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吴与弼 |
释义 | § 吴与弼 吴与弼 (公元一三九一年至一四六九年)字子傅,(一作子传)临川人。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卒于宪宗成化五年,年七十九岁。年十九,见伊洛渊源图,慨然响慕;遂罢举子业,躬耕读书。四方来学者,教诲不倦。屡见徵聘,皆不就。天顺元年,(公元一四五七年)以忠国公石亨荐,徵授左春坊左谕德,固辞。留二月,称疾笃放还,卒。学者称康斋先生。与弼所作诗文,皆淳实近理。 § 人物生平 吴与弼 明代学者、诗人。 吴与弼少时聪慧,勤奋苦读,八、九岁在乡学读书时,即已崭露头角,对文学、天文、律历、医卜均有所学。十九岁时,赴京侍奉时任国子监司业的父亲,得拜明代“三杨”之一的洗马杨溥为师。其时,在其父任所获读朱熹所编之《伊洛渊源录》,自谓“睹道统一脉之传”,“于是思自奋励,窃慕向焉,而尽焚当时举子文字,誓必至乎圣贤而后已”。谢绝与人交往,独处小楼二年,专心攻读《四书》、《五经》和洛学(以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兄弟为首的学派)、闽学(以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为首的学派)两个学派的语录,无意进入仕途,决心以讲授理学,传播程、朱哲学思想为己任。 永乐九年(1411),吴与弼奉父母之命返乡完婚。在乡里,他一切行动都遵守儒家的礼仪规范。每次到京探望父亲,穿的都是布衣旧鞋。中年以后,家境日贫,他亲自下田耕作,自食其力。对不义之举,一概不为;对不义之财,一概不取。所以,四方求学者络绎不绝,他都谆谆教诲。甚至招待学生食宿,以此远近闻名。其学生胡九韶说:“惟先生遇患难仍能学习、进益,别的人则不免意志颓唐而懒怠下去”。 吴与弼一生不应科举,讲学家乡,屡荐不出。正统十一年(1446),由山西佥事何自学荐举入朝,后御史涂谦、抚州知府王宇也一再荐举,他都谢绝不出。景泰七年(1456),御史陈述又荐举他入阁讲学,帝下诏江西巡抚韩雍前往礼请,他又辞谢不出。天顺元年(1457),大臣石亨与大学士李贤上疏荐举,并派人前往征召吴与弼进京。第二年五月,授为左春坊左谕德,他上疏请辞。英宗召入文华殿,咨询其因,他以“浅陋之学,衰病之躯,有负期待之重,岂敢窃禄为官”力辞。后又多次上疏辞职,并由其子向吏部告以病重,才得以允准。辞官归里后,在呈英宗的谢表中力陈十事,说:“一曰崇圣志,二曰广圣学,三曰隆圣德,四曰子庶民,五曰谨命令,六曰敦教化,七曰清百僚,八曰齐庶政,九曰广言路,十曰君相一德同心。”词语恳切,获英宗嘉许,派人护送回乡,并命地方官按月支给仓米,以示关怀。成化五年(1469)病故于家。 吴氏一生于理学笔志不渝,刻苦奋励,七十年如一日,虽生活清贫,躬耕自食,然淡泊自乐。虽然如此,其节操仍多遭物议。究其原因,一是为权臣石亨作年谱序,颂其“盛德”,世谓其“自附匪党”;二是其弟鬻祭田涉讼,吴“褫冠蓬首,跪讼于庭”,有失道学体统;三是“求名太急”,不愿屈就太子师。再加之他在理学上“种心作意”,不能恪守朱说,故卒后不得封谥,不得从祀孔庙。 吴与弼虽无儒家理学师承,却研治甚早。其主要讲身心修养,并不重视天道自然。他认为,圣人教人,就是修身,修身然后可以治国平天下。其修养身心以及治学方法,多得自朱学,但也自有体认,其“体认”又往往偏离朱学。他认为,为学目的无非是存天理去人欲;为学的过程就是变化气质;而变化气质的方法,主要为读圣贤书,体会圣人遗言。以充实吾心固有之仁义礼智。读书的目的是“反求吾心”,这种反求,不是“直截”和顿悟,而是一个对吾心不断涵养、磨洗、启发的过程,如此积功久之,才能使吾心固有之善发露,从而达到“反求吾心”的目的。吴氏强调,读书是涵养德性的本原,认为在玩味体验“圣人之道”中,即可浃洽身心,如能专心循序熟读,积久自然有得。因而读书“须要打岁月方可”。这与朱熹将读书作为格物穷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反对以“读书类推反求”的思想有别。吴与弼认为,“吾心固有,本具一切,只是被气禀所拘,蒙有尘垢,故须通过刻苦的浣洗功夫,去其尘垢。他曾有诗自谓“十年磨一镜,渐觉尘境退”。这种“洗心”功夫,包括敬内功夫与日常的集义功夫,他将程颐的“敬义夹持”作为“洗心之要法”。心通过“浣洗”,使之“莹彻昭融”,从而显现本心,达到“反求吾心”的目的。因强调向内径求,主张于“思处”格物,故其对于为学修道功夫,特别重视“平旦之气”的“静观”和”枕上”的“夜思”冥悟。因而人称其学“多从五更枕上汗流泪下得来”。此种“静观”、“夜思”为其理学思想的最大特色。 吴以“吾心固有”为出发点,以“静观”、“反求”为方法,实乃在朱学中杂人陆九渊思想,所以,清人称其学为“兼采朱陆之长”。其学术思想深受众多儒士所推崇,形成当时一大学派----崇仁学派。 吴与弼教学,“本之以小学、四书,持之以躬行实践”,常用程子的话勉励学生说:“言人,当以圣(圣人)为志;言学,当以道(指法则、规律)为志。然进修不可躐等(越级),必先从事于小学,以立其基;然后进乎大学,以极夫体用之全。”要求学生循序渐进,打好基础;不要好高骛远,一步登天。从其学者数百人,不少学生均成为后来的名人学者,如胡居仁、陈献章、娄谅、胡九韶、车泰、罗伦、谢复、周文、杨杰、饶烈等笃学之士。其弟子后又分成两派,陈献章得其“静观涵养”,遂开白沙学派之宗;胡居仁、娄谅等“得其笃志力行”,遂启余干之学。于此可见其历史影响之大。与弼品德高洁,襟怀坦白,不计个人恩怨,而学识渊博,人称“康斋先生”。 吴与弼重求心得,“不事著述”,故其著作不多,主要有语录体之《日录》一卷。今有明末崇祯刻本《康斋文集》12卷。清康熙间将其《日录》汇入、《广理学备考》,称《吴先生集》。文章效法欧(欧阳修)苏(苏洵父子),认为古文虽然平易,寓理却很精深。他的诗文大都是积中发外之作,风格清明峻洁,曲折纡余,读了能使人自然兴起。有诗7卷,奏议、书信、杂著1卷,记、序、其它各1卷。其诗不下千首,绝句更具特色,诗文清新流畅,淳实近理。文集收入《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1] § 著作 著有康斋文集十二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