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埃奈西德穆
释义

§ 概述

埃奈西德穆是古希腊哲学家,怀疑学派的第三代代表。他提出了放弃对任何事物作出判断(即悬搁判断)的观点,并列举了十点理由,称为“悬搁判断的十点论式”

§ 论点

称为“悬搁判断的十点论式”,即:

①不同生物有不同的感觉方式;

②个人身心和所观察的事物都各不相同;

③同一人的感官以不同的方式感知事物,它们是互相矛盾的;

④人的身心在感受事物时,随着时间、身心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⑤对事物的观察,随着方向和距离的不同而不同,获得的结果也不相同;

⑥对事物的感觉是凭借空气等中介的;

⑦事物的颜色、温度、大小和运动,处在不断的变化当中;

⑧一切感觉都是相对的和互相影响的;

⑨人对事物的印象由于重复与否而导致深刻与否;

○10不同法律和社会条件下的人,有不同的信仰。

由此得出结论,人的感觉(感性认识)是纯粹主观而不可靠的,所以只能“悬搁判断”。

(2)阿格利巴是古罗马哲学家,是怀疑学派的第五代继承人。他继埃奈西德穆针对感性认识不可靠的观点,进一步认为理性认识也不可靠,并提出“悬搁判断的五点论式”,即:

①“意见的冲突”。他认为,人类对于同一对象的意见是不一致的,是互相矛盾的。因此,最聪明的办法是不作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②“无穷倒退”。据以论证的论据本身还需要逐一论证,直至无穷。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对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取决于或相对于进行认识的主体,但孤立事物是无法被认识的,只有和他物发生联系才能被认识,而他物仍只有和其他事物发生联系才能被认识,结果势必同样导致“无穷倒退”。此外,处在不同条件下的事物,在被感知或被思考时又是不同的。所以绝对的认识和绝对的认识标准是没有的。

④“凭空假设”。独断论者为避免种种“无穷倒退”,从而肯定一种“不证自明”的公理作为出发点。它纯粹是人为的准则,它的证明仍来自于某种前提,结果仍然无法逃避“无穷倒退”。这种公理是不合理地非法凭空设定的。

⑤“循环论证”。他认为,感性认识无法用理性认识来证明,理性认识也无法用感性认识来证明,否则势必陷入循环论证。因为用来论证的论据本身尚有待证明。

结果只能放弃判断,“悬搁判断”,对任何事物不作判断。

探讨:所谓判断,就是对事物的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如:“我是学生。”“我不会英语。”就是判断。它在其语言形式上表现为一个句子,但并非所有的句子都表达判断。一般说来,陈述句表达判断,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不直接表达判断,但有时隐含判断。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它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值:若判断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符合客观实际,则为真;若不符合客观实际,则为假。

关于“悬搁判断”的“五点论式”和“十点论式”,都是片面夸大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反映客观实际的相对性。但不应由此就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拒绝对事物作出任何判断。

比如,在“悬搁判断的十点论式”中:

①不同的生物虽然有不同的感觉方式,但作为人这一类而言,感觉方式是有共性的;

②个人的身心和所观察的事物虽然都各不相同,也就是随机性很强,但或许还是能够从中找到共同的思维规律的;

③④⑤⑥⑧同一人的感官以不同的方式感知事物,它们可能会相互矛盾;人的身心在感受事物时,可能随着时间、身心状况的变化而变化;观察事物时,虽然随着方向和距离的不同而不同,可能会获得不同的结果;对事物的感觉是凭借空气等中介的;一切感觉都是相对的和互相影响的。尽管这样,它们还是有共性的。这几方面的典型共性就是它们都是人的大脑(真心)的间接功用,主要以眼、耳、鼻、舌、身等来感知事物。由于眼、耳、鼻、舌、身容易受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同时这种功用感知到的都是事物的局部特征,且每一种事物都是有很多局部特征的,所以它给人的感觉是感知结果随机性很强。尽管如此,人们的感觉很多还是相似或者是相同的,不应因为有差异而否认共性。

⑦事物的颜色、温度、大小和运动,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这样一来,好像无法感知或认识事物了。其实我们已经探讨过,如果从作为系统的事物整体性出发,这个事物还是这个事物,它本身并没有成为别的事物。所以,人可以从整体上来了解事物。这是大脑(真心)的直接功用,它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是直觉(直感)思维、形象思维等,也仍然是人们感知事物时所共有的。

⑨人对事物的印象由于重复与否而导致深刻与否。这说明人的大脑(真心)接收或贮存信息时,通过不断重复而使这些信息的信息量加大,信息量加大就导致了印象的深刻。这也是人的思维共性。

○10不同法律和社会条件下的人,有不同的信仰。但尽管如此,同一时期的人在意识领域(如思维特征)上还是有一定共性的。由此,互相之间才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

可见,人的感觉(感性认识)还是具有一定共性的,或者说可以从中发现一定的思维规律,而并非纯粹是主观而不可靠的。

在阿格利巴“悬搁判断的五点论式”中:

①关于“意见的冲突”。他认为人类对于同一对象的意见是不一致或互相矛盾的。因此,最好不作肯定或否定的判断。

其实,人类对同一对象的意见并非总是不一致或互相矛盾的,很多时候还是一致的。即使不一致,也可以通过大家公认的公理、定理进行大家公认的逻辑论证(即因明),来达成观点上的一致。

②关于“无穷倒退”。他认为,据以论证的论据本身还需要逐一论证,直至无穷。

佛法哲学中认为,宇宙中找不到“第一因”,所以从这点上可肯定论据的“无穷倒退”。但并不能因为“无穷倒退”就认为人们没有一致的观点。在因果的不断论证中,人们在其中就可能找到共同的观点,从而达成一致。

③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对性”。阿格利巴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取决于或相对取决于进行认识的主体,但孤立事物是无法被认识的,只有和他物发生联系才能被认识,而他物也只有和其他事物发生联系才能被认识,结果势必同样导致“无穷倒退”。此外,处在不同条件的事物,在被感知或被思考时又是不同的。所以绝对的认识和绝对的认识标准是没有的。

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单个事物的不同局部也是互相联系的。其实对孤立的事物进行认识,一方面,可以将它放入一个大系统中,对大系统的整体性(全息性)进行研究。这种整体性是构成这个系统(整体)的各个局部的共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将事物作为相对孤立的整体,通过其局部特征来认识事物。所以“孤立事物是无法认识的”说法有些片面。处在不同条件下的事物,在被感知或被思考时可能不同,但这仍有可能是人们遵循共同的思维规律(如推理)和其他客观规律的结果。

④关于“凭空假设”。他认为,独断论者为避免种种“无穷倒退”,从而肯定一种“不证自明”的公理作为出发点。它纯粹是人为的准则,它的证明仍来自于某种前提,结果仍然无法逃避“无穷倒退”。这种公理是不合理地非法凭空设定的。

所谓公理,是其真实性得到公认而无需证明的判断或命题。可见,公理的真实性已经得到了“公认”,并非是“独断”的行为。

⑤关于“循环论证”。他认为,感性认识无法用理性认识来证明,理性认识也无法用感性认识来证明,否则势必陷入循环论证。因为作为论证的论据本身尚有待证明。

人的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也可以指导感性认识,进而验证理性认识是否正确。二者是互相促进、互相制约、辩证统一的。同时,用于论证的论据本身可能已经是公理、定理。所以并非一定是循环论证。

由此可见,理性认识并非不可靠。

综上所述,人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上是存在一定共性的,从而形成公理和定理,并由此进行判断和交流。认为结果只能“悬搁判断”,其想法和行为是极端的。

其实,埃奈西德穆和阿格利巴的“悬搁判断”本身就含有判断的成分。如果真的完全“悬搁判断”的话,那么这个命题也不能说出来了。这种矛盾是集合性与排他性的矛盾,我们将要在以后进行探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5:1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