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周信芳(1895~1975) |
释义 | § 周信芳(1895~1975) § 正文 京剧演员,工老生。字士楚,艺名麒麟童。浙江慈溪人,1895年1月14日生于江苏清江浦(今清江市)。先辈皆为仕宦。父周慰堂,业余爱好京剧,后正式搭班演青衣,艺名金琴仙。周信芳 6岁时,随父旅居杭州,开始从陈长兴练功学戏。 7岁登台,在《铁莲花》中配演娃娃生。1906年,随王鸿寿(三麻子)赴汉口演出,因取艺名“七龄童”。后流动演出于芜湖及沪宁线一带,改名“七灵童”。1907年至上海,用“麒麟童”艺名。1908年在北京喜连成科班搭班,与梅兰芳、林树森、高百岁同台。继而辗转于烟台、天津、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演出。1912年返沪,在新新舞台等剧场与谭鑫培、李吉瑞、金秀山、冯子和等同台,深受熏陶,演技渐趋成熟。1915年,进上海丹桂第一台,直至1923年,后期并兼任后台管事。在欧阳予倩、王鸿寿、汪笑侬等人影响下,开始自编新戏。第一出为《英雄血泪图》,搬演水浒传中林冲受迫害的故事。其后又两度赴北京演出,把后来被称为“麒派”代表作之一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介绍给北方观众,他的演技得到北京同行的称赞。1924年回沪,先后在丹桂第一台、更新舞台、大新舞台、天蟾舞台演出,排演连台本戏《汉刘邦》、《天雨花》、《封神榜》,对京剧艺术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其中有些较好的段落,后来成为单独演出的剧目,如《鸿门宴》、《鹿台恨》、《反五关》等。这一时期,他不仅以做功著称,有些戏还灌成唱片,广为流传,表现出他在演唱方面的深厚功力。1927年参加南国社,与田汉等进步的新文艺工作者颇多交往,后来并曾参加话剧《雷雨》的演出,饰周朴园,艺术眼界逐渐开阔,同时广泛涉猎文史书画,艺术造诣更为精进,渐以“麒派”享誉海内。1937年组织移风社,在上海卡尔登大戏院连续演出达 4年之久。抗日战争期间,他在上海积极投身各项救亡活动,负责京剧界的宣传和动员工作。1943年支持京剧界进步组织“艺友座谈会”的活动,并与当时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有联系。1944年接办黄金大戏院,抗日战争胜利后,戏院即作为文艺界进步人士集会的场所。1946年在各种座谈会上得识周恩来、郭沫若、夏衍、蔡楚生等人,对革命形势加深了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参加了反“艺员登记”、抗捐抗税等爱国民主运动,并拒赴电台演唱所谓“戡乱”节目。1948年初,家居研究戏剧理论和古典戏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同梅兰芳、程砚秋、袁雪芬一起应邀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53年冬,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副总团长。1955年及1961年,文化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先后联合在京举办“梅兰芳、周信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及“周信芳舞台生活六十年纪念”演出活动,文化部向周信芳颁发奖状。1956年,率上海京剧院访苏演出团赴苏联莫斯科、列宁格勒等城市演出。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3月8日逝世。 周信芳是一位战斗的表演艺术家。他经历过多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始终坚持进步,勇于向各种黑暗势力进行斗争。他把戏剧当作战斗的武器,明确认识到只有“把剧中的意志来鼓动观客,那才是戏的真价值”。早在1913年,年仅19岁的周信芳就演出时装新戏《宋教仁》,表现了同情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倾向。袁世凯称帝,他演出《大汉奸》以示抗议。五四运动时,演出《学拳打金刚》,把矛头指向卖国贼。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演出《洪承畴》抨击伪满汉奸。改编《明末遗恨》,借以揭露国民党当局的醉生梦死(剧中对李自成农民革命军的处理有局限性),1933年并将此剧带至天津等北方城市演出,取得良好效果。1937年“七七”事变后,演出《徽钦二帝》,并将《文天祥》、《史可法》的预告张贴舞台两侧,以激励观众的爱国热情。随后又陆续演出了《香妃》、《董小宛》、《亡蜀恨》等具有民族意识的剧目。他的代表剧目如《四进士》、《徐策跑城》、《萧何月下追韩信》、《清风亭》、《乌龙院》、《打严嵩》以及1949年以后编演的《义责王魁》、《海瑞上疏》等,也大都表现了爱国、正义等积极的主题思想,饱含着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强烈情绪。与此相适应,他的表演艺术,也显示了一种刚健豪放的风格。他在刻画那些爱憎分明、意志坚强、大义凛然的英雄人物时,总是用厚重的笔法,使人物线条清晰、性格突出,感情的发挥酣畅充沛、色彩鲜明。 周信芳是一位锲而不舍的探索者。他既注重传统的继承,又不受陈规旧套的束缚,善于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锐意创新,运用唱念做打各种艺术手段,真实地塑造人物,表现了艺术技巧上的博大精深。 周信芳最擅做功,一向被称为“做派老生”。他功底深厚、文武兼备。身段洒脱洗练,处处表现出强烈的节奏,鲜明的轮廓和有力的顿挫。他的表演全身有戏,内外和谐,真实生动,并善用髯口、服饰以及道具等为塑造人物服务。他演《清风亭》的张元秀,当发现老妻被养子逼死时,用颤抖的手势,指天、指心、指屈死的老妻、指禽兽不如的张继保,表达了极度的悲痛和愤慨;在下定决心跟着老妻而死的一刹那,先是敏捷利落地将一把银须倏地往口内一含,随即撞柱而死,动人心魄,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周信芳的唱功基本上宗法孙菊仙和汪桂芬,以酣畅朴直、苍劲浑厚见长。嗓音虽不太好,但衷气足,有丹田音,送得远,并以气势取胜。他反对片面追求唱腔的花巧,主张通过唱腔表达感情,唱出人物的声口。他考究四声阴阳、五音四呼,吐字行腔讲究字重腔轻,不以腔害字,因此,他的唱接近口语,具有纯朴的美。他有时在行腔中不把腔唱全,而让胡琴垫过,但感情气势依然连贯,形成犹如书法艺术上的“笔断意不断”的特色;有时吸收旦脚的唱法,以润饰唱腔的柔和、抒情成分;有时又融入花脸的“炸音”,以加强语调和气势;还借鉴徽剧、汉剧、昆曲、梆子等剧种的唱腔,以丰富他的唱腔色彩。所以他的演唱于古朴中又见别致。 周信芳(1895~1975) 周信芳的念白韵味醇厚,饱满有力。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有度有节,又多变化。或起伏跌宕,或平稳顺畅,或断断续续,或一气呵成,都能恰当而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语气和感情。《四进士》、《清风亭》等戏里有名的长段白口,都感人至深。他还善于在韵白中适当地运用口语,在对白中插进语助词,使人听来既铿锵悦耳,又亲切生动,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周信芳在表演中,十分注意唱念与动作的有机结合。如演《徐策跑城》,载歌载舞,唱白相间,浑然一体,把须发如银的老相国喜悦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周信芳在打击乐的运用以及在服装、化妆等方面,都在革新和创造,以其鲜明的特色汇成麒派统一的艺术风格。 周信芳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活中,运用精湛的表演技巧,塑造了宋士杰、徐策、萧何、宋江、邹应龙、张广才、张元秀等众多的生气勃勃、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京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麒派”不仅是京剧老生的重要流派,而且对其他行当、其他戏曲剧种的表演艺术,也有较大影响。 周信芳(1895~197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信芳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上海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摄制戏曲影片有《宋士杰》和《周信芳舞台艺术》(包括《徐策跑城》、《下书杀惜》)。他的论著汇编为《周信芳戏剧散论》。常演剧目编为《周信芳演出剧本选集》、《周信芳演出剧本新编》。另有艺术经验记录《周信芳舞台艺术》。传人有高百岁、陈鹤峰等。子少麟,亦工老生。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