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周叙
释义

§ 湖南慈利人

周叙

官至 工部尚书

周叙,又名周天叙(1481——1560),字子厚,慈利县九溪镇人,祖籍河南息县,明永乐年间,其祖父任澧州所辖的九溪卫(今慈利)千户(地方驻军指挥使),御任后,举家迁居澧阳,叙遂为澧州人,其父周璧曾任庆符知县,文武兼备的家传之道使叙少时即显勇武聪慧,加上他性情洒脱,生有异质,猿臂善射,博学能文,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美誉盛传九澧。1504年,中弘治甲子科举人,1511年,登正德辛未科进士。

敘先是官大理寺右评事,晋右寺丞,后迁寺正。这是个执掌朝廷刑律,审理各类刑事案件的职位。他以清正严明,公正无私的“黑包公”之举,赢得了朝廷上下称评。并结合实践,写出了总结和完善明代执法维法的文献专著《钦恤录》,积极倡导教民爱民,反对不教而诛,成为名噪一时的法律专家。

正德十四年(1519)三月,连年来沉缅酒色,不理朝事,以私出微访为名,几次去宣府、大同、太原,抢掠民女,寻欢作乐的武宗帝,从太原返京不久,又要大举南巡,到江南一带去享受奢华。时任职大理寺正的周叙,率同寅十余人,与行人司副余廷瓚等二十人,工部主事林大辂、何遵、蒋山卿等,连名抗疏反对。帝大怒,并下诏狱。俄令叙、廷瓚、大辂等,与良胜等六人,俱跪阙下五日,还当廷施杖,死伤数十人。诸臣则至晚投进监狱,晨入暮出,累累若重囚,道途观者无不泣下。最后 叙被谪贬为永嘉县丞。

叙到永嘉任职后,革陈旧弊,稳定社会治安,倡立新风,促进经济好转,深受百姓欢迎。特别是他在听说了永嘉才子张文忠虽满腹经论,但因为人正直,不为当权者容,累试不举的事后,即进行结识和调查,十分器重张的真知才学,不顾各种阻力力荐,委以重任,张遂得以施展才华。表现出叙不拘一格,为国选贤任能的高贵品德。

世宗登极后,叙被超擢韶州知府,转四川按察付使。历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左右布政使、辽东巡抚。在鞑靼军两次侵扰宣府,又攻榆林之时,周叙以国家民族为重,临危受命,身先士卒,击退了来犯之敌。战功显赫,晋升为大理寺卿,户部、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等。因董修九庙失事,贬侍郎。此时,叙以国家遭灾,简政节用为由,自陈致仕,告老还乡。回澧州居家二十余年,纵情山水,优游林泉,年八十卒。

周叙一生天赋极高,勤奋好学,知识渊博,能提笔成文,文风豪放,诗采风流。“诗即道也”。在他留下的《唐诗类编》十卷、《石溪集》八卷等作品中表达的悠悠乡情和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历来受到好评,而《直隶澧州志》中载录的其数首诗中,有题为《仙侣洞》的二首诗云:“崖傍溪城东复东,层云绝壁探虚空。乾坤老矣新秋月,草木悠然暮丽风。坐石烟花空有迹,入炉丹药竟何功?分明一枕游仙梦,移向山溪指顾中。”“挂壁虬龙路可援,石扉斜处恍通轩。石须鄂诸召黄鹤,自有西湖唤白猿。三楚古来多福地,九溪应即是仙源。欲寻渔父沧浪处,几度问山山不言。”诗以景抒情,意境隽远,抒发了他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的偏爱之情。

周叙死后,传说先是葬在九溪卫(今属慈利)古城边,但清末民国初年,湘西大文豪吴恭亨编慈利县志时,祥细查找其墓不得,只得存疑。不想随着今澧阳平原腹地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发掘,这个疑点也得到了解决。原来,周叙之墓就在澧阳:离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西城墙发掘处约300米处的一栋农房前,就有周叙及其祖茔的石碑两块,一块为清乾隆年间立的“明诰封吏部尚书周天叙”墓碑,一块为嘉庆九(1804)年清明节立,记明 “我祖明朝尚书周天叙,前葬九溪卫后迁澧土,祖我宗卜葬城头山,迄今十世余矣”。碑上还有周氏后代子孙、谱派等的情况,一直由周氏后裔子孙守护着。这似乎说明,周叙的桑梓之情,将伴随着澧州儿女把澧阳平原这块“三楚福地”建设得更加美好。

§ 江西吉水人

简介

周叙(1392--1452):字公叙,吉水人,周岐凤之子,明永乐六年进士,选庶吉士,因作《黄鹦鹉赋》称旨,授翰林院编修,历官侍读、直经筵、南京侍讲学士。继承曾祖周以立遗志,上奏请重修宋辽金三史,获准,自撰铨志,数年未成而卒。

周叙,字功叙,号石溪。江西吉水泥田下枥陂人,周岐凤之子。汉未东吴偏将军周瑜三十八世裔孙。负气节,笃行谊。曾祖以立曾为元时翰林编修,父歧凤为明初国子监博士,叙为歧凤之次子。少时聪明灵颖,11岁便能吟诗。永乐十二年(1414年),中乡试第11名举人。永乐十六年会试第二名,殿试二甲第一名进士。因作《黄鹦鹉赋》而称旨授翰林院编修官。宣德初预修两朝实录成,转修撰,正统年间升侍读,正统十年(1446年)调升南京侍讲学士(从五品),执掌南京翰林院事。

敢于犯颜直谏

周叙不仅才华横溢,诗赋出众,更可贵的是他那种忧国忧民,事事以社稷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更值得后人敬佩。周叙调南京任侍讲学士时,农民起义四起,朝迁内外争权夺利,加上蒙古族的不断侵掠,国家已由“宣德之治”开始走下坡路。周叙于正统六年(1442年)上疏向朝廷陈述治理国家的政策,被英宗皇帝乐意地采纳了。

英宗是宦官王振一手抚抱长大的。王振趁皇帝年少,涉世不深,利用特务机关锦衣卫作耳目,独揽大权。宦官投机钻营,赋税繁重,官府又滥施刑罚,百姓叫苦连天。一些有正义感的朝官便向朝廷提出改良要求。然而,一经王振发现,不是下狱就是处死。但是,周叙置生死于度外,以社稷为重,在正统八年夏天,向英宗皇帝慷慨上疏进谏::“比天旱,陛下责躬䖍祷,而臣下不闻效忠补过之言,掌铨选者罔论贤否苐循资格,司国计者不问耕桑惟勤赋敛,军士困役,作刑罚失重轻,风宪无激扬言,官惟缄默,僧道数万,日耗戸口,流民众多,莫为矜恤。”(没有哪个臣子考虑如何来效忠朝廷,怎样纠正过失。他们只是陈述自己的功绩,要求高官厚禄而已。负责考绩的官员不唯才是举,只是按资论辈去任免。管理财政的官员不过问农事桑田,不关心百姓疾苦,只管索取赋税。军队不修战备疲于劳役,官府滥施刑罚。首辅软弱无能,理政过疲。检察监官不闻不问种种弊政,听之任之。僧道过多,大量消费粮食。无业流民到处可见,国家又不设法去赈救。)英宗看后,心受感动,并称周叙给了他一贴良药。英宗皇帝把周叙的奏章让大臣们传阅。这时,吏部尚书王直等深知自己严重失职,各自引咎自责,朝廷上下出现新的气象。

忠心耿耿

正统十四年(1450年),蒙古人南下攻大同,英宗亲自率兵应战。因粮缺水尽,误入敌人圈套,被蒙古兵擒掳。皇太后命成王朱祁钰(代宗皇帝)监理国政。当时有两派:改良派于谦、周叙等坚决主张讨战报仇;宦党邪派徐有贞、马顺等主张逃跑。在这决定国家存亡之时,周叙又勇敢地站出来,不顾宦党的暗害,向代宗皇帝上疏直言:“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殿下宜卧薪尝胆,象越国报复吴国一样,洗雪国耻。”同时为治理国家,他又上疏八条意见:一曰励刚明,二曰观经史,三曰修军政,四曰选贤才,五曰安民心,六曰广言路,七曰谨㣲渐,八曰修庶政。又上《制治保邦十二事》《中兴太平十四事》,皇帝如获至宝,采纳了他的意见,诏令执行。一时,朝廷内外,言路广开,使提拔了一批廉洁能干的官吏,加强了农业生产,减免了一些税赋,赈救贫民,招集流民返回家乡,恢复了生产,才使国政有了新的转机。

关心国事民事

晚年的周叙仍是忠心耿耿,关心国事,民事。他极力请求代宗恢复“午朝”接见大臣,以便多了解民情,收集各方意见,商定治国安民之良策。并请旨建祖祠《追远堂》,修族谱,修郡省志。

周叙为人诚实,素有志向,讲究气节,忠守情宜。其曾祖以立为元有名史官曾力主尊宋为正统。“曾祖以立,在元时以宋辽金三史体例未当,欲重修。叙思继先志,正统末,请于朝,诏许自撰 ”。在周叙为此事而写给英宗的奏章中,对重修《宋史》的目的交待得很清楚:“窃观宋辽金三史成于前元至正间,当时秉国大臣皆辽金族类,不以正统归宋,遂分裂为三,而以辽金加于宋首,不惬人心,不协公论。初修之际,言者虽多,卒莫能改。至今越百年,凡有志史学正纲常者,未尝不掩卷愤叹也。……元儒陈桱修《通鉴续编》,既正其统,而三史全书尚仍其旧。”因此他建议在南京翰林院组织人员重修《宋史》。英宗的答复是:“不必择人,叙其自修。” 但因劳成疾,未能完成!于景泰三年壬申三月二十日辞世,终年六十。钦遣官谕祭赐葬。崇祀郡邑乡贤少师肖鎡志墓,少保高谷表墓,少傅陈循墓碑,门人少傅商文毅公辂诔述功德。有《石溪文集》等行于世。

《豫章书》称周学士居禁近三十馀年,虽以文字为职业,尤注意于国事,前後章疏皆切时政,所著有《诗学梯航》《唐诗类编》,今不传,传者名《石溪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