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围海造田
释义

§ 简介

围海造田

在海滩和浅海上建造围堤阻隔海水,并排干围区内积水使之成为陆地。又称围涂。中国海域辽阔,有长达18000km的大陆岸线,沿海岛屿6500余个,滩涂资源丰富。海平面以上的滩涂面积约3000万亩。海平面至水深10m的浅海滩涂面积约1.17亿亩。据历史考证,中国东部的黄淮海平原、长江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及下辽河平原约有两亿亩的土地都是历史上滩涂淤积和开发的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10个省市的围海造田面积将近 800万亩。目前多数已成为农业、工业、交通、外贸和文化建设发达的地区。因此,围海造田是增加陆地,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

围海造田多数是与大陆海岸相连,但亦可孤悬浅海中形成人工岛。在与大陆相连的围海造田中,又有两种围涂方式。①在岸线以外的滩涂上直接筑堤围涂;②对入海港湾内部的滩涂,有时先在港湾口门上筑堤堵港,然后再在滩涂上筑堤围涂。采用何种方式,主要取决于当地的技术经济条件。

围海工程,至少应包括围堤与排水闸(或排水站)两项基本工程,以阻挡海水入侵,形成堤内陆地。围区形成后,则必须排泄大陆上游下泄的洪水和围区本身因暴雨所形成的地面径流,以保证围区内土地的正常开发利用。

绝大多数围堤为土石结构,其迎潮面都设有抵御潮浪袭击的护坡,并分为干砌石、浆砌石、混凝土等砌护结构。围堤的堤顶高程,应在设计高潮位之上再加风浪爬高及安全超高,在中国苏、浙、闽沿海一带多采用设计高潮位以上2.0~3.5m。围堤的地基要求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地基承载力不足时,应采取适当加固措施。

围区内具有利用地面与海面的高差进行自流排水条件者,多设排水闸排水,否则需设排水泵站进行抽排。排水闸或排水泵站多设在围区内地势较低洼的地段,其两侧一般与围堤相连。围海工程中排水闸既要排水,又要挡潮。低潮时开闸放水,高潮时则关闸挡潮。因此,排水闸的闸孔净宽,既要根据排水量要求又要根据外海潮型,通过水文水利计算确定,闸顶高程一般与堤顶高程相平。

围垦涂面陆化以后,要视当地具体条件,选择水源,采用:修建水库,开渠引水;从河流提水;堵港蓄淡;或河口建闸,挡潮蓄淡等,并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引淡水洗盐。河口建闸蓄淡对航运、排洪、河口附近水域的生态环境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必须经过充分研究论证后,方能采用。排水工程不仅要满足围内排涝和控制地下水位的要求,还要对邻近集水区内的暴雨径流作出妥善处理。在低滩或深水区进行围垦,滩涂成陆后,随着排水疏干,地面会发生沉降,在灌排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应考虑这一特点。

围区内土地,要根据地面高程、土质、淡水水源等因素进行综合开发,以便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目前一般以发展种植业为主,也可以作为工业或其他基本建设用地。较低洼的地段,既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也可以建滩涂水库用以蓄淡。在规模较大和发展目标多样化的围海造田建设中,要取得最优综合开发方案,应采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决策。

近代围海造田较发达的国家有荷兰、日本等国。荷兰早期的围海造田事业,始于公元11世纪,全国共有土地面积34000km2,其中由围海造田的土地即达20000km2,其中须得海围垦工程举世瞩目。

荷兰

荷兰围海造田

荷兰占国土面积20%(约7000平方公里)的陆地是通过填海造陆形成,荷兰1950年到1985年间湿地损失了55%。湿地的丧失让荷兰在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的功能上出现许多环境问题,如近海污染问题、鸟类减少。1990年,荷兰农业部制定的《自然政策计划》,花费30年的时间恢复这个国家的“自然”。位于荷兰南部西斯海尔德水道两岸的部分堤坝将被推倒,一片围海造田得来的300公顷“开拓地”将再次被海水淹没,恢复为可供鸟类栖息的湿地。

荷兰政府将围海造田的土地恢复成原来的湿地,这项方针就是要保护受围海造田的影响而急剧减少的动植物,并通过使过去的景观复原,为老百姓的生活增添亮丽的风景线。计划里的“生态长廊”,是要将过去的湿地与水边连锁性复原,建立起南北长达250公里的“以湿地为中心的生态系地带”。

日本

日本围海造田 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东京地价暴涨导致填海造田工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据估算,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日本沿海城市约有1/3的面积都是通过围填海获取的。大规模填海造陆,破坏了生态环境,纳潮量减少、海水自净能力减弱导致海水水质恶化、海洋生物资源退化,此外还导致日本一些港湾外航道明显减慢,天然湿地减少,海岸线上的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湿地破坏更严重,明治时代九成以上湿地已经丧失,95% 的海岸线变成人工岸线。

日本环境厅曾经发表的调查数字显示:自1945年-1978年,日本各地沿海滩涂减少了约3.9万公顷,后每年仍以约2000公顷的速度消失。很多靠近陆地的水域里已经没有生物活动,因海水自净能力减弱赤潮泛滥认识到问题后,日本人用种种办法来改变和修复环境,开始审视填海建设,每年投入巨资设立专门的“再生补助项目”,希望找到一些恢复生态环境的方法。目前,日本围填海总面积已经不足1975年的1/4,每年填海造地面积只有5平方公里左右。

§ 观点

围海造田当慎行 围海造田

由于沿海土地资源紧张,中国目前的“围海造田”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上海建设“海上城市”的战略规划已正式浮出水面。规划选址于杭州湾北侧,规划总面积约为6.5平方公里,设计承载人口达5~8万。

早在2006年,上海市就斥巨资400亿元建设了133平方公里“临港新城”,其中45%的陆地是“填海”而来的。2007年,浙江省舟山市投资1.03亿元,实施“围海造田”,建成后新增陆地面积4.13平方公里。这个趋势如果不能及时制止,则沿海许多湿地将面临灭顶之灾。

在土地紧张的国家或地区,“围海造田”很流行。荷兰人做的最早,也相对较成功;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澳门也通过填海,不同程度地解决土地紧张问题。但是,“围海造田”将蜿蜒曲折的海岸线“拉直”,成片的红树林、滩涂等自然湿地被破坏。表面上看,“围海造田”可能会带来一些短期效益,但是,长此以往,却会带来生态灾难,主要表现在:

第一,湿地消失,加重旱情。陆地上水分通过大气环流得以与海洋交换。但是,如果陆地上湿地减少,云就很难形成;即使有云,因地表干燥,上气(云)不接下气(湿地),降水就会逐渐减少。最近,北方不断出现干旱天气,降水逐年下降,就与北方大量的坑塘被改造成旱地有关。“围海造田”增加的是陆地,但消失的是有重要生态功能的近海湿地。

第二、生物多样性降低,渔业资源减少。近海滩涂、红树林、潮间带等湿地,是陆地与海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由于人为阻隔,近海来自陆地的营养物质不能及时入海,造成近海以陆地营养为生的蟛蜞、虾、蟹、蚌、蛤、螺、蚬等海洋生物受到威胁,从而影响海洋食物链和渔业,以此为生的陆地动物也受到影响。另外,海洋生物与陆地淡水还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中华鲟产卵就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流域,“围海”工程势必影响这些重要鱼类的洄游。

第三、“围海造田”诱发洪灾。由于近海湿地起着重要的能量交换功能,海洋能量通过湿地逐渐释放,从而与陆地生态系统相安无事。然后,人工围海措施中断了这个能量释放,使得海洋能量不断聚集,一旦释放厚后无穷。

2004年12月26日上午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的海啸至今令人不寒而栗,那场灾难造成至少13个国家的20多万人死亡,上万人流离失所。从海啸过后印度马里纳海滩来看,民房已经延伸到海边,一些土地就是“围海造田”形成的。如果天然植被尤其红树林存在,海啸产生的能量被自然湿地吸收,则会有效减少人员伤亡。泰国拉廊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在红树林保护之下,岸边房屋完好无损;而与它相距仅70公里、没有红树林保护的地方,民宅被夷为平地。

再来看中国近代的教训。清朝中后期,人们为了短期得到耕地,采取“围海造田”做法对珠江三江州滩涂进行垦殖。他们将石块抛于海中,拦阻上游泥沙,加速滩地淤高。然而,石坝筑在江河出海口,侵占了深水道,造成泥沙淤积,水道越来越窄。大雨时节,由于河流能量不能及时宣泄,酿成水患。据《东莞县志》载:“道光十九年,番禺案犯郭进祥等在南沙乡之南兴工圈筑堤坝,约长三、四千丈,据为已有”。由于人工堤坝阻碍河流,“本年四、五、六月三见水灾,低下田庐皆成巨浸,加之东南两江盛涨陡至,经月始消,田禾浸没,黎民阻饥”。面对水患危机日增,道光年间严加整治,对在海口筑田加以限制,规定“沿海之番禺、顺德、香山、新会等县”严禁报垦沙坦。

第四、加重赤潮危害。人工拦海影响了河流三角州的涨潮落潮,陆地积蓄的营养物质会在短期内向海洋释放。如“围海造田”用来养殖,则基塘中大量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物质,随退潮流入海中,使沿海的藻类植物过度繁殖,出现“赤潮”现象,产生有毒物质,威胁到海洋生物的生存,使鱼虾贝类大量死亡。

第五,围海造田改变了自然景观。我们都知道“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是说陆地也是由海洋变来的。但是这个变化非常漫长,自然界存在应变这个改变的能力。但是,如果这个改变是剧烈的,自然景观被严重破坏,那么,大自然就无法应对突然的变化,积蓄的力量就会释放,从而对沿海人群造成危害。

由于“围海造田”和过度砍伐,中国天然红树林面积己由50年代初的约5万公顷下降到目前的1.5万公顷,70%的红树林丧失。红树林的大面积消失,使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处于濒危状态,许多生物失去栖息场所和繁殖地,海岸带也失去了重要的生态防护屏障。

由此可见,“围海造田”虽然短期解决了土地紧张问题,但是生态功能没有了,人类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也无法保障。鉴于许多重大教训,以“围海造田”闻名的荷兰,也不得不将已经围起来的土地“还淤、还湿”,他们考虑的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不能因为过多的人为干扰而破坏。

在巨额商业利益面前,沿海湿地面临着不断被蚕食的危机。我们呼吁停止无序的“围海造田”,以法律形式保护沿海滩涂湿地和自然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天然湿地。如大面积湿地被沥青、水泥或者高楼大厦覆盖,恢复湿地就非常困难了。我们不能等到在自然惩罚(如海啸、洪水、赤潮)到来的时候,才考虑给自然生态系统让地盘。这样的教训太惨烈了。 [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