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唐棣华 |
释义 | § 生平经历 1981年,唐棣华与丈夫黄克诚将军在玉泉山合影 唐棣华,1939年秋起,先后任苏皖区党委秘书,苏北二、三地委委员,民运部部长,阜宁县委书记等职。抗战胜利后,任张家口市企业党委委员,齐齐哈尔市市委宣传部部长,沈阳军需企业党委委员,天津军管会文教部教育处副处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唐棣华同志先后任湖南省妇联副主任、湖南省工业厅秘书主任、湖南省工业党校校长,政务院重工业部化工局化工设计院院长,中央化工部设计司司长。1957年调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1979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1982年退居二线,1986年离职休养。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2000年3月2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1] § 婚姻家庭 唐棣华于1918年秋季出生在湖北武汉的一个封建大家庭。她从小就极富反抗精神,冲破封建枷锁去求学,参加革命活动,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的最大爱好就是看书。这一年秋季,黄克诚率部队进入苏北。在地委工作的唐棣华带着苏北群众为部队筹集钱款,第一次见到黄克诚。当时黄克诚有一个铁皮箱,经常来往的女伴对唐棣华说,里面一定藏着好吃的。一次箱子被打开了,一看里面全是书。女伴很失望,唐棣华却欣喜地叫出了声,当即翻阅起来。女伴撇撇嘴:“一对书虫子!” 当时盐阜地处淮河下游,东临黄海,人民饱受海啸、咸潮之苦,早盼民主政府修筑海堤,兴利除害。唐棣华同阜宁县长宋乃德求助黄克诚想办法。黄克诚与宋县长一起全神贯注算细账的认真态度,给唐棣华留下难以泯灭的印象。1941年春天,在黄克诚师长的关怀和建议下,盐阜区党委作出决定,以盐税作抵押,发行公债100万元(实发60万元),作为修建海堤的经费。修堤期间曾遭敌机侦察、扫射,匪顽两次袭击,绑架和杀害干部。黄克诚十分气愤,亲临视察和指导,命令驻军参加施工和保卫安全,终于修建起全长45公里、底宽19公尺、顶宽4公尺、堤高3公尺的海堤。 黄克诚和唐棣华的结合始于修堤前夕。大战在即,他们的婚礼简单到没有请一个人吃一顿饭。婚后,唐棣华就上了工地。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战争环境,“他不苛求我,我也不苛求他。”她对年长16岁的黄克诚充满了敬意和爱情。 战争的特殊环境,使黄克诚几乎是经常换地方,唐棣华也习惯了这种奔波的生活。在东北时,她怕冬天,因为黄克诚的咳嗽一到冬天犯得就勤,咳得厉害时,整夜睡不着觉。让她庆幸的是,丈夫尽管身体不好,但是却从未躺倒过。 1952年11月,黄克诚走马上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长,她随丈夫回到了北京。她被调到化学工业设计公司任经理。当公司更名为设计院的时候,她出任了院长。 1954年,黄克诚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总参谋长、中央书记处书记。按规定,唐棣华与孩子可以享受相应的生活待遇。唐棣华却说:“我们一直是普普通通的人,孩子们的将来也一定是要过自食其力的生活。我只有一个想法,不管将来怎么样,我们一定要保证孩子们接受高等教育。”黄克诚和唐棣华一共有四个儿女,两男两女,个个事业有成。大女儿黄楠北大毕业,在高能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人员,大儿子黄熙清华大学毕业后担任工程师,二儿子黄晴北大新闻系毕业后在人民日报工作,小女儿黄梅是中国科学院外文研究人员,曾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 黄克诚对家属子女要求十分严格。他曾给子女们订过许多家规,其中有两条是:不准动用公家的汽车,不准找工作人员帮自己办事。一次黄老最喜欢的小孙子发烧又要赶着上学,司机看到外边正在下雪,主动提出送一趟。但被唐棣华阻止了,她说:“现在你去送他一次,他就会想下一次,应该让他从小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不去依赖别人,更不能让后代人破了我们的家规”。黄晴说,母亲性格内向,喜欢读书,孩子们从小就是在她的教诲中成长的。她很少参加“带夫人的活动”,曾被当时的苏联专家称为“关在保险箱里的夫人。” [2] 黄克诚和唐棣华一生的婚姻是美满的、幸福的。在高级干部中,像黄克诚和唐棣华这样白头偕老的夫妻,尤其令人敬佩。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去世。当时唐棣华因病住院,人们担心她受不住痛失爱侣的打击,纷纷前来劝慰。但唐棣华很平静,没有流泪。她非常豁达:既然这是人生的必然归宿,何必无端地折磨自己呢!长期的逆境、磨难已经铸造了她坚毅的性格。[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