1901一1902)。其中以《一座贵族园的传说》艺术性最高, 《耶路撒冷》成功地刻画了人物。拉格勒芙据《基督传说》而进行的传说创作《在拿撒勒》、《红胸脯的鸟》,和用民间口头传说形式创作的《阿尔纳先生的钱》,是优秀的儿童文学读物。

1904年夏她开始爬山涉水到瑞典全国各地考察,为写“一本关于瑞典的、适合孩子们在学校阅读的书……一本富有教益、严肃认真和没有一句假话的书”做准备。1906至1907年,《骑鹅旅行记》被作为历史、地理教科书出版。这部童话巨著使她成为蜚声世界的文豪,赢得了与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齐名的声誉。她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声望也不断提高,1907年5月当选为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荣誉博士,190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14年当选为瑞典学院院士,挪威、芬兰、比利时和法国等国家还把本国最高勋章授予她。

《骑鹅历险记》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她有能力买回童年时代住过的莫尔巴卡庄园。从l 915年起到她去世,她一直居住在这座庄园里。她一面辛勤地经营庄园,一面积极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利尔耶克鲁纳之家》(1911)、《车夫》(1912)、《普初加里的皇帝》(1914)、《被开除教籍的人》(1918),回忆录《莫尔巴卡》(1922)和《罗文舍尔德》三部曲(1925一1928)。即使到了晚年,她仍然孜孜不倦地创作着,出版了回忆录《一个孩子的回忆》(1930)和《日记》(1932)。她出版的最后一部作品是《秋天》(1933)。

晚年,她为和平、团结及各种人道主义要求而发表许多热情讲话的同时,完成了小说三部曲,其中以第二部《沙劳德·罗文舍尔德》(1925)为最出色。l 940年2月,82岁高龄的拉格洛英计划为她的好友苏菲。埃尔康撰写一本传记小说,可惜只写了两章,她自己不幸于3月8日患脑溢血,3月l 6日清晨去世。这位在瑞典享有崇高地位和声誉的女作家一生没有结婚,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文学事业,她逝世时正值芬兰冬战爆发,德国法西斯攻占邻国丹麦和挪威,对她的悼念很快被隆隆的炮声所淹没。

§ 心灵债务如何归还

综述

摘取诺贝尔文学奖这一桂冠是许多作家梦寐以求的事,也是当今世界从事文学创作者所能获取的最高荣誉。因此,一旦梦想成真,一旦某一文学俊彦真的战胜无数竞争对手,获此殊荣,走上领 塞尔玛·拉格洛夫家乡

奖台时,他的心情将会怎样地激动、兴奋和喜悦,就是可以猜测的事了。

被鲜花掌声镁光灯包围着的获奖作家,在此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心里翻腾着些什么样的思绪,他怎样看待这件事和这一荣誉?他将向万千世人表达一番什么样的感受和体会?这是一件很有意味也很引人注目的事。

在这万众瞩目的时刻,每个作家的表现并不一致。有的作家因早就将得奖作为明确的奋斗目标,成竹在胸,所以得到它时,虽有种谦虚之态,但很大程度是出于礼节需要。如1921年法国作家法朗士在演讲时就说:“我一直期待着在我一生中能有这一个夜晚,能与贵国勇敢而美丽的人民见面。满怀感激之情,我接受了这份诺贝尔文学奖,无疑,它将使我的文学生涯走向顶峰。”有的作家态度极为谦卑,仅用三言两语表达一下感激之情,就闭口不言了。有的作家因事出意外,简直要被这天外飞来的好事击晕,他除了能向世人和评委们表达一种欣喜的惑觉,其余就无暇顾及了。如1920年获奖的挪威小说家汉姆生到了那隆重而盛大的场合,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他只觉得“头在旋转,我已在空中飘浮。……一股对祖国的无比崇敬之情激荡在我的全身,使我有腾空之感。”最精彩的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就是《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作者,她的致谢演说,既是一篇奇特的妙文,又是一次与众不同的内心展露,让人从中看出这位伟大女性所具有的非凡的人格和胸襟。

难以应付

拉格洛夫认为,接受诺贝尔奖,是“一件难以应付的事情”,因为此前她一直在老家韦姆兰特过着独居隐遁的生活,对熙攘纷繁的公众生活已倍感生疏,现由于获奖、又要在大庭广众面前抛头露面,应对许许多多的人事,因而有些不大自在,但当她转而想到她的兄弟姐妹和年迈的母亲那一张张笑逐颜开的面庞时,她又“溢满了喜悦之情”。接下来她想到已不在人世的父亲,想到不能将这喜讯告诉酷爱文学的父亲,她又黯然神伤,深以为憾。

拜见父亲

倘若只是表达这么点意思,那拉格洛夫的演说也就毫不足奇了。然而拉格洛夫思绪一转,马上乘坐梦想的列车,凌空蹈虚,前往天国,去拜见父亲。她看见父亲“像往日一样坐在前廊的摇椅里,面对洒满阳光、开满鲜花、鸟雀成群的前庭,读着弗列奥夫的《英雄传奇》”。于是拉格洛夫便向父亲倾诉衷肠,说自己欠了一大笔债,不知该如何偿还。其父惊异地说,如果是为了借钱之事来找,那他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天国是没有一文钱的。拉格洛夫发现父亲误会了自己,就连忙向父亲解释,说自己所欠的债务并非金钱,而是欠祖先和前辈们的,因为老人们给她讲了无数童话和英雄传奇故事,流浪艺人唱歌谣,演滑稽戏给过她营养,修士修女们给她讲述过许多动人故事,朝圣的农民们的伟大行动使她蒙受很重的恩惠,面对先辈给她的这些无比厚重的礼物,她不知该怎样才能回报。父亲听懂女儿所欠是种精神债务,就放心了。不料拉格洛夫并未说完,她又说自己不仅欠这些人的,还欠整个大自然的,因为“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它们无一不把自己的奥秘告诉了我。”而且“因为大块假我以文章,才使我文思如潮”,能写出锦绣文章。

向父诉苦

拉格洛夫为什么要跑到天国去找父亲求援呢?因为她觉得这世上没有一个人知道怎样才能还清这笔债,只有见多识广、身在天国的父亲才能指点和帮助自己。其父听后就安慰她:“别担心,孩子,你的麻烦问题是有办法的。”可拉格洛夫并未释然,她又列举出更多的债主,说自己还欠教她写字的人,欠那些写散文、韵文的好手,欠挪威、瑞典、俄罗斯等一切新老作家的巨债,因为自己曾受惠于他们的恩泽,偷用了他们的不少东西。“他们都激励了我的生动的幻想力,催动我去竞争,终于使我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接着拉格洛夫开始埋怨父亲,觉得他还是不了解还清这笔债对自己“有多大的困难”。因为她还承受了许多读者的恩惠,得到过很多研究者和批评家的帮助与关照,“如果没有人想看我的书,我还能干什么呢?”因此她对来自别人的“赞美和批评都同样地感激”。拉格洛夫说帮助过她的人实在是太多了,那些珍视她的作品,替她创造各种机会的人,“他们给了我比生命本身更美好的东西,使我能拥有伟大的爱、崇高的荣誉和名声。这些情谊如何才能报答?”一连串的提问逼得一贯博识睿智的父亲不知所措,认为亏欠如此多的债实在不好办。可女儿依然不依不饶,又进一步诉苦,说那些债务已难偿还,新近又欠了一笔更大的债,即:“对于那些提名我角逐诺贝尔奖,以及决定我为这届文学奖得主的人,我不知该说什么好!……他们给予我的不只是名誉和金钱,他们将我的名字播往全世界,说明他们对我是多么信任,我又该怎样才能偿还这笔债呢?”

无人能解

这重重的疑问和一个个的难题使其父无法对答,陷入沉思。突然他猛醒了,揩着幸福的泪花,举拳捶着摇椅扶手大喊:“无论天上人间,如果有人会为了这种无人能解的麻烦事大伤脑筋,那可真是个大傻瓜。你得了诺贝尔奖却忧心忡忡,我却高兴得什么也顾不上了。”至此,拉格洛夫的问题算是有了个初步的解答,她诚挚地表示,

“在我没有找到更好的答案之前,我只能请你们与我一起(指在场的所有人),先敬瑞典文学院一杯!”

这就是拉格洛夫面对国王、评委会、各路英豪和世界名流的演讲梗概,是她充满激情和奇思异想的心迹吐露。我所以不避繁琐地转述、引证了那么多,实在是觉得这演讲别出心裁、深蕴哲理,是篇不可不读的奇文。

淡泊名利

“金榜题名时”,原是人生最荣耀的时刻。一个成功者处在人生峰巅时怎样看待自己 取得的成就,怎样对待荣誉,怎样恰当地总结过去面对未来,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浅薄者或许会让胜利冲昏头脑,狂妄者难免会得意忘形,就是头脑清醒者也很难再保持冷静,唯有那些真正淡泊名利、胸怀博大的人才能不惊不躁、不骄不狂,从容应对,如处平常。

经受考验

许多荣获诺贝尔奖的作家都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他们不愧为文坛精英、人中楷模。如法国作家杜·加尔在获奖演说时就深情地谈到托尔斯泰给予自己的决定性影响,美国获奖戏剧家奥尼尔也说自己的灵感是源于近代最伟大、最天才的剧作家斯特林堡,丹麦作家延森在获奖时说自己是欧伦施拉格的私塾弟子,法国作家纪德则表示,他之获奖是由于另一位杰出人士保尔·瓦勒里不久前去世,才使自己站到了这个本属于瓦勒里的位置上,而自己对他的天才总是心悦诚服地甘拜下风,他们皆具有谦逊、明智、坦诚的品格。但拉格洛夫的表现尤为令人钦佩,她高人一筹的地方在于,她不仅没有丝毫狂傲,没有志得意满的自持,反而像个惴惴不安的小女孩,面对巨大的荣誉,一下子就将自己心中的忧虑——巨大的欠债感,永远也无法偿还的债务,不加掩饰地合盘端出。她认真地检讨起自己成功的缘由不是由于自己如何有能耐,而是由于有无数先辈和朋友的帮助,有世人和读者的厚爱,有社会和自然的恩惠,这才造就了一个文坛的成功者。仅从这一席情真意切披肝沥胆的话语,就可看出拉格洛夫善良的心性、过人的才气和崇高的情怀。

拉格洛夫所欠是种什么样的债务呢?在许多人看来,她恐怕是谁也不欠的,因为她从未向谁借过债,所以也不必归还任何人。但拉格洛夫言之凿凿,同样是有理有据一点也不虚妄。因为她之所欠,是一种永远也说不清,永远也还不完的心灵债务、情感债务、知识债务和养育债务。

多读几遍拉格洛夫这充满欠疚、深怀负债感的奇文,实有助于我们好好思索一番做人为文的道理,有助于每一个人更清醒地对待荣誉,更明智地认识自我。[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8: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