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叶彦谦
释义 叶彦谦在浙江大学、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任职。建国后,历任浙江大学讲师,南京大学教授、数学系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第三届常务理事,江苏省数学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微分方程定性理论研究,在二次微分系统和二维流形上的微分方程定性理论方面取得成果。编著有《极限环论》、《常微分方程讲义》。

§ 家庭背景

叶彦谦,祖籍浙江兰溪,1923年11月,出生于浙江省开化县。他排行第一,下有弟妹5人。祖父叶左文是清末举人,抗日战争以前曾在北平图书馆编纂部工作多年,“冀察事变”后回衢州家居。解放后任浙江省文史馆馆员,1966年去世。叶左文毕生致力于研究宋史,现在浙江兰溪县和开化县志都已为他列传。父亲叶伯敬是衢州著名的内科中医师,解放后曾任衢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多年,1971年去世.现在衢县县志也已为他列传。

叶彦谦自幼身体羸弱,性情内向,所受家庭教育极严。初中毕业时,他已养成为人正直、小心谨慎、用功读书的习惯,并立志长大成为数学家。

§ 业余爱好

叶彦谦的业余爱好是中国古典文学。他说,由于不少汉字是用更简单的部分拼合在一起而组成的,故其所蕴含的信息量比拼音文字更多。加以汉字还有平仄和四声,故而中国古典的诗、赋、词、曲不但有文艺上的美,而且还有音韵上的美,有的更兼绘画方面的美。他曾呼吁:“我不是专业文人,也不懂文艺理论,但总觉得如果取消汉字而代以拼音文字,那么就可能会对我国的文化遗产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我真诚地希望汉字能永远使用下去,不要成为古董。”

§ 求学经历

1937年他就读于衢州高中,时值抗日战争爆发,在乡间住校求学三年。1940年他高中毕业时曾获全省会考国文第一名,同年秋考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数学系,至1942年夏读完二年级。除英语外,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

1942年秋,日寇打通浙赣铁路,致使衢州、开化和龙泉被分隔开来,这使得使他有家难归。叶彦谦则随大批同学从龙泉经闽、赣、粤、湘、桂等省赶赴贵州湄潭浙大本部。一路上,走走停停,住宿地不是未开学的中小学就是教堂。在到达福建南平后,大队人马分散而各寻出路。当到达目的地时,已花去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1942—1946年,他在湄潭求学和工作。那时数学系二、三四年级学生加上全体教师总共不足30人,除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外,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全体外出郊游一天。逢年过节,陈建功、苏步青、徐瑞云、蒋硕民、卢庆骏等师长总是把全系的单身教师和学生分别请到他们家中共度佳节。

§ 主要经历

他在浙大期间,陈建功教授曾寄予厚望。四年级时,陈建功就把佩里(Paley)与Wiener关于富利叶变换的名著让他在讨论班上报告。毕业后,又指导他读许多富利叶级数方面的论文,希望他能在这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945年,日本投降后不久,陈建功与苏步青一起去台湾省参加接收台湾大学的工作,因而中断了对他的指导。他的第一篇论文研究的是可换群的子群。后经陈建功转请段学复教授审阅,推荐给美国 Bull.Amer.Math,于1948年刊出。

1946年夏,叶彦谦随浙大师生返浙。这年秋天、他在浙江大学数学系继续担任助教,除了教外系微积分外,没有开展科研工作。1947年秋,应他的要求,陈建功介绍他进入上海中央研究院数学所。在数学所,他是陈建功的助理员。不久陈去了美国Princeton研究院,于是他转而参加陈省身教授主持的拓扑学讨论班,与十来个大学毕业不超过三年的青年人一道从头学起。在数学所的一年半里,他神经衰弱严重,工作效率极差。1947年,完成一篇小论文。当时,陈省身对他也十分关心,亲自为他修改题为《数之几何》的论文,并为他把文稿寄给英国Manchester大学的马乐(Mahler)教授,由后者推荐,1948年在Journ.Lond. Math.Soc.刊出。就在这一年,陈省身又主动推荐他申请英国文化基金,争取去英国留学。可惜由于英语听说能力欠佳而未能如愿。

大学毕业以后,1945年在湄潭时,他每周三次去旁听德文教师——他极为尊敬的外籍教师德梦铁先生为四年级学生开设的俄文课,达到能勉强阅读俄文数学书籍的水平。

1949年初,原数学所迁往台湾。他回衢县家居三个月后,重返浙大,代替越民义的助教工作。暑假后受聘为讲师。 1950年元旦,回衢州和詹友平结婚,随即同赴杭州,直至1952年9月由浙江大学调至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他看到了国家和个人的光明前途,精神大为振奋。最初两三年中,他忙于课务及政治运动。婚后接连两个儿子降生,又增添不少家务。但他仍参加了斯米尔诺夫著的《高等数学教程》的翻译工作,为尽快把这部优秀教材介绍给中国数学界作了贡献。他的翻译工作大部分是在寒暑假中的严冬和酷暑之夜完成的。张素诚教授从英国回来后,他又和金福临参加了由张主持的拓扑学讨论班,读了不少怀特海(J.H.C.Whitehead)和魏特尼(H.Whitney)的论文。

1952年秋,到南京大学以后,他受出版社委托,修改杨弢亮翻译的菲赫金戈尔兹原著《微积分学教程》第一卷.费时颇多。此外,还完成了其他译校外文书籍三种。1954年后,他渐渐认识到中国应该有自己强大的数学研究队伍,立志要为此出一把力。当时,黄正中教授曾邀他参加几何拓扑组。但他认为自己的计算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都不够强,没有信心在拓扑学方面继续钻研。恰在此时,科学院数学所于1954年首次主办暑假微分方程讲习班,于是他就去北京参加听讲.在原数学所获得的拓扑学入门知识使他对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下决心在此后要坚持在一个领域深入下去。

几年以后,他发现:虽然近代数学在许多方面发展极快,国内外差距甚大,但常微定性理论却是一片地广人稀的沃土;特别是实多项式系统的定性理论更是很少有人问津。1955年,彼德罗夫斯基等人的论文激发了他对二次多项式系统的极大兴趣。当时虽然尚未发现该文的主要结论和证明都是错的,但他认为:从认识论的观点看,平面实二次多项式系统是非线性微分方程的最简单情况,理应得到重视。从实用的观点看,比希尔伯特(Hilbert)第16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对一般实二次系统作具体的考察,研究其间轨线的几何性质与相对位置,再把方程分类,逐一研究极限环的有无与个数,以及轨线的全局拓扑结构。上述工作一旦完成,则希尔伯特第16问题在n=2的情况也就自然地解决了。有趣的是,1979年中国三位学者对彼德罗夫斯基论文的结论都举出了反例。而反例正是利用这种方法所获得的许多重要成果之一。

1964年,叶彦谦的专著《极限环论》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被列入“现代数学丛书”之列。1982年,又由8位学者协助修改和补充,收进了80年代以前的大部分重要成果,于 1984年再版。1986年,美国数学会委托鲁志杨教授将此书译成英文出版。1987年,美国Bull.Amer.Math.Soc.7月号刊出对该书的书评,作了很高的评价。

§ 主要贡献

自1952年来南京大学起,他的教学、科研活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966年以前,为第一阶段。这14年中虽然政治运动频繁,教学之外,他还可以多少挤出一些时间搞研究。这期间,除了对二次系统极限环的几何性质,相对位置,(Ⅰ)类方程的极限环的存在唯一性,和某一特殊(Ⅱ)类方程的全局分支曲线图等方面做了一些最基本的工作以外, 1964年,他又与马知恩把古典的环域定理推广到有奇点和多连通域的情况去,同时还推广了奇点的概念。但该文延迟至1977年才发表。

1966—1975年为第二阶段。其中前五六年教学和科研工作完全停顿;后四五年中南京大学常微分方程讨论班主要是读国外的新文献以缩小差距。在此期间,他曾和王现去南京电子管厂劳动锻炼兼教工人大学,在实验室里发现工程杂志上有行波管电子注聚焦问题中所出现的非线性马丢(Mathieu)方程。国外工程师、国内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对此方程都曾研究过。他与王现对该方程又进一步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整理成文于1982年发表在《应用数学学报》上。当时并未被国内外同行注意。1989年9月,他在巴黎电研究所讲学时介绍了这一工作,听讲者却很感兴趣,并建议译成英文再发表。

1976年以后,为第三阶段。“四人帮”被打倒后,国内形势愈来愈好。他把数度改写的《常微分方程讲义》整理后交人民教育出版社,初版于1978年,后于 1982年再版。科研方面,除了恢复二次多项式系统方向外,1980年,又与罗定军合作对环面线性多项式系统的定性理论作了初步研究,以后发展成为曲面定性理论讨论班。1982年以后,研究生田景黄、陈一元、朱德明、韩茂安等人在他的指导下对曲面动力系统的一般定性理论开展了许多虽属初等但却是较为基本的研究工作。所得结果后由他总结成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0年以前的十年中,他所主持的二次系统讨论班,除了发现极限环(1,3) 分布的例子这一重要贡献以外,其他如二(三)阶细焦点外围极限环的唯一性或不存在性(在一定条件下),两个细焦点共存时的阶数,全局分支曲线的唯一性,细鞍点的鞍点量公式,极限环(2,2)分布的不可能性等较重要的工作都在他的参与或指导下完成。之后他最感兴趣的是:二次系统的极限环的某些分布的不可能性,二次系统的定性理论向三次乃至n次多项式系统的推广以及多项式系统的奇点分布与积分曲线的几何性质的研究。他认为,前者是解决希尔伯特第16问题的关键,后者则是在常微定性理论与代数曲线论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 治学心得

叶彦谦在上课、作报告时,多次谈到自己的学习心得及治学经验。总结起来,可概括为下列7点。

(1)现代数学有众多分支,各有其特点,恐怕只有极个别的天才数学家才能在一切分支中都做出惊人的成果。对大多数人而言,则应按自己的性格与能力,取其所长,避其所短,选择适当的方向开展研究工作,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2)要在数学研究工作中做出好的成果,一般说来,必须对某一两个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深入下去,而不宜将工作面铺得广而不深。待某一方面的工作有深入而系统的成果以后,当然也可考虑向邻近的数学分支延伸。此外,对所研究的问题的意义应有明确的认识,以坚定决心,提高信心。经过深入的探索和艰苦的工作(所谓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以后,必定或是能解决前人所未能解决的问题,或是能提出新的思想或方法,开辟一个有广阔前景的新的数学分支,让后来人受用不尽

(3)数学是一个整体,它和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数学方法在本质上是演绎的,但归纳的思维方法却有助于数学不同分支的类比、渗透和推广。他说,他搞了多年的多项式系统定性理论,近年来才感到有必要多学一点古典代数几何,并将两者加以比较和渗透。他还十分谦虚地说:“其实,希尔伯特第16问题本身早给人以启发,但我过去不甚理解。”

(4)几何直观是十分重要的(希尔伯特就主张严格与直观并重)。事实上,他的一些较好的科研成果(见著作目录)都是先有直观猜测或想法,然后再严格论证。当然正确的几何直觉和猜测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5)在教学活动中应坚信“教学相长”这一自古以来的名言。教学认真负责,有益于他人,也有益于自己。反之,则误人子弟,浪费大家的时间。

(6)为加强学术队伍的建设,他对同事和学生的科研工作常提出建议。必要时,甚至提出批评。但若对别人的科研工作自己并不熟悉,则他从不妄加评论。他告诫说:对别人的研究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如果你并不了解,就妄加评论,那么所说的多半是外行话,必将贻笑大方。

(7)科研工作中的设想、构思,不要怕和别人交流。随着数学理论的发展,问题会愈来愈多,愈来愈深入,绝不会没有问题可做。有一点好的想法却秘而不宣,其实是害了自己,对别人也无好处。

§ 相关词条

陈润生 陈中伟李迪秦元勋 杨立铭 张恭庆陈文新

黄友川 肖健 李修睦钮经义 汤定元 李家明王恩哥

黄正中龙以明 梁之舜王乃彦 熊大闰李正武应崇福

邝宇平朱邦芬 陆家羲鲍文奎 彭实戈 石钟慈 王绶琯

§ 参考资料

[1] 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网 http://www.casad.ac.cn/viewdept.asp?id=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