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回民秧歌 |
释义 | § 归属 回民秧歌 回民秧歌,产生于清朝中期的河南项城县南集镇,为一种民间集体演唱的方式。 § 历史 回民秧歌,产生于清朝中期的河南项城县南集镇,为一种民间集体演唱的方式,由11人组成一队,领队一人左手持串铃,右手打伞灯指挥表演。男丑角拄拐杖,扮瞎子;女丑角斜背包袱;其余4名男子挎腰鼓,戴礼拜帽,4名女子持锣,搭盖头。但全部由男子扮演。演出者边唱边表演,唱的内容有民间故事、传统戏曲,也有唱历史人物、天文地理的。演出形式主要为跑场子、摆画面、变队形等。唱段多种多样,流行的有《十二个月》、《织手巾》、《送饭》、《王林休妻》等。 § 描述 由11人组成一队,领队一人左手持串铃,右手打伞灯指挥表演。男丑角拄拐杖,扮瞎子;女丑角斜背包袱;其余4名男子挎腰鼓,戴礼拜帽,4名女子持锣,搭盖头。但全部由男子扮演。演出者边唱边表演,唱的内容有民间故事、传统戏曲,也有唱历史人物、天文地理的。演出形式主要为跑场子、摆画面、变队形等。唱段多种多样,流行的有《十二个月》、《织手巾》、《送饭》、《王林休妻》等。 § 发展 周口在历史上曾经是我国内陆最大的港口之一,长期异域贸易造成商贾聚集,人口流动,在周口回民区至今仍能看到浓烈的来自伊斯兰的生活风俗。回民秧歌是河南省为数不多的回族民间舞蹈,风格与汉族传统秧歌有明显区别,韵味独特高雅,并充满异域情调。回民秧歌分布在周口项城的南顿集。在南顿流传着关于回民秧歌的历史传说,相传唐朝时期国家发生大乱,唐王派大将郭子仪(据说郭也是回民)带三千回兵平乱。战乱平息后,郭子仪带兵士驻扎南顿,为了安顿军心民心,号召回族兵士们唱歌跳舞,活跃生活。据秧歌老艺人马仁杰(已去世)所述,回民秧歌在南顿代代流传,到他这一代,仅马姓家族也有七八代了,有记忆的流传时间约为200多年。 南顿回民秧歌虽然流传于当地回民之间,但由于汉回长期的文化交流和相互渗透,在表演场景和方式中与汉族传统民间舞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同样都是在春节、灯节或各种集会中进行助兴表演,类似传统的汉族民间社火活动,为后人研究中原地区回族文化的形成和变异提供了鲜活的资料。 [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